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辨見苗三日諸證

嘗謂痘初見點。便顴顏色榮枯。蓋皮膚黃紅白。而明瑩者。氣血相旺也。然推察頭面之諸位。以預知吉凶悔吝之由。左頰屬於肝。右頰屬於肺。正額屬於心。下頦屬於腎。鼻屬於脾。正額者太陽脈之所會。唇頰陽明脈之所經。兩耳兩傍。少陽脈之所過。夫痘為陽毒。故隨陽而見於面也。

然陽明胃與大腸。積陳為朽。氣血俱多。故先於口鼻兩傍。人中上下。兩腮年壽之間。先出先脹。先漿先靨者吉。反之他處先見者。為險為逆矣。先現一點血。其色淡紅而大者稀。紅赤而小者密也。敷點既定。貴圓淨。而嫌破碎。貴高聳。而嫌平塌。貴稀疏。而嫌稠密。唯出要參差。

耳後項頸心胸。少於他處為佳。眉稜兩顴額前。先潤不滯為妙。

蓋放苗三日。而生死判然。候之其關竅。全在面部。面諸陽之會。天庭印堂為第一。最面部吃緊處。出痘首尾。不過論氣血毒三者。夫元氣者。以胃氣養之。故能食。脾胃健固。則元氣勝毒。應期收功。故一二日先見。四五日先長。七八日先漿。十十一日先靨。若不能食者。

毒勝元氣。則內攻外剝為逆。如痘碎密。而黯灰空瘡者。即死症也。凡眼部以下先見。二三相連出。唇舌紅潤滋潤者。毒無內擁。朝見點。而暮礙手。色淡紅滋潤。而身熱漸減者。吉兆也。

痘已出。成形者氣也。成暈者血也。兩者均可驗吉凶。決生死。世醫何專言血。而不及氣。氣無形難見。血有形易見。故診氣血之法。痘窠尖圓光活者。氣之充拓也。根暈收緊紅活者。血之榮養也。故見苗色乾枯涸澀者。血虛也。頂陷不突者。氣虛也。塌陷者。氣離也。根散者。

血離也。灰白者。氣滯血衰也。焦褐者。血枯也。黑者。毒滯而血乾也。紅變白。白變黃者生。紅變赤。赤變紫。紫變黑者。雖作窠。而毒沉伏也。發始四日必死。見點隱躍覆沒者。六日必死。

2. 辨虛痘治例

凡見點淡白者。屬氣虛。過赤者。屬熱毒吐瀉者。屬內虛。便秘者。屬內實。汗出如濡者。屬表虛。肌膚乾枯者。屬表實。謂之初發之六候。唇舌滋潤者。氣血和平。唇舌淡白者。氣血衰損。唇舌赤色者。熱實也。唇舌乾燥者。毒火盛也。唇舌燥裂者。毒火燎血中。白胎通明者。

梟炎甚於中。然唇舌微旨。亦有多端。舉其一二以示之。凡舌三十六品為病舌。二變為七十二舌。三變為一百四十餘舌。蓋三變決生死。如響之應於聲。唇十八品。亦依此例也。雖然。唇舌之候。秘藏累世。不敢妄傳。若欲得之。則宜入余門以請焉。

凡痘證。有似虛反實者。有似實反虛者。變證百出。千形萬狀。若欲體認變幻。先須知三項。翁氏曰。氣虛之證。初發身熱。手足厥冷。乍涼乍熱。精神倦怠。肌肉㿠白。飲食減少。四肢倦怠。睡臥安常。便清自調。虛症無疑。未見點前。用參耆飲。加輕揚發散。如紫蘇防風白芷。見點之後。用參耆飲。加川芎桔梗。見點四日之後。重用參耆飲。隨病加減處治。

夫痘有純虛者。有純實者。有先實而後轉虛者。有先虛而後轉實者。惟宜斟酌。要隨唇舌治之。丹溪捷徑全書曰。痘瘡出形如平日。皮肉正色者吉。若痘常帶豔(豔者說文好而美也)而赤。其後多致癢塌。不可救也。凡帶豔者。防後日塌癢之變。為一急著。宜用疏風固表消毒之藥。

使氣血充實。邪火漸退。正氣不虧。光松干收。如期不亂可也。固陽散火湯主之。翟繆類編曰。色白皮薄者。必用固陽散火湯主之。去荊芥生地。加白朮茯苓各五分。

凡放苗僅有數粒。色不甚紅。亦不甚白。身體溫和。神情清爽。不暗慮者為順。然其囊窠。累日不見粗肥。皮薄不起者。宜防日後倒陷之患。管橓保赤曰。初出一二日。灰白頂陷不起。或起亦軟。而不礙手。根窠不紅活。身涼而靜。此虛寒證也。人參歸耆湯主之。氣滯者少加木香

發熱見點之時。吐瀉者莫妄用澀藥。毒在上焦者。宜吐而解。毒在下焦者。宜泄而解。毒在中焦者。即從吐瀉而解。但宜發痘。如至出齊期。而不止者。宜止之。孟氏曰。千錢買痘前瀉。蓋言熱隨利減也。若痘見點已定。而吐瀉不止者。恐損脾胃。當用人參調中湯七味豆蔻丸主之。

發始有心氣虛弱。而毒在胸中。嘔吐不止。水食不入者。須急吐之。如當吐而不吐。則必死。吐法忌瓜蒂豆豉之類。必動內氣。轉生煩劇。朱氏曰。有可吐者吐之。吐中有發散意存焉。滴水不入。毒壅氣道者。宜吐之。飲食停痰。形色生變。陽氣鬱遏也。宜吐之。氣虛多汗者則忌。(吐方用法口訣)

3. 附可吐一治驗

浪華。阿彌陀池。雛僧年十一歲。出痘於甲辰之春。初熱悠悠。至出齊期。嘔吐不止。始事醫兩三子。以半夏瀉心。或小半夏加茯苓之類。其吐愈劇。而加以唾血。相俱驚惶。以為不治辭去。已至五朝。邀余。往診之。煩悶不寧。水食下咽即吐。時發狂妄。狀如醉酒。或歌。

或笑。神氣困憊。終日不寢。面色㿠白。痘苗隱隱。欲出不出。且唇淡紅。舌白胎通明。手足微涼。便是元氣虛弱。不能發越毒邪於皮膚。而毒在胸中也。治法宜吐。不早圖之。則必至噬臍。幸任余所處。則百無一慮。滿坐大喜。仍用家法吐藥探之。則吐白沫二三口。神氣略快。

再吐之。則思食貪眠。乃用補中益氣湯。加減與之。已至六朝。精神爽。睡臥寧。痘囊發峻突之勢。至七八朝。漿色勃勃。紅暈光澤。諸症順美。十二日而全愈。因書以為握匕者之一模云。

痘已出。實熱末盡解。而早用溫補。則熱毒蘊蓄。轉至煩劇。細察其形。詳驗其色。識見不真。先迷嚮往之途。聶氏曰。察其痘形。淡淡在皮下。不見紅活。唇淡面白。或帶青。脈亦遲緩。雖煩躁驚狂譫語。亦是血氣虛。而送毒氣不出者也。溫中益氣湯主之。

氣虛痘症。父母能守禁忌。醫用藥不誤。調燮順候。則元氣充實。腠理堅固。脾胃強健。飲食如常。二便清調。不問已出未出之證。先以氣虛。為施治之要。朱氏曰。凡一發熱。遂頭溫足冷。不渴便溏。面色㿠白。或瀉利青谷。嘔食不化。兼身熱呵欠等證。乃氣虛也。宜益氣湯。加減與之。或錢氏白朮散。加黃耆。四日後。去葛根。加黃耆肉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