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戲猴出痘

嘗聞。俗諺野猴患痘。其歲闔鄉。出痘必稀。曏者余在岩島。偶見友人畜野猴。教以戲技。一日猴乍伏臥不起。與物不食。且如驚搐狀。翌日面上磊落。生小皰子五六粒。殆如血靨痘狀。余問之於狙公。乃云。此即痘也。按聶久吾曰。胡地極寒。其人無屋居。鮮火食。冒風霜。

犯冰雪。腠理秘密。若禽獸然。即有胎毒。尚為別症。不能宣發於皮膚。而為痘疹。是以胡人不出痘。今野猴遇乎畜養。失其山野之性。不冒風霜。不犯冰雪。熟食褥臥。與人同居。故觸遇疫氣。遂致然歟。抑亦不知野猴皆患痘瘡。而人不逮見之歟。記以備參考。冀世醫諒余苦心至此而已。

2. 初發三日用方

升麻葛根湯,初熱發解痘疹之良方。古方三日前後用之。

升麻葛根,芍藥,甘草(各等分)

上四味銼細。水一盞煎七分去滓。溫服無時。一方加羌活

和解湯,古方三日前後用之。

升麻,芍藥,葛根,人參川芎防風,羌活,甘草(各等分)

上八味。生薑三片。水煎溫服。

加減升麻湯,無論痘與非痘。但見嬰兒身熱。呵欠煩悶。睡中驚悸。嚏噴眼澀。鼻出氣粗。手足痠軟。即宜與服。如有雜證。再兼雜證藥治之。

升麻,乾葛,芍藥,甘草,前胡,紫蘇,當歸連翹桔梗

上九味。水一鍾半。姜三片。蔥白三寸。煎服取微汗為度。如有汗。當以小劑疏發之。

敗毒和中散,發汗之後。或身熱不退。而煩躁者。且勿峻攻。姑少待之。其或煩悶躁渴。而妄語者。此散清之。

連翹,牛蒡子(各等分),酒炒黃連枳殼(炒各七分),防風,荊芥(各五分),桔梗(四分),前胡(五分),升麻,紫草茸(酒洗家用根),蟬蛻(去頭足),小川芎(各四分),木通(五分),甘草(四分),麥門冬(去心八分)

共十五味,大便秘澀者。加酒炒大黃。(一錢二分)微利之。不秘者勿加。服此覺煩悶少解。即止勿服。聽其痘出外。則中自安也。

導赤散,凡痘發熱。有驚搐者服之。

木通,生地黃,防風,薄荷

上燈心引。共五味煎服。加辰砂未可也。或加蟬蛻牛蒡子。

清解散,治毒氣壅盛於內。不能驟發於外。而驚搐狂躁者。

防風,荊芥,蟬蛻,小川芎(各四分),升麻(五分),甘草(三分),酒炒芩連,木通(各六分),桔梗(四分),前胡,乾葛(各五分),紫草茸(家用根六分),山楂肉(八分),牛蒡子,連翹(各七分)

上共十六味。生薑三片。同煎溫服。

溫中益氣湯,治血氣虛弱。不送毒氣出。而驚搐狂躁者。

人參,白朮(炒各五分),黃耆(生八分),當歸(酒洗),白茯苓(各六分),炙甘草,川芎(各四分),白芷,防風(各三分),南木香,官桂(各二分),山楂肉(六分)

上共十二味。生薑一片。大棗一枚。同煎。(一服中病即止)

疏肝透毒散

殭蠶(炒四分),蟬蛻(二分),薄荷(二分),鉤藤(六分),青皮(七分),木通(三分),前胡(六分),山楂(二錢),羌活(四分),荊芥(三分)

加燈草一分。姜二分。水煎溫服。按氣血虛弱。而表虛汗多者勿用。

羌活散郁湯,專治實熱擁盛。郁遏不得達表者。

防風,羌活,白芷,荊芥,桔梗,地骨皮,川芎,連翹,甘草,紫根草,大腹皮,鼠黏子

上十二味。為粗散。水一鍾。燈心十根。煎六分溫服。

麻黃解表湯,治勞苦之人。皮膚粗厚。腠理閉密。及外感風寒。其痘被外邪所遏。而不易出者。

麻黃(去根節酒炒黑),升麻,羌活,葛根,防風,大力子(炒),荊芥,甘草,蟬蛻,桔梗

上十味。各等分。水煎入燒人糞同服。

加味升麻葛根湯,此一方即是傷寒之劑。痘疹服之。發汗亦無妨。

白粉葛(一錢),升麻(八分),芍藥(六分),小川芎(四分),甘草(三分),山楂肉(八分),牛蒡子(炒香五分),桔梗,防風(各三分),蘇葉(五分)

上十味。生薑三片。同煎熱服取汗。

加味參蘇飲,用虛弱之嬰童。為痘未明。而發熱者。

人參(三分),蘇葉(五分),小川芎,桔梗,前胡(各四分),陳皮,甘草(各二分),白茯苓(五分),粉葛(八分),半夏(制三分),牛蒡子(制四分),山楂肉(六分)

上十二味。生薑三片。同煎熱服取汗。

惺惺散,發熱疑似之間。辨認未真。先以此湯探之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天花粉,桔梗,細辛(炒),甘草,薄荷(各等分)

上八味。水一鍾。姜二片煎服。

加減益氣湯,治一發熱。遂頭溫足冷。不渴便溏。面色㿠白。或瀉利青谷。嘔食不化。兼身熱呵欠等症。乃氣虛也。

黃耆,沙參(一日後易人參),甘草,當歸,川芎(五日後宜去之),白朮,陳皮,升麻(洗酒少許),桔梗

上九味。水一鍾半。姜一片煎服取暖為度。

停滯腹痛。或瀉酸臭。加山楂面櫱。不停滯。而唯腹痛。瀉酸臭。加乾薑芍藥。驚悸加天麻鉤藤。磨安神丸同服。嘔吐去桔梗。加煨乾姜。瀉泄不止。去當歸。加肉豆蔻。兼與豆蔻丸。四肢冷。加乾薑肉桂。有汗去升麻桔梗。加肉桂。倍黃耆。產後出痘。加赤地白芍木香肉桂。氣虛毒壅者。加蟬蛻地丁

清涼攻毒飲涼膈散(二方共見放苗)

安神丸,七味豆蔻丸(二方共見於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