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十 方選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方選 (6)

1. 辨麻疹首尾用法

升麻葛根湯(方見於痘門),凡大人小兒先始發熱。不拘時服之。又檉河柳為細末。加一錢調服亦可。

瀉白消毒飲,先以升葛之味發透之。若發熱咳嗽甚者。宜此湯。

桑白皮,地骨皮(各三錢),牛蒡子(炒研),荊芥穗,桔梗,甘草(各一錢),浮萍(曬乾二錢)

白話文:

此方出自《痘門》,適用於大人小孩初期發熱,不論何時皆可服用。另外,可將檉柳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調水服用亦可。

瀉白消毒飲

先以升麻葛根湯的藥性發散透熱。若發熱咳嗽嚴重者,宜用此湯。

藥方

桑白皮、地骨皮(各三錢)、牛蒡子(炒研)、荊芥穗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錢)、浮萍(曬乾二錢)

上七味。為粗末。水煎服。如毒熱甚者。檉河柳一錢。

翁氏檉葉散(一名獨聖散)

檉河柳青茂時。採葉曬乾為末。每服一二錢。茅根煎湯調下。或加煎湯中和勻服之。亦可。

繆氏清揚飲子,治麻疹之主方。

麥冬(去心三錢),西河柳(五分),玄參(二錢),鼠黏子(炒研),葛根(各一錢五分),知母(蜜炒),蟬蛻,荊芥穗,薄荷(各一錢),甘草(一錢),竹葉(三十葉)

白話文:

繆氏清揚飲子是治療麻疹的主方。

藥材:

  • 麥冬(去心三錢)
  • 西河柳(五分)
  • 玄參(二錢)
  • 鼠黏子(炒研)
  • 葛根(一錢五分)
  • 知母(蜜炒)
  • 蟬蛻(一錢)
  • 荊芥穗(一錢)
  • 薄荷(一錢)
  • 甘草(一錢)
  • 竹葉(三十葉)

備註

  • 括號中的數字是藥材的劑量,單位是錢或分。
  • 現代藥方中一般不使用“錢”和“分”作為單位,而是使用克或毫克。
  • 部分藥材名稱可能需要根據現代醫學的命名進行調整。

甚者加石膏五錢。冬米一撮。愈甚者。加黃芩黃柏黃連。

瀉白散,治發熱疹出咳嗽甚者。

桑白皮(一兩炙黃),地骨皮(一兩),甘草(半兩炒),粳米(百粒)

上四味。水煎。加西河柳末。

化斑湯,治疹子已出。火熱不退色大紅者。

人參(舌赤色白胎乾燥者去之),知母,石膏,甘草,連翹,升麻,牛蒡子,地骨,竹葉,糯米

白話文:

瀉白散主要用來治療發熱疹子出現,伴隨咳嗽嚴重的人。方劑中包含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和粳米,用水煎煮,再加入西河柳末。如果病情加重,可以加入石膏五錢和冬米一撮。病情更嚴重者,則可以加入黃芩、黃柏和黃連。

化斑湯則是用來治療疹子已經出現,但身體仍然發熱,顏色紅潤的患者。方劑中包含人參、知母、石膏、甘草、連翹、升麻、牛蒡子、地骨、竹葉和糯米。如果患者舌頭發紅,舌苔乾燥,則可以去除人參。

上十味。水煎服。

消毒飲,治疹已出未出。胸膈黏痰。咽喉痛者。

大力子(二兩炒研),甘草(炒半兩),荊芥(二錢五分)

上三味。水煎服。

人參養榮湯,治面色青㿠白。疹子已出。色白榮血不足者。

人參(去蘆頭),當歸,紅花,赤芍(桂水草),甘草

上五味。水煎服。

繆氏竹葉石膏湯,疹現其色紫赤。而喘滿氣急者。早宜此湯。

石膏(自一錢至五錢),知母(自一錢至二三錢),竹葉(三十片或百片),粳米,麥冬(自三錢至五錢),加玄參薄荷(二錢),西河柳(兩許)

白話文:

  1. 上述方劑由十味藥物組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此方對於皮疹已經出現或者尚未出現,胸部和膈肌有黏痰,以及咽喉疼痛的人羣有療效。
  • 大力子(炒熟後研磨,用量:二兩),
  • 甘草(炒熟,用量:半兩),
  • 荊芥(用量:二錢五分)
  1. 此方由三味藥物組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主要用於治療面色青白、皮疹已經出現、皮疹顏色偏白且血氣不足的人羣。
  • 人參(去除根部,用量:適量),
  • 當歸,
  • 紅花,
  • 赤芍(用桂水浸泡,用量:適量),
  • 甘草
  1. 此方由五味藥物組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主要用於治療皮疹現出,色澤呈現紫紅色,伴有呼吸困難或喘息的症狀。此方適合早期使用。
  • 石膏(用量:自一錢至五錢),
  • 知母(用量:自一錢至二三錢),
  • 竹葉(用量:三十片或百片),
  • 粳米,
  • 麥冬(用量:自三錢至五錢),
  • 加入玄參、薄荷(用量:二錢),西河柳(用量:約兩許)

以上方劑皆爲傳統中醫理論下的藥方,用於治療特定病症。使用時請遵循醫囑,避免自行調配或過量使用藥物,以免產生不良反應。

上八味。水煎。一方加當歸五錢。

翁氏大青湯,治疹色大紅。或微紫而血熱。或疹出毒火甚者。

大青,玄參,生地,地骨皮,荊芥穗,石膏,知母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,淡竹葉(十二枚)

上十味。水煎服。

大無比散,治疹已出。熱毒大甚。驚狂譫語引飲者。

桂府滑石(飛過六兩),粉草(一兩),辰砂(飛過三錢),雄黃(飛過一錢)

白話文:

先將八味藥材煎水服用。另一個方子則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當歸五錢。

翁氏大青湯,用來治療疹子顏色鮮紅,或者略帶紫色,且伴隨血熱,或者疹子出現是因為毒火過盛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大青、玄參、生地、地骨皮、荊芥穗、石膏、知母、木通、甘草(各等分),以及淡竹葉十二枚。將十味藥材煎水服用。

大無比散,用來治療疹子已經出現,熱毒很嚴重,出現驚狂、譫語、引飲等症狀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桂府滑石(飛過六兩)、粉草(一兩)、辰砂(飛過三錢)、雄黃(飛過一錢)。

上四味。為末。三五歲者服一錢。十歲者服二錢。

小無比散,治壯熱口渴。小水澀。大便秘。口氣熱。煩躁不寧。或焦紫或紅斑者。

桂府滑石(飛過六兩),石膏(飛過一兩),粉草,寒水石(各五錢),鬱金(蟬壯小者甘草湯煮乾為末七錢)

上五味。俱制淨末和勻。每五歲者服二錢。大人再加。冬月燈心湯下。夏月井水調下。如熱甚不解者。井水磨犀角汁調下。

白話文:

將上面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三五歲的孩子服用一錢,十歲的孩子服用二錢。

小無比散用於治療壯熱口渴、小便不暢、大便秘結、口氣熱、煩躁不安,或出現焦黃、紅色斑點的人。

方劑組成:桂府滑石(飛過六兩)、石膏(飛過一兩)、粉草、寒水石(各五錢)、鬱金(以蟬壯小者用甘草湯煮乾研末七錢)。

將上述五味藥材製成淨粉末,混合均勻。五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二錢,大人可以加倍。冬天用燈心湯送服,夏天用井水調服。如果熱症嚴重,難以緩解,可以用井水磨犀角汁調服。

費氏涼血攻毒飲,疹已出現。大便三四日不通。煩渴。徹夜不眠。而躁亂不寧者。此湯主之。(方見於痘門)

管氏六一散,發熱之時。疹欲出未出。口不渴者。但以檉河柳一錢。粗煎和六一散少許。頻頻與之。(方見於痘門)

翁氏麻黃,治襲於風寒不發見者。

麻黃(去根節制過),升麻,牛蒡子(炒研),蟬蛻(洗淨去頭足),甘草(各一錢)

上五味。煩渴加石膏四錢。或加西河柳亦可。

七物升麻丸,治毒火甚於內。疹伏而不出。大便秘。

白話文:

費氏的涼血攻毒飲,當疹子已經出現,如果大便三到四天沒有通暢,且感到口渴,整夜難以入眠,心神不寧,這時候可以使用費氏的涼血攻毒飲來治療。

管氏的六一散,當有發熱,疹子即將出現但還未出現時,如果口不渴,可以使用檉河柳一錢,粗煎後加入六一散少量,不斷地給患者服用。詳細用法可以在痘門中找到。

翁氏的麻黃,用於治療被風寒侵襲但尚未表現出來的病症。

麻黃(去掉根節,進行適當的處理),升麻,牛蒡子(炒後研磨),蟬蛻(清洗乾淨,去除頭腳),甘草(每種都用一錢)

以上五種藥物,如果伴有口渴的症狀,可以加上石膏四錢,或者加入西河柳也是可以的。

七物升麻丸,用於治療體內毒火嚴重,疹子藏在體內未能表現出來,導致大便祕結的病症。

升麻,犀角,朴硝,梔子仁,大黃(各二兩),淡豆豉(微炒),黃芩(二兩)

上七味。共為末。煉蜜丸如黍米大。凡覺四肢火熱。大便難。則服取微利乃止。

黃芩湯,治發熱吐利不止者。

黃芩(一錢五分),甘草(炙一錢),白芍藥(六錢)

上三味。加大棗二枚。水煎服。

加味黃芩湯,治自利甚。裡急後重者。

白話文:

升麻、犀角、朴硝、梔子仁、大黃(各二兩)、淡豆豉(微炒)、黃芩(二兩)。

這七種藥物混合研磨成為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小如黍米大小的丸子。當覺得四肢火熱,大便困難時,服用這些丸子,直到微微排便後就停止。

黃芩湯,用於治療發熱與嘔吐不愈的病症。

黃芩(一錢五分)、甘草(炙一錢)、白芍藥(六錢)

這三種藥物加上二枚大棗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加味黃芩湯,用於治療頻繁自行排便、腹瀉伴有腹部緊迫感和後重感的病症。

黃連,黃芩(各一錢半),甘草(七分),白芍(三錢),滑石末(三錢)

上五味。水煎服。血利加地榆紅花。

聶氏清熱導滯湯,治麻疹出。有毒氣流注而成痢者。

黃連,條芩,白芍,枳殼(炒),山楂肉(各一錢),厚朴(去皮薑汁炒),青皮,檳榔(各六分),當歸,甘草,牛蒡子,連翹(各五分)

上十二味。水煎。紅多者。加紅花三分。地榆五分。秘澀甚者。酒炒大黃一錢二分。疹毒甚者。加檉河柳五分。

白話文:

  1. 黃連、黃芩(各1.5錢)、甘草(0.7錢)、白芍(3錢)、滑石末(3錢)。以上五味藥物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出現血便,可以加用地榆和紅花。

  2. 聶氏清熱導滯湯,用於治療麻疹發作。對於有有毒氣流注而導致痢疾的患者。

  3. 黃連、條芩、白芍、枳殼(炒)、山楂肉(各1錢)、厚朴(去皮薑汁炒)、青皮、檳榔(各0.6錢)、當歸、甘草、牛蒡子、連翹(各0.5錢)。以上十二味藥物用水煎煮。如果紅色分泌物多,可以加入紅花0.3錢、地榆0.5錢。對於祕閉過甚的症狀,可以使用酒炒大黃1.2錢。如果疹毒嚴重,可以加入檉河柳0.5錢。

養血化斑湯,疹色淡白。心血不足者。此湯主之。

當歸,生地,紅花,蟬蛻,人參(各等分)

上五味。水一盞。生薑一片。煎六分溫服。

繆氏檉葉葛根湯,治疹子已出未出。陽毒太盛者。

葛根,前胡,荊芥,貝母,西河柳,知母,麥門,玄參,甘草

上九味。水煎服。如天寒甚。則痧毒鬱於內。不得透發不寧者。加制麻黃一錢。急發其汗。

繆氏三黃石膏湯,治疹出後煩渴者。

白話文:

養血化斑湯,主要用於皮膚出現淡白色疹子,且是因心血不足所引起的情況。以下為配方:

  • 當歸
  • 生地
  • 紅花
  • 蟬蛻
  • 人參(以上各取相等份量)

使用上述五味材料,加上一杯水和一片生薑,一起煮至剩下六分之一份量,然後溫服即可。

繆氏檉葉葛根湯,適用於皮疹已經出現或尚未出現,且陽毒過盛的症狀。以下為配方:

  • 葛根
  • 前胡
  • 荊芥
  • 貝母
  • 西河柳
  • 知母
  • 麥門冬
  • 玄參
  • 甘草

使用以上九味材料,加水煮沸後服用。如果天氣寒冷,痧毒可能會在內部鬱積,無法發散,造成不安,此時可以加入一錢的制麻黃,以快速發汗。

繆氏三黃石膏湯,主要用於皮疹出現後產生口渴的症狀。

石膏(三兩),知母(一兩),麥門(三兩),竹葉(三百枚),黃柏,黃芩,黃連(各五錢),檉河柳(一兩)

上八味。濃煎飲之。煩躁定而愈。

門冬清肺湯,治疹後咳嗽不止者。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,貝母,桔梗,甘草,款冬花,杏仁(去尖),牛蒡子,馬兜鈴,桑白皮,地骨皮

上十二味。水煎服。如咳嗽不止。咽喉痛者。加石膏檉河柳。

白話文:

石膏三兩,知母一兩,麥門冬三兩,竹葉三百枚,黃柏、黃芩、黃連各五錢,檉河柳一兩,以上八味,濃煎飲用,煩躁能止而痊癒。此方名為「門冬清肺湯」,主治疹後咳嗽不止。

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甘草、款冬花、杏仁(去尖)、牛蒡子、馬兜鈴、桑白皮、地骨皮,以上十二味,水煎服。如咳嗽不止,咽喉疼痛者,再加石膏和檉河柳。

人參養榮湯,治疹已收後。氣血虛耗餘熱不退者。

人參,麥門冬,瘛瘲,生地黃,歸身,知母,白芍,陳皮,甘草

上九味。煎服。

柴胡麥門冬湯,治疹已收後。大熱日久不退者。

柴胡(五分),龍膽(五分),麥門冬(八分),甘草,人參,玄參(各半錢)

上六味。水煎服。

柴胡四物湯,治余炎未竭。日久寒熱雜起。欲變骨蒸者。加犀角。(方見於痘門)

白話文:

人參養榮湯,用來治療出疹子後,體內氣血虛弱,仍有餘熱未消的情況。

成分如下: 人參、麥門冬、生地黃、歸身、知母、白芍、陳皮、甘草

這九味藥材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
柴胡麥門冬湯,適用於出疹子後,高熱持續不退的症狀。

成分如下: 柴胡(五分)、龍膽(五分)、麥門冬(八分)、甘草、人參、玄參(各半錢)

這六味藥材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柴胡四物湯,用於治療出疹子後,餘熱未盡,常有寒熱交織出現,有可能轉為骨蒸的症狀。在這個方子中加入犀角。

這些藥方都出自痘門。

清熱除疳丸,治睡則揚睛。口鼻氣冷。手足厥逆。微微瘛瘲。變成慢脾風者。

黃連,當歸(各二錢),龍膽(一錢五分),川芎(一錢),青皮,陳皮(各一錢五分),使君子(一錢二分),乾蟾頭(一錢燒),蘆薈(一錢二分)

上九味。為末。神麯丸。米湯下。

當歸養血湯,治渾身壯熱。未至羸瘦。但多搐掣煩躁者。

當歸,川芎,麥門,木通,淡竹葉,甘草,山梔子,燈心

白話文:

清熱除疳丸用於治療孩子睡覺時翻白眼、口鼻氣冷、手腳冰冷、輕微抽搐,並逐漸發展為脾虛風症。

藥方:黃連、當歸各二錢,龍膽一錢五分,川芎一錢,青皮、陳皮各一錢五分,使君子一錢二分,乾蟾頭一錢燒成灰,蘆薈一錢二分。將以上九味藥研成粉末,用神麴做丸,米湯送服。

當歸養血湯用於治療全身發熱、尚未消瘦,但常有抽搐、煩躁的症狀。

藥方:當歸、川芎、麥門冬、木通、淡竹葉、甘草、山梔子、燈心。

上八味。大便秘者。加大黃。

黃連安神丸

即於安神丸方內。去麥門甘草龍腦。加石菖根一錢五分。全蠍七個。龍膽二錢。製法同前。硃砂為衣。

翁氏馬鳴散,治走馬牙疳者。

人中白(即溺底白垽刮取用新瓦盛之火煅如鹽者五錢),馬鳴退(即蠶退紙火燒過二錢五分),五倍子(二錢生用一錢入礬內燒),白礬(二錢碎入五倍子一錢火煅過用)

白話文:

上八味:

上八味這方子,如果患者大便秘結,可以加大黃。

黃連安神丸:

黃連安神丸,就是以安神丸方為基礎,去除麥門冬和草龍腦,並加入石菖根一錢五分,全蠍七個,龍膽二錢,製法與安神丸相同,最後以硃砂為丸衣。

翁氏馬鳴散:

翁氏馬鳴散,用來治療走馬牙疳。

配方如下:

  • 人中白(即溺底白垽,刮取後用新瓦盛之,火煅至如鹽狀,取五錢)
  • 馬鳴退(即蠶退紙,火燒過後取二錢五分)
  • 五倍子(生用二錢,取一錢放入礬內燒)
  • 白礬(碎成小塊,取二錢,與五倍子一錢一起火煅過後使用)

上四味。為極細末。先以米泔濃水攪口內貼。

翁氏化䘌丸

黃連(五分),川椒(去閉目並目與子蒂炒去汗二錢),苦楝根白皮(乾者二錢)

上三味。為末。用烏梅七個。艾湯浸去核。搗爛和丸。艾湯送下。

四順制蛔湯,痘已見至三四日。火熱未解。丁唇純紅如石榴花。腹肚時痛。大便未通。小水赤澀。動氣衝胸肋者。蛔蟲也。此湯主之。

當歸,芍藥,大黃(酒炒),鷓鴣菜(各大),甘草(減半),烏梅,地丁(各中),胡黃連,雄黃(各少許)

上水煎。溫服。臨欲飲時。加雄黃末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先用米泔水調成糊狀,敷在口腔內。

翁氏化䘌丸的製作方法:黃連五分,川椒去閉目、目與子蒂,炒去汗二錢,苦楝根白皮(乾者)二錢,將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。取烏梅七個,用艾湯浸泡去除核,搗爛後與藥粉混合製成丸劑,用艾湯送服。

四順制蛔湯適用於痘疹已出現三四天,火熱未解,嘴唇發紅如石榴花,腹部時常疼痛,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呼吸急促,胸肋疼痛的患者,這是蛔蟲引起的症狀,此湯藥可以治療。

當歸、芍藥、大黃(酒炒)、鷓鴣菜(各等量),甘草(減半),烏梅、地丁(各中等量),胡黃連、雄黃(各少許)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臨近飲用時,加入雄黃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