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附痘毒不混他病一治驗
又曰:痘痂褪後,面目虛浮,四肢腫滿者,此屬於肺,因表虛受風濕之氣,宜汗解之,用五加皮湯。或腹脹如鼓,目胞微腫者,此屬於脾,因脾胃素虛,飲水太多,水蓄於中,滿而不去,五苓散,加燈心滑石。如有餘毒,口渴不休,全身腫脹者,忍冬解毒湯,加燈草滑石。又傷食脾胃不能消化,濕熱內蓄者,宜以利解,厚朴湯主之。如虛腫者,不可妄投藥,隨症治之。又宜萊菔丸主之。
又曰:痘瘡出後,衛氣最不宜傷,故收靨之後,衛弱而汗出也。汗常出者,謂之自汗;睡中汗出,寤則乾者,謂之盜汗。此由胃弱不能斂束,六腑榮間有熱,而為汗。此證在內為血,在外為汗,以黃耆湯為主;盜汗以當歸湯為主。
又曰:痘後有神昏喜睡者,但精彩不與人相當,形如醉人,亦多妄語,此邪熱入於心。心為君主之官,不肯受邪傳於胞絡,治法以導赤解毒湯主之,兼與安神丸,加牛黃末,亦可也。
凡痘後餘毒遷變,有遍身生瘡疥,而為種種之狀者;或有日夜痛癢難忍,其形如疥,痂痕侵淫,皮膚潰剝,膿血出者,謂之檮杌痘。又或有發落爪拔,遍體生瘡,如癩十指悉臭腐,而為廢人者,二證俱屬可治,急以托裡清熱解毒之劑治之。又或有身發紅點,不痛不癢,不作窠粒者,是乃癍也,急宜投化斑湯,加玄參地黃。又或有發赤火丹瘤者,此惡候也,其毒紅腫作痛,流移上下手足,其治法:內用小紫胡湯,加生地黃,或玄參化毒湯,加犀角;外用砭法,去其惡血。否則頭上起者,下過心即死;足上起者,上過心腎即死。此證甚逡速者也,處方不應者,宜清涼攻毒飲。此數項有志痘者,最宜書諸紳矣。
白話文:
又說,痘痂脫落後,如果出現臉部虛腫、四肢腫脹的狀況,這是因為肺部問題,多半是表皮虛弱,受到風濕之氣侵襲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,可以用五加皮湯。如果腹脹如鼓、眼皮稍微浮腫,這是因為脾臟問題,多半是脾胃原本就虛弱,又喝太多水,水積在體內無法排出,可以用五苓散,再加燈心草、滑石。如果還有殘留的毒素,導致口渴不止、全身腫脹,可以用忍冬解毒湯,再加燈心草、滑石。另外,若是因為吃太多導致脾胃消化不良,濕熱積聚在體內,應該用通利的方式來解決,可以用厚朴湯。如果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腫脹,不可以隨便亂吃藥,要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。另外,也可以用萊菔丸來調理。
又說,出痘疹之後,最不應該傷害到身體的防禦能力,所以痘痂脫落之後,身體防禦能力變弱,容易流汗。如果常常流汗,就叫做自汗;如果在睡覺時流汗,醒來就停止,就叫做盜汗。這是因為胃虛弱,無法收斂,導致體內臟腑之間有熱而流汗。這種情況,在體內是血的問題,在體外是汗的問題,可以用黃耆湯來治療自汗,用當歸湯來治療盜汗。
又說,出痘疹後,如果出現精神昏沉、喜歡睡覺的狀況,但精神卻不正常,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,而且常常說胡話,這是邪熱侵入心臟。心臟是身體的君主,不願意承受邪氣,就將邪氣傳到心包絡。治療方法是用導赤解毒湯,同時搭配安神丸,再加牛黃末。
一般來說,出痘疹後的餘毒如果轉變,會導致全身長瘡疥,出現各種不同的狀況。有的會日夜痛癢難耐,形狀像疥瘡,痂皮不斷擴散侵蝕,皮膚潰爛、流膿血,這就叫做檮杌痘。有的會掉髮、指甲脫落,全身長瘡,像癩病一樣,十個手指頭都腐爛發臭,最後變成殘廢。這兩種情況都還可以治療,要趕快用能扶正氣、清熱解毒的藥來治療。另外,如果身體出現紅色斑點,不痛不癢,也沒有形成顆粒,這就是斑疹,要趕快用化斑湯,再加玄參、地黃來治療。如果出現紅色如火的丹毒腫瘤,這是很嚴重的狀況。毒素會紅腫疼痛,到處流竄,上下手足都會有。治療方法,內服可以用小柴胡湯,再加生地黃,或是用玄參化毒湯,再加犀角。外用可以用砭石療法,去除惡血。否則,如果毒瘡長在頭上,毒素向下侵犯到心臟就會死亡;如果毒瘡長在腳上,毒素向上侵犯到心臟腎臟也會死亡。這種狀況非常快速且危險,如果用藥沒有效果,就要用清涼攻毒飲。以上這些內容,對於研究痘疹的人來說,非常值得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