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辨初熱三日

夫天象。雖雜陳乎推步者。見其有條而不紊。地理。雖雜敷乎堪輿者。知其有脈而不斷。醫之於痘亦然。痘瘡之症。千狀萬態。不可僂指。雖然。精究此術者。絲分毫析。隨症投藥。未嘗謬認一症。誤投一味也。所謂多多益辨者。何獨兵耶。此之謂通神之手矣。又此之謂泣鬼之手矣。

初發身熱悠悠。是宜氣血和平。惟熱輕則痘亦輕。熱重則痘亦重。又有熱重而痘輕者。有熱輕而痘重者。又熱一日而出者甚重。熱二日而出者次之。熱三日而出者又次之。唯四日而身涼見苗者為稀。如火褐大過。則正氣不勝邪。故面色為昏暗。為枯澀。為黑滯。氣血充榮。則面色為潤澤。為光彩。為淡紅。此乃勢之所必至也。

發始身熱溫和。皮膚潮潤。面眼無澀萎。兩耳如常。音聲清亮。睡中微悸。二便如故。及口渴食減貪眠。唇舌滋潤者。順痘也。凶逆者反之。先一二日。用輕揚發散之藥。以取微汗。

似是而非。若同而異。此病之所以能感人也。小兒痘瘡。其初不免乎發熱。似傷風食傷驚熱。為痘未真。是謂疑似。雖曰良工。而難辨明。於是欺世盜名之輩。妄言詭辭。令父母驚惶失措。是可哀哉。孟繼孔幼幼集日。痘瘡欲出。必先發熱。目睛黃眵。耳後紅紋。耳尖尻骨獨冷。

面色四肢俱赤。惡熱而不惡寒。此痘疹之所有。而傷寒之所無也。若夫疑似之間。辨認未真。先以升麻葛根湯惺惺散探之。朱巽痘科鍵曰。如初發微熱。面色㿠白。皮膚柔嫩。呵欠竄眼。吐利並起。精神倦怠自汗者。虛證也。加減益氣湯主之。

發始先腰痛者。為重症。腰者腎之府也。乃人身之樞紐。諸骨之根柢也。故痘家最大忌之。腹痛雖惡候亦次之。諸書所謂。發始先腰腹痛。而後發熱者甚重矣。先發熱。而後覺其痛者險也。宜急發其痘。如四肢痠痛。額前發青氣者。為大逆。如攻發痛止者無妨。聶久吾活幼心法曰。

有腹痛腰痛。而煩悶者。此其毒誠重。然只當用敗毒和中散主之。大便秘。則加酒炒大黃。微利之。

發始吐利二證。俱非寒也。諸嘔吐暴泄。皆屬於熱。水穀傳化之道路。為熱所迫。輸送失常。吐利並作。朱氏曰。嘔吐者。初緣毒壅於中。不能發越也。只當發痘。瀉屬於脾。為毒壅於脾。不能上達。雖為濕熱下泄。亦有分消之義。其初出二證。俱不可止。唯宜發痘。主方和解湯加減升麻湯之類。宜參考。如至三四日。猶不止者治之。

發始發驚搐。痘隨出而驚自止者。為驚痘吉。大抵驚搐。雖屬於肝木。而痘之驚搐。屬於陽明。故宜先發痘。痘出則止。然木能勝土。又歸心火相爭。脾土不足故也。若四日不止者為凶。丹溪捷徑曰。凡痘發熱。有驚搐者。以導赤散。加辰砂末服之。聶久吾曰。毒壅盛於皮。

不能驟發於外。而驚搐狂躁者。宜用清解散以宣之。又血氣虛弱。送毒氣不出。而驚搐狂躁者。宜用溫中益氣湯以托之。費建中救偏瑣言曰。治痘前驚跌發搐者。宜此湯。疏肝透毒散主之。

發始大熱。譫語狂言。見鬼見神者。緣梟炎亂心魂。是謂純陽無陰。朱氏曰。凡見積熱形證。一熱即下。遲則不能斡旋。三日即死矣。如其為證。發始身熱如炮。二便秘結。口渴。兩睛如血。兩耳灼熱。煩躁狂妄。譫語狂亂。唇裂舌胎如粉。甚則舌炕。惡熱者單下之。以胎減為度。

惡寒者雙下之。不可泥在初當發之說。此症百中一二。不可執以為常。如唇舌滋潤者。忌妄下殺人。主方清涼攻毒飲。或涼膈散

凡升者。提清氣以上達也。發者。開百竅以四播也。俗但知以毒透毒。不知升發之義。翁仲仁金鏡錄曰。實熱壅遏。不得達表。氣粗喘滿。腹脹煩躁。狂言譫語。睡臥不寧。大小便秘。毛豎面浮。眼張若怒者。併為風寒外搏。與出不快者同治。宜羌活散郁湯主之。

凡有一日熱而出者。有二日熱而出者。有三日熱而出者。或五六日熱而出者。因風寒襲外。腠理不疏故也。丹溪捷徑曰。熱三朝便出者。此常期也。如過四五日不出者。熱綿綿無休歇。吉凶之徵未卜也。急與解毒托裡。分內外因而治之。疏者吉。外邪壅遏。而不易出者。此外因也。麻黃解表湯主之。

方發之後。所出不多。氣候和平。無他症者。即是瘡本稀。不可更發也。所謂發不至太過。守不至不及。乃用藥之圓活也。聶氏曰。其或增寒壯熱。頭痛咳嗽。鼻流清涕者。多因於外感。不可不發散也。當視兒強弱。而用藥發汗。兒體氣素壯實者。用加味升麻葛根湯汗之。體氣素怯弱者。

加味參蘇飲汗之。然皆不可出汗太多。恐發虛其表。後難起脹灌漿也。既經發汗。而身熱漸緩。兒頗安靜者。其痘出必稀少。此為順候。且勿服藥。以待之。

漢唐以來。當痘疫流布時。不擇大人嬰童。一發熱。專用升麻葛根湯為治。痘疹初熱之定奪。然余嘗稽古人之意。升麻葛根湯一方。蓋治痘瘡之常。不治痘瘡之變常者。聶氏曰。先用升麻葛根湯發之後。或身熱不退。而煩躁者。且勿峻攻。姑少待之。其或煩悶躁渴。而妄語者。

用敗毒和中散清之。如大便秘結者。加酒炒大黃。微利之是也。痘自包孕之地。萌動而起。未形是謂無極。於此為氣虛已明。則先可知三禁。一勿攻發。一勿清涼。一勿解毒。始終以保元四君之加減治之。翁氏曰。治虛證痘證。以元氣為主。元氣充實。則毒易出易化。故善治痘者。

惟保元氣於虛弱之前。使不致於耗散為貴。然其治法。一曰。實腠理。而固肌表。二曰。節飲食。而保脾土。肌表固。則外陷之患不足慮。脾土實。則下陷之患不足憂。更加以參耆補益之功。

夫痘有輕重。人有強弱。治有緩急。不可不辨。然挽回調劑。古人必按痘之形色。而後推敲。故施之於緩者則可。其重且急者。痘雖未形。而兒體之生命。已在涉春冰而蹈虎尾。其痘未及見。則毒雖猛。而尚未有定位。火雖烈。而尚未及燎原。此誠轉危就安之機。起死回生之會也。

宜用攻發解毒之劑治之。如及悶痘定位形色已凶。則梟炎不易破矣。況形以氣見。色以血呈。凶顯形色。逆亦非淺。虛實同然。補瀉用法。唇舌是准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