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辨初熱三日

夫天象。雖雜陳乎推步者。見其有條而不紊。地理。雖雜敷乎堪輿者。知其有脈而不斷。醫之於痘亦然。痘瘡之症。千狀萬態。不可僂指。雖然。精究此術者。絲分毫析。隨症投藥。未嘗謬認一症。誤投一味也。所謂多多益辨者。何獨兵耶。此之謂通神之手矣。又此之謂泣鬼之手矣。

初發身熱悠悠。是宜氣血和平。惟熱輕則痘亦輕。熱重則痘亦重。又有熱重而痘輕者。有熱輕而痘重者。又熱一日而出者甚重。熱二日而出者次之。熱三日而出者又次之。唯四日而身涼見苗者為稀。如火褐大過。則正氣不勝邪。故面色為昏暗。為枯澀。為黑滯。氣血充榮。則面色為潤澤。為光彩。為淡紅。此乃勢之所必至也。

白話文:

剛開始發病時,身體發熱,這時需要氣血調和。如果發熱症狀輕微,痘瘡也會比較輕;發熱症狀嚴重,痘瘡也會比較嚴重。但也有一些人,發熱嚴重但痘瘡輕微,或者發熱輕微但痘瘡嚴重。還有,發熱一天就出痘的症狀最重,發熱兩天出痘的次之,發熱三天出痘的又次之。只有發熱四天后身體降溫才看到痘疹的非常少見。如果痘疹過大,就表示正氣不足,無法抵禦邪氣,因此面色會變得暗淡、粗糙、發黑。如果氣血充盈,面色就會變得潤澤、光彩、泛紅。這是病情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
發始身熱溫和。皮膚潮潤。面眼無澀萎。兩耳如常。音聲清亮。睡中微悸。二便如故。及口渴食減貪眠。唇舌滋潤者。順痘也。凶逆者反之。先一二日。用輕揚發散之藥。以取微汗。

似是而非。若同而異。此病之所以能感人也。小兒痘瘡。其初不免乎發熱。似傷風食傷驚熱。為痘未真。是謂疑似。雖曰良工。而難辨明。於是欺世盜名之輩。妄言詭辭。令父母驚惶失措。是可哀哉。孟繼孔幼幼集日。痘瘡欲出。必先發熱。目睛黃眵。耳後紅紋。耳尖尻骨獨冷。

面色四肢俱赤。惡熱而不惡寒。此痘疹之所有。而傷寒之所無也。若夫疑似之間。辨認未真。先以升麻葛根湯。惺惺散探之。朱巽痘科鍵曰。如初發微熱。面色㿠白。皮膚柔嫩。呵欠竄眼。吐利並起。精神倦怠自汗者。虛證也。加減益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發病初期,身體會感到溫暖,皮膚潮濕,面部和眼睛沒有乾燥萎縮的現象,兩耳保持正常,聲音清晰明亮,睡眠時偶爾會有心悸感,大小便如常,並且有口渴、食量減少、嗜睡的情況,嘴脣和舌頭保持潤澤,這都是正常癥狀。相反,如果出現其他不符合這些特徵的症狀,則可能預示著病情的惡化。在症狀初現的1-2天內,應使用輕微發散的藥物,以引出微汗。

疾病之所以能影響人體,就在於它與人體的狀態不同,看似相似但實際上有所差別。對於小孩的痘疹,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熱的現象,這可能是因為感冒、飲食過量、受到驚嚇或內熱等問題,而不是真正的痘疹。這種情況被稱為「疑似」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可能難以辨認清楚。因此,一些不實的說法可能會讓父母們感到恐慌,這是讓人感到悲傷的。根據孟繼孔的《幼幼集成》,痘疹出現前,必定會有發熱、眼睛黃色分泌物、耳後紅線、耳尖和臀部骨頭冷卻、臉色和四肢通紅、喜熱不喜寒等特徵。如果出現疑似症狀,應該先使用升麻葛根湯和惺惺散進行診斷。朱巽在痘疹科的著作中提到,如果發病初期有微熱,臉色蒼白,皮膚柔軟,打哈欠眨眼,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,精神疲倦、自汗等情況,則是虛證,應該使用調整氣血的方劑來治療。

發始先腰痛者。為重症。腰者腎之府也。乃人身之樞紐。諸骨之根柢也。故痘家最大忌之。腹痛雖惡候亦次之。諸書所謂。發始先腰腹痛。而後發熱者甚重矣。先發熱。而後覺其痛者險也。宜急發其痘。如四肢痠痛。額前發青氣者。為大逆。如攻發痛止者無妨。聶久吾活幼心法曰。

有腹痛腰痛。而煩悶者。此其毒誠重。然只當用敗毒和中散主之。大便秘。則加酒炒大黃。微利之。

發始吐利二證。俱非寒也。諸嘔吐暴泄。皆屬於熱。水穀傳化之道路。為熱所迫。輸送失常。吐利並作。朱氏曰。嘔吐者。初緣毒壅於中。不能發越也。只當發痘。瀉屬於脾。為毒壅於脾。不能上達。雖為濕熱下泄。亦有分消之義。其初出二證。俱不可止。唯宜發痘。主方和解湯。加減升麻湯之類。宜參考。如至三四日。猶不止者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長痘初期就先出現腰痛,那情況就非常嚴重。腰是腎臟的所在,也是人體的樞紐、骨骼的根基,所以痘瘡最忌諱的就是腰痛。雖然腹痛也是不好的徵兆,但比腰痛要輕一些。古書上說,長痘初期先出現腰腹痛,然後才發燒,病情非常嚴重;如果先發燒,然後才感覺到疼痛,則情況比較危險。要盡快讓痘瘡發出來。如果四肢酸痛、額頭出現青色氣息,則屬於大逆之兆。但如果發痘過程中感到疼痛,之後疼痛消失,則無妨。聶久吾活幼心法中記載,如果出現腹痛、腰痛,同時伴有煩悶,則毒素非常重,應該服用敗毒和中散來治療。如果便秘,則可以加用酒炒大黃,微微通便。

長痘初期出現嘔吐、腹瀉,都不屬於寒症。各種嘔吐、腹瀉都屬於熱症。水谷在人體中的消化吸收途徑被熱邪所迫,導致運化失常,因此出現嘔吐和腹瀉。朱氏說,嘔吐是因為毒素壅塞在體內,不能發散出來;腹瀉則屬於脾虛,是因為毒素壅塞在脾臟,不能向上輸送。雖然屬於濕熱下泄,但也有分消的意義。長痘初期出現嘔吐、腹瀉,都不應該止住,只能依靠發痘來治療。主要的藥方是和解湯、加減升麻湯等,可以參考使用。如果到了第三、四天還沒有停止,才需要進行治療。

發始發驚搐。痘隨出而驚自止者。為驚痘吉。大抵驚搐。雖屬於肝木。而痘之驚搐。屬於陽明。故宜先發痘。痘出則止。然木能勝土。又歸心火相爭。脾土不足故也。若四日不止者為凶。丹溪捷徑曰。凡痘發熱。有驚搐者。以導赤散。加辰砂末服之。聶久吾曰。毒壅盛於皮。

不能驟發於外。而驚搐狂躁者。宜用清解散以宣之。又血氣虛弱。送毒氣不出。而驚搐狂躁者。宜用溫中益氣湯以托之。費建中救偏瑣言曰。治痘前驚跌發搐者。宜此湯。疏肝透毒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發病時出現抽搐。如果出痘後抽搐自行停止,這被認為是好的徵兆。通常,抽搐與肝木有關,但痘疹的抽搐與陽明經有關。因此,應先出痘,痘疹出現後抽搐自然停止。然而,木能剋制土,這是由於心火與脾土的相互競爭。如果四天內抽搐不停止,這可能是不祥之兆。丹溪捷徑建議,在痘疹發熱時出現抽搐,可用導赤散加辰砂末服用來治療。聶久吾說,皮膚中毒素積聚,不能迅速排出體外,導致抽搐和狂躁,應使用清解散來宣通。血氣虛弱,毒素無法排出,導致抽搐和狂躁,應使用溫中益氣湯來託舉毒素。費建中在《救偏瑣言》中提到,在治療出痘前因驚嚇跌倒、抽搐的情況時,可以使用這個湯方和疏肝透毒散來治療。

發始大熱。譫語狂言。見鬼見神者。緣梟炎亂心魂。是謂純陽無陰。朱氏曰。凡見積熱形證。一熱即下。遲則不能斡旋。三日即死矣。如其為證。發始身熱如炮。二便秘結。口渴。兩睛如血。兩耳灼熱。煩躁狂妄。譫語狂亂。唇裂舌胎如粉。甚則舌炕。惡熱者單下之。以胎減為度。

惡寒者雙下之。不可泥在初當發之說。此症百中一二。不可執以為常。如唇舌滋潤者。忌妄下殺人。主方清涼攻毒飲。或涼膈散。

凡升者。提清氣以上達也。發者。開百竅以四播也。俗但知以毒透毒。不知升發之義。翁仲仁金鏡錄曰。實熱壅遏。不得達表。氣粗喘滿。腹脹煩躁。狂言譫語。睡臥不寧。大小便秘。毛豎面浮。眼張若怒者。併為風寒外搏。與出不快者同治。宜羌活散郁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患者一開始發燒得很厲害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甚至出現幻覺,這是因為熱毒攻心,導致心神失控,也就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朱氏說,遇到這種情況,一定要及早處理,一旦拖延,就無法控制病情,三天內就會死亡。病症表現為:一開始身體像被火烤一樣熱,大便秘結,口渴,眼睛充血,耳朵發燙,煩躁不安,胡言亂語,嘴唇乾裂,舌頭上出現白苔,嚴重的話舌頭還會起皺。如果患者感到燥熱,就單獨使用瀉下藥,以減少胎熱為度。如果患者感到惡寒,就用雙解藥。不能一味地拘泥於初期治療的方案,因為這種情況在百人之中只會出現一兩個,不能把它當作常規治療。如果患者的嘴唇和舌頭濕潤,就不要輕易使用瀉下藥,以免造成誤殺。可以用清涼攻毒飲或涼膈散治療。

凡是升提的藥物,都是為了提升清氣上達。凡是發散的藥物,都是為了打開百竅,使氣血流通。很多人只知道用毒藥來解毒,卻不知道升發的道理。翁仲仁在《金鏡錄》中說,如果實熱鬱積在體內,無法達於表面,就會出現氣喘、胸悶、腹部脹滿、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睡眠不安、大小便不通、毛髮豎立、面部浮腫、眼睛怒視等症狀,這是由於風寒外邪入侵所致,與出汗不暢的情況類似,可以用羌活散和郁湯治療。

凡有一日熱而出者。有二日熱而出者。有三日熱而出者。或五六日熱而出者。因風寒襲外。腠理不疏故也。丹溪捷徑曰。熱三朝便出者。此常期也。如過四五日不出者。熱綿綿無休歇。吉凶之徵未卜也。急與解毒托裡。分內外因而治之。疏者吉。外邪壅遏。而不易出者。此外因也。麻黃解表湯主之。

方發之後。所出不多。氣候和平。無他症者。即是瘡本稀。不可更發也。所謂發不至太過。守不至不及。乃用藥之圓活也。聶氏曰。其或增寒壯熱。頭痛咳嗽。鼻流清涕者。多因於外感。不可不發散也。當視兒強弱。而用藥發汗。兒體氣素壯實者。用加味升麻葛根湯汗之。體氣素怯弱者。

白話文:

凡是發燒一天就退燒的、發燒兩天就退燒的、發燒三天就退燒的,或是發燒四五天就退燒的,都是因為風寒入侵體表,毛孔閉塞不通暢的緣故。

丹溪先生在《丹溪心法》中說:發燒三天就退燒的,這是正常的時間。如果超過四五天還不退燒,熱度綿綿不絕,吉凶難料,就要趕緊用藥解毒,疏通內外,根據病情分別治療。如果能順利排出體內的邪氣,就是吉兆。如果外邪被阻礙,不易排出,就屬於外因導致的。可以用麻黃解表湯來治療。

退燒之後,出汗量不多,天氣溫和,沒有其他症狀,就表示病根很少,不用再發汗了。所謂「發不至太過,守不至不及」,這就是用藥的圓活之道。

聶氏說:如果發燒之後又出現畏寒、發熱、頭痛、咳嗽、流鼻涕等症狀,多半是因為外感,不能不發散治療。要根據孩子的體質強弱來選擇發汗藥。體質強壯的孩子,可以用加味升麻葛根湯來發汗;體質虛弱的孩子,則要選用其他適合的藥物。

用加味參蘇飲汗之。然皆不可出汗太多。恐發虛其表。後難起脹灌漿也。既經發汗。而身熱漸緩。兒頗安靜者。其痘出必稀少。此為順候。且勿服藥。以待之。

漢唐以來。當痘疫流布時。不擇大人嬰童。一發熱。專用升麻葛根湯為治。痘疹初熱之定奪。然余嘗稽古人之意。升麻葛根湯一方。蓋治痘瘡之常。不治痘瘡之變常者。聶氏曰。先用升麻葛根湯發之後。或身熱不退。而煩躁者。且勿峻攻。姑少待之。其或煩悶躁渴。而妄語者。

白話文:

可以用加味參蘇飲來發汗,但不能出太多汗,怕會虛損表皮,之後難以恢復,像是脹滿、水腫一樣。如果已經發汗,而且身體發熱逐漸緩解,孩子也比較安靜,那麼長出來的痘疹一定很少,這是順應病情的發展,就不要再用藥,靜待病情變化。

從漢唐時代開始,遇到痘疫流行的時候,不論大人或小孩,只要發熱,就專用升麻葛根湯治療。這是痘疹初發熱時的治法。但我曾經研究古人的意思,升麻葛根湯這個方子,只能治療一般性的痘瘡,不能治療痘瘡的變異。聶氏說,先用升麻葛根湯發汗之後,如果身體發熱不退,而且煩躁不安,就不要急著猛烈攻治,先觀察一段時間。如果出現煩悶、躁動、口渴、胡言亂語的症狀,就更要謹慎。

用敗毒和中散清之。如大便秘結者。加酒炒大黃。微利之是也。痘自包孕之地。萌動而起。未形是謂無極。於此為氣虛已明。則先可知三禁。一勿攻發。一勿清涼。一勿解毒。始終以保元四君之加減治之。翁氏曰。治虛證痘證。以元氣為主。元氣充實。則毒易出易化。故善治痘者。

惟保元氣於虛弱之前。使不致於耗散為貴。然其治法。一曰。實腠理。而固肌表。二曰。節飲食。而保脾土。肌表固。則外陷之患不足慮。脾土實。則下陷之患不足憂。更加以參耆補益之功。

夫痘有輕重。人有強弱。治有緩急。不可不辨。然挽回調劑。古人必按痘之形色。而後推敲。故施之於緩者則可。其重且急者。痘雖未形。而兒體之生命。已在涉春冰而蹈虎尾。其痘未及見。則毒雖猛。而尚未有定位。火雖烈。而尚未及燎原。此誠轉危就安之機。起死回生之會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敗毒和中散清的方法。如果遇到大便乾結的情況,可以加入酒炒大黃,目的是輕微地幫助通便。痘疹在形成初期,就像從包裏開始萌動,還沒有顯現出具體形態,這時稱為無極。這時可以看出體內氣血已經虛弱,所以首先要避免三個禁忌:一、不要強力刺激痘疹使其發作;二、不要使用涼性藥物;三、不要解毒。從頭到尾,都應該以保元四君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的藥方加上或減少藥物來治療。翁氏認為,對於虛弱的痘疹,應以保護元氣為主,因為元氣充足,痘毒就容易排出和化解。所以,懂得正確治療痘疹的人,首要任務是在病癥出現前保護好體內的元氣,避免其消耗。

然而,治療方法應該包括:一是固護皮膚,堅固體表防護;二是節制飲食,保護脾臟功能。當皮膚得到保護,就不必擔心外邪入侵;當脾臟功能健壯,就不必擔心體內能量下陷。再配合使用參耆等補益藥物。

痘疹有輕有重,人的體質有強有弱,治療方式有緩有急,不能一概而論。然而,根據痘疹的形態和顏色來調整治療方案,這是古人的做法。所以在病情緩和的情況下適用,但對於病情嚴重且急迫的痘疹,即使痘疹尚未顯現,孩子的生命狀況已經如同踏著春日薄冰,隨時可能遭受災難。在痘疹未現之前,雖然痘毒勢力強大,但尚未定位;火勢雖烈,但還未蔓延。這正是轉危為安、起死回生的關鍵時刻。

宜用攻發解毒之劑治之。如及悶痘定位形色已凶。則梟炎不易破矣。況形以氣見。色以血呈。凶顯形色。逆亦非淺。虛實同然。補瀉用法。唇舌是准矣。

白話文:

應該使用攻擊和發散的方式來治療它。如果痘痘的位置已經很嚴重了,那麼炎症就不太容易消除了。而且形狀是由氣決定的,顏色是由血液呈現出來的,如果形狀和顏色都很糟糕,那就表示情況非常不妙。無論身體是虛弱還是強壯,都必須根據嘴脣和舌頭的情況來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