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辨灌漿三日虛痘治例
痘出四五日期。大便一泄。則熱氣自散。神氣自虛者。痘之常候也。如便秘熱擁。則用托裡清涼責之。然火熱全退。有出瘡冰硬。漿色遲滯者。朱氏曰。治實熱之痘證。過服寒涼。而變冰硬。或嘔瀉。或皮薄漿清。或塌陷無神。血色不活。搔癢煩渴。凡有此則唇舌必淡白潔淨。
大便必不牢固。延綿不治。則腹脹悶亂。寒戰鬥牙。死不旋踵矣。急宜加減托裡湯主之。
發始雖為火熱所困。氣血虛耗。而不甚至虛。不甚至寒。寒起勢微微。證又平準。則有宜斟酌治之者。襲廷賢濟世全書曰。治氣血虛損。或觸風邪穢毒。使瘡毒內陷伏而不生。或出而不勻快。此藥活血勻氣。調胃補虛。內托瘡毒。使之盡出易靨。參耆內托散主之。(獨美按內托散之症。龔氏所論。最為的當。但治不虛不實平症之良方也。)
稟賦虛弱之兒。有臨痘而氣血平易。惟少食窠囊虛餒。根暈不收。頂陷不起者。萬氏曰。痘瘡已長。六七日膿漿將成之時。脾胃弱則氣血衰少。不能周灌於身。使之作漿。虛軟清淡。雖有漿亦水而已。宜十全大補湯。去地黃。加木香。或參苓白朮散。去葛根。加黃耆肉桂。多服乃佳。
然脾胃強弱。於食多少大便堅利。求之。如大便滑泄者。急宜峻補之。陳氏異攻散主之。
稟賦壯厚之兒。出痘稠密。里證無故。惟有氣血俱為初熱所困。不能送毒發透於肌標。而不成漿者。管氏曰。六七日。頂陷無膿。或服內托藥。而暫起。不久又陷者。貫不滿故也。宜內托散。倍加參耆當歸。煎和人乳糯米好酒服。若陽氣虛者。加熟附子三分。
凡痘出至六七日。有轉屎氣。或腹雷鳴者。腸鳴者胃氣敗。而穀氣下脫也。下氣者。五臟氣下陷也。是皆內虛之徵也。翁氏曰。痘出七八日。神氣靜氣冷。唇舌淡白涕清。嘔吐泄瀉。不渴少食。食亦不化。小便清利。大便稀溏。倦怠昏睡。皆裡寒而虛也。表裡俱虛寒者。用木香散異攻散。常看痘變紅綻。飲食如常。大便堅固為寧。
發始火褐燔灼。大便秘結者。與峻涼攻下為貴。或以痘密。不辨熱之多少。謬太過清涼。內氣自空。及六七日。忽然瘡色平陷。血澤散漫。變虛寒者。是皆清涼過深之失也。至此雖冀挽回於千一。而非猛峻之劑。不能收其功矣。費氏曰。乏其本而漿無所化。實則受其虐。而化不得行。
是行漿之理也。有當制以泄其過。有當助以補其不足。不可專以保元為則矣。故至七八日。灰白錫色漿清。或漏出清水。頂陷白無血澤。神情懶倦。語話慵。氣虛之證繁多。總無烈火灼皮膚者。回陽反本湯主之。訣曰。如用之未及者。兼與參附大劑。
鄭氏痘經曰。愚每遇靨後泄瀉不止。為灸天樞二穴。在臍兩邊各開二寸。上肚腹脹。加中脘一穴。在臍上三寸。小腹脹。加氣海一穴。在臍寸半屢效。皆用本兒同身寸。若不瀉而腹脹大者。脾濕也。薏苡仁和尖米作粥。食之妙。
白話文:
痘疹出現四五天時,通常會排便一次,讓體內的熱氣散發,精神也會比較虛弱,這是痘疹常見的狀況。如果便秘且體內熱氣鬱積,則要用幫助身體恢復的藥方,同時也要使用清涼的藥物。然而,當體內火熱之氣完全消退後,有些痘疹會變得堅硬像冰塊,漿液顏色遲遲無法出來。朱氏認為,這是因為治療實熱的痘疹時,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痘疹變得堅硬。也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皮膚薄且漿液清淡、痘疹塌陷無神、血液顏色不鮮活、搔癢煩躁口渴等情況。凡是出現這些狀況,嘴唇和舌頭必定呈現淡白色且乾淨。
大便也一定不正常,持續不斷腹瀉,久治不癒的話,就會出現腹脹、胸悶煩躁、寒顫發抖等現象,很快就會死亡。此時應立即使用加減托裡湯來治療。
發病初期雖然是受到火熱之氣的困擾,導致氣血虛弱,但還沒到非常虛弱或非常寒冷的程度,寒冷的症狀只是微微出現,病情還算平穩。這時要仔細考慮如何治療。襲廷賢在《濟世全書》中提到,治療氣血虛弱,或因感染風邪穢毒,導致瘡毒內陷潛伏而無法發出,或發出不均勻不順暢時,可以使用活血、調氣、健胃、補虛的藥方,內托瘡毒,使其完全發出,容易結痂。參耆內托散就是這樣的藥方。(獨美認為,龔氏對內托散證狀的論述最為恰當,但它也是治療不虛不實的平穩證狀的良方。)
對於體質虛弱的孩童,痘疹出現時,氣血可能相對平和,只是食慾不佳、痘疹空虛不飽滿、根部暈圈不收斂、頂部凹陷無法鼓起。萬氏認為,痘疹長出後,六七天膿漿即將形成時,如果脾胃虛弱,氣血就會衰少,無法充分供應全身,使痘疹無法產生漿液,呈現虛軟清淡,即使有漿液也像水一般。此時應使用十全大補湯,去除地黃,加入木香,或是使用參苓白朮散,去除葛根,加入黃耆和肉桂,多服用效果更佳。
脾胃的強弱可以從食量多少和大便是否正常來判斷。如果大便滑瀉,應立即使用強力的補益藥物。陳氏的異攻散就是很好的選擇。
對於體質強壯的孩童,痘疹密集,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氣血都被初期的熱氣所困,無法將毒素發出到皮膚表面,導致無法形成漿液。管氏認為,痘疹出現六七天,頂部凹陷沒有膿液,或是服用內托藥後,痘疹暫時鼓起,不久又凹陷,這是因為痘疹不飽滿的緣故。此時應使用內托散,加倍人參、黃耆、當歸,用人乳和糯米好酒一起煎服。如果陽氣虛弱,可以加入三分熟附子。
凡是痘疹出到六七天,出現放屁或腹部雷鳴聲,這是腸鳴,代表胃氣敗壞,穀氣下泄。下氣,表示五臟之氣下陷。這些都是內虛的徵兆。翁氏認為,痘疹出到七八天,如果精神萎靡、氣息微弱、嘴唇舌頭淡白、流清鼻涕、嘔吐腹瀉、不渴少食、吃了也消化不良、小便清澈、大便稀薄、疲倦嗜睡,這些都是體內虛寒的表現。表裡都虛寒的情況,可以使用木香散或異攻散。要常常觀察痘疹是否轉為紅色飽滿,飲食是否正常,大便是否正常,這些都是判斷病情好轉的依據。
發病初期如果火熱旺盛、大便秘結,應該使用強力的寒涼藥物來攻下。如果因為痘疹密集,無法判斷熱邪的程度,誤用過多的清涼藥物,就會導致體內正氣虛空。到第六七天時,痘疹突然凹陷、顏色黯淡、血色散亂,轉變為虛寒的狀況,這都是過度使用清涼藥物造成的失誤。到這種地步,即使想要挽回,也必須使用強力的藥物才能奏效。費氏認為,缺乏根本的氣血,就無法產生漿液;如果受到邪氣的侵害,漿液也無法運行。
這就是漿液產生的道理。有時候需要用藥物來宣洩過盛的邪氣,有時候需要用藥物來補足不足的氣血,不能只以保元氣為原則。因此,到了七八天,如果痘疹呈現灰白色或錫色,漿液清稀,或漏出清水,頂部凹陷蒼白沒有血色,精神萎靡、言語無力,出現許多氣虛的症狀,但都沒有皮膚發紅發熱的情況,就要使用回陽反本湯來治療。訣竅是,如果藥力不足,可以同時使用大劑量的人參和附子。
鄭氏在《痘經》中提到,他遇到病人在出痘後腹瀉不止,會灸天樞穴(在肚臍兩側各開二寸),如果腹部脹大,就加灸中脘穴(在肚臍上方三寸),如果小腹脹大,就加灸氣海穴(在肚臍下方一寸半),效果非常好。灸的時候要使用病童的同身寸來取穴。如果沒有腹瀉而是腹脹,這是脾濕的症狀,可以用薏苡仁和尖米煮粥來食用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