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辨裡實痘證
發始遍身。大熱如蒸。前板齒乾燥濺血絲。鼻孔乾黑。口氣如火。兩耳如塗朱。白睛似灑血。面顏紅赤。或紫黯。毛枯皮燥。時惡寒時惡熱。無汗肌膚乾涸。大便秘結。小便赤澀。煩渴引飲。乾嘔狂悸。譫語狂亂。如見鬼狀。熱入膀胱,則小水如紅花膏。或如醃魚汗。痘點已出,紫豔乾紅。曾不松突。或隱躍於皮下。逐漸紫赤焦褐者。表裡俱熱實也。若伏火伏毒。燥炙於內。則梟毒壅遏肌肉。不能發透。或有面眼兩耳如火者。或有面㿠白。口內黑氣如煤者。或有頭面如火。手足如水者。或有皮膚乾紅。痘點如水珠者。或有唇舌赤紫。乾燥欲裂者。或有唇裂舌胎如積粉者。
其形狀多端。不可僂指。余可推而知也。是為裡實。而表肌不和之證也。其治在陽明之本。宜急用清涼攻下之劑。以利為度。若不早圖。則必有失血喘滿之患。謬投攻表之劑。則三日若六日而死。不可必泥在初當發之說。如下後內外鬆解。痘出快者。隨症治之。胡氏曰:裡實不泄必死。
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從一開始,全身就爆發了病症,體溫高得像被蒸煮一般。上顎的牙齦乾燥到出血,鼻腔乾燥且呈黑色,呼吸出來的氣息像火焰一樣熱,雙耳呈現深紅色,彷彿被硃砂塗抹,眼球白色部分佈滿血絲,臉色紅通通的,甚至帶有紫色或暗沉,頭髮乾枯,皮膚也變得乾燥。時而畏冷,時而又怕熱,但就是不出汗,皮膚乾涸。大便硬結難解,小便色澤深紅且排尿困難,非常口渴想喝水,偶爾乾嘔,心悸不安,甚至出現幻覺,胡言亂語,行為狂亂,好像看到鬼魂一般。如果熱邪侵入膀胱,尿液會變得像紅花膏或者醃魚汗那樣的顏色。
疹子已經長出來,呈現乾燥的紫色或紅色,並未凸起,有些甚至隱藏在皮膚之下,慢慢轉為紫色、紅色、焦黃或深褐色,這是內外皆有實熱的徵兆。若體內有潛伏的火毒,導致內部過於乾燥,就會使毒素堵塞在肌肉組織中,無法順利發散。有的患者臉部、眼睛和耳朵像著火了一般,有的患者臉色蒼白,口腔內像有煤灰,有的患者頭部和麪部像著火,四肢卻冰冷,有的患者皮膚乾燥泛紅,疹子像水珠,有的患者嘴脣和舌頭呈現紫紅色,乾燥到快要裂開,有的患者嘴脣破裂,舌苔厚如粉堆。
這些症狀變化多端,無法一一列舉,其他的可以依此類推。這就是所謂的內實,伴隨著表面肌膚不適的病症。治療應針對陽明經脈的根本,應立即使用清熱攻下的藥物,以能排泄為目標。如果不盡早處理,可能會導致出血和呼吸困難的問題。若誤用攻表的藥物,患者可能在三天至六天內死亡,不能完全遵循疹子剛開始爆發時的治療原則。如果服用藥物後,內外都得以放鬆,疹子順利長出,就可以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。胡氏說,如果內實情況無法得到緩解,患者必死無疑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2. 辨順痘不服藥
發始見苗之時,面顏微紅,而無黯色枯滯,皮膚潮潤,磊落出來,形尖圓色淡紅,肥澤明亮。頭面胸背俱少,放苗先起口角兩腮,二三聯綴,痘出熱減,諸症自退,神氣爽快,飲食如常,二便無故,易齊易長,無諸雜證者,必順美之徵也,不藥自愈。凡治稀痘,有三禁之戒:勿清涼,勿攻發,勿解毒,謂之三禁。氣血壯者,其毒易化易消,不待服藥,而自愈。若妄施治,則紊亂氣血,而失領載之功也。若參耆太過,則不膿成水泡;芎歸地黃太過,則赤色發斑毒;術苓過用,則瘡乾涸不漿。要之溫補過用,則發餘毒。若強欲服藥,則藥性不寒不熱者可也,如五味異功散,加當歸桔梗一大匕之類。其首尾順症,則當用此湯,不可易方。至十日後,於補脾滲濕中,微加解毒之味,以省餘毒有無,是亦宜小連翹飲,醫者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在剛開始出現痘疹的跡象時,臉部呈現淡淡的紅暈,沒有暗沉或乾枯的現象,皮膚保持適度的濕潤,痘疹顯得自然而順暢地出現,形狀尖圓且色澤為淺紅色,肌膚看起來豐腴而光亮。頭、臉、胸、背等部位的痘疹數量不多,痘疹首先從嘴角和兩頰開始出現,兩三顆相連。痘疹出現後,體溫逐漸下降,各種相關症狀自然緩解,精神狀態清爽愉快,飲食正常,大小便無異常,痘疹容易成熟並成長,沒有出現其他複雜的併發症,這是順利美好的徵兆,痘疹會自行痊癒。
對於處理稀疏的痘疹,有三項必須遵守的禁忌:
- 不要使用清涼的治療方式。
- 不要使用強烈的發散療法。
- 不要隨意解毒。
如果氣血旺盛,痘疹的毒素較易化解與消散,不需要服藥就會自行康復。若胡亂施治,可能會打亂氣血的平衡,失去調節身體機能的效果。若過度服用人參、黃耆,痘疹可能不會化膿反而形成水泡;過量使用川芎、當歸、熟地黃,可能會導致皮膚出現紅斑及毒素擴散;過度使用白朮、茯苓,可能會使傷口乾燥無法形成保護性的膿液。總的來說,溫補的藥物若使用過度,可能導致剩餘毒素無法排出。如果非要服用藥物,應選擇藥性既不過於寒涼也不過於溫熱的藥物。
例如「五味異功散」加上一茶匙的當歸和桔梗之類的藥物,這類藥物適用於痘疹初期和後期的療程,不應該輕易更換藥方。到了第十天之後,在補脾和排濕的治療中,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解毒的成分,來確認是否仍有剩餘毒素未清除,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「小連翹飲」。醫生必須瞭解這些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