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辨收靨清火治例
而因應之。不可遺其重且急,而反迂務其輕且緩也。若執以痘後無實證,總歸虛治,誤之甚矣。治痘痂褪,大局無慮;痂少榮潤,熱欠清和,防餘毒竊發者,忍冬解毒湯主之。痘稠密者,當靨結時,青蠅慕其臭氣來,於痂殼厚嵌處,集𦵯膿黏,偶或遺卵則直成蛆,是謂蛆痘。此痘必無死證吉兆也。
袁顥孟《痘疹全書》曰:「痘里生蛆,八九朝,蛆盤臭達,命堅牢。」逐蛆法:內用清涼解毒之藥;外噙絲瓜葉,搗汁噴之,痘上其蛆自出。又有痂皮厚不能出者,須用銀針挑破,滴香油在內,凡蛆蟲見油即出。或又以忍冬、菊花(各等分)、花椒(少許)和沸湯薰洗亦可也。
痘至十日後,煩渴未休,而有身熱者、有不熱者,宜詳虛實而治之。萬氏曰:「痘根煩紅,漿色充足,能食渴者,肺熱也。」《經》曰:「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,治在上焦,人參白虎湯,加黃連一大匙。」如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虛,治在下焦,宜溫之,異攻散主之。如不能食而渴者,脾胃虛也,治在中焦,參苓白朮散主之。
凡及靨期,如火燒煙薰者,生死最難決焉。如聲亮神爽,寢食無故,二便清調,唇舌滋潤,爬破血膿淋漓者得生,治於補托中兼清涼。如唇舌乾燥,或胎黃黑,二便秘結,譫語呢喃者,單宜清涼解毒。如聲啞不寢不食,破處乾黑,煩躁氣喘者,必死莫治。費氏曰:「九十日後。」
至梟毒烈火血熱之極,早圖之。如火褐未解,皮表牢封,無所泄,故乾熱成倒靨,不可救矣。汪氏解毒飲,加黃連、蝮蛇治之。(或代白蛇好)如火褐太盛,煩渴引飲,神氣不寧者,清涼攻毒飲,宜參考。
白話文:
辨收靨清火治療案例
處理痘瘡,要針對病況的輕重緩急來應對。絕對不能忽略嚴重的病情,反而去處理那些輕微緩慢的狀況。如果認為痘瘡後期沒有實質的熱證,一概用虛證來治療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痘瘡結痂脫落,整體情況沒有問題,但如果結痂看起來光滑滋潤,且熱象沒有完全清除,就要預防殘餘毒素再次發作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忍冬解毒湯來治療。如果痘瘡長得很密集,當痘瘡結痂的時候,蒼蠅會因為氣味而聚集過來,在結痂厚實的地方,會聚集並黏附膿液,有時甚至會產卵,直接變成蛆,這就是所謂的「蛆痘」。這種情況下,痘瘡通常不會有死亡的風險,是個好兆頭。
袁顥孟的《痘疹全書》說:「痘瘡裡長出蛆,經過八九天,蛆在傷口盤旋,散發出臭味,但生命力仍然堅強。」驅趕蛆蟲的方法是:內服清涼解毒的藥,外用絲瓜葉搗爛取汁噴灑在痘瘡上,蛆就會自動爬出來。如果遇到痂皮太厚導致蛆無法爬出的情況,就必須用銀針挑破痂皮,滴入香油,蛆蟲一碰到油就會跑出來。或者也可以用忍冬、菊花(等量)和少許花椒,用熱水沖泡後薰洗患處。
痘瘡發病十天後,如果仍然感到口渴煩躁,而且有發熱或不發熱的情況,要仔細辨別虛實來治療。萬氏說:「如果痘瘡根部紅潤,漿液充足,能吃東西且感到口渴,這是肺熱的表現。」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心火會傳到肺,變成消渴病。」這要治療上焦的病症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,再加一大匙黃連。如果出現腹瀉和口渴,這是少陰虛的症狀,要治療下焦的病症,適合用溫補的方法,可以用異功散。如果不能吃東西且口渴,這是脾胃虛的症狀,要治療中焦的病症,可以用參苓白朮散。
凡是到了痘瘡結痂的時候,如果出現像被火燒煙燻一樣的情況,生死就很難判斷了。如果聲音洪亮,精神清爽,能正常睡眠和吃飯,大小便順暢,嘴唇濕潤,即使抓破痘瘡流出血膿,也是可以痊癒的,治療要用補氣扶正的方法,同時兼顧清涼。如果嘴唇乾燥,舌苔發黃發黑,大小便不通暢,說胡話,就要單純用清涼解毒的方法。如果聲音沙啞,睡不好,吃不下,傷口乾黑,煩躁氣喘,那就肯定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費氏說:「到了九十天後,
如果毒素像猛烈的火一樣,且血熱到了極點,就要及早治療。如果熱毒沒有消退,皮膚表面緊緊封閉,無法散熱,就會因為太乾燥而形成「倒靨」,那就無法救治了。可以用汪氏解毒飲,加上黃連和蝮蛇來治療(或用白蛇代替)。如果火毒太盛,口渴想喝水,精神不寧,可以用清涼攻毒飲,可作為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