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辨初熱三日

不能驟發於外。而驚搐狂躁者。宜用清解散以宣之。又血氣虛弱。送毒氣不出。而驚搐狂躁者。宜用溫中益氣湯以托之。費建中救偏瑣言曰。治痘前驚跌發搐者。宜此湯。疏肝透毒散主之。

發始大熱。譫語狂言。見鬼見神者。緣梟炎亂心魂。是謂純陽無陰。朱氏曰。凡見積熱形證。一熱即下。遲則不能斡旋。三日即死矣。如其為證。發始身熱如炮。二便秘結。口渴。兩睛如血。兩耳灼熱。煩躁狂妄。譫語狂亂。唇裂舌胎如粉。甚則舌炕。惡熱者單下之。以胎減為度。

惡寒者雙下之。不可泥在初當發之說。此症百中一二。不可執以為常。如唇舌滋潤者。忌妄下殺人。主方清涼攻毒飲。或涼膈散。

凡升者。提清氣以上達也。發者。開百竅以四播也。俗但知以毒透毒。不知升發之義。翁仲仁金鏡錄曰。實熱壅遏。不得達表。氣粗喘滿。腹脹煩躁。狂言譫語。睡臥不寧。大小便秘。毛豎面浮。眼張若怒者。併為風寒外搏。與出不快者同治。宜羌活散郁湯主之。

凡有一日熱而出者。有二日熱而出者。有三日熱而出者。或五六日熱而出者。因風寒襲外。腠理不疏故也。丹溪捷徑曰。熱三朝便出者。此常期也。如過四五日不出者。熱綿綿無休歇。吉凶之徵未卜也。急與解毒托裡。分內外因而治之。疏者吉。外邪壅遏。而不易出者。此外因也。麻黃解表湯主之。

方發之後。所出不多。氣候和平。無他症者。即是瘡本稀。不可更發也。所謂發不至太過。守不至不及。乃用藥之圓活也。聶氏曰。其或增寒壯熱。頭痛咳嗽。鼻流清涕者。多因於外感。不可不發散也。當視兒強弱。而用藥發汗。兒體氣素壯實者。用加味升麻葛根湯汗之。體氣素怯弱者。

用加味參蘇飲汗之。然皆不可出汗太多。恐發虛其表。後難起脹灌漿也。既經發汗。而身熱漸緩。兒頗安靜者。其痘出必稀少。此為順候。且勿服藥。以待之。

漢唐以來。當痘疫流布時。不擇大人嬰童。一發熱。專用升麻葛根湯為治。痘疹初熱之定奪。然余嘗稽古人之意。升麻葛根湯一方。蓋治痘瘡之常。不治痘瘡之變常者。聶氏曰。先用升麻葛根湯發之後。或身熱不退。而煩躁者。且勿峻攻。姑少待之。其或煩悶躁渴。而妄語者。

用敗毒和中散清之。如大便秘結者。加酒炒大黃。微利之是也。痘自包孕之地。萌動而起。未形是謂無極。於此為氣虛已明。則先可知三禁。一勿攻發。一勿清涼。一勿解毒。始終以保元四君之加減治之。翁氏曰。治虛證痘證。以元氣為主。元氣充實。則毒易出易化。故善治痘者。

惟保元氣於虛弱之前。使不致於耗散為貴。然其治法。一曰。實腠理。而固肌表。二曰。節飲食。而保脾土。肌表固。則外陷之患不足慮。脾土實。則下陷之患不足憂。更加以參耆補益之功。

白話文:

初熱三日辨識

如果初熱時,體內熱氣無法順利向外發散,反而出現驚厥、抽搐、狂躁不安等症狀,應該使用清解散這類藥方來幫助熱氣向外宣洩。但若是因為身體虛弱,導致毒氣無法排出體外而引起驚厥、抽搐、狂躁不安,則應該使用溫中益氣湯這類藥方來扶助正氣,以利毒氣排出。費建中在《救偏瑣言》中提到,治療痘疹初期因驚嚇跌倒而抽搐的狀況,適合使用溫中益氣湯,再搭配疏肝透毒散。

發病初期,如果出現高熱、胡言亂語、看到幻象等情況,是因為邪熱擾亂心神,屬於純陽無陰的症狀。朱氏認為,如果發現熱證,應該立即使用藥物降熱,如果延誤,就可能難以挽回,甚至三日內死亡。如果出現全身發熱如燒灼、大小便不通、口渴、眼睛充血、耳朵發燙、煩躁狂妄、胡言亂語、嘴唇乾裂、舌苔如粉,甚至舌頭乾硬等症狀,且明顯怕熱,應該直接使用瀉藥來降火,以舌苔減少為目標。

如果明顯怕冷,則可使用雙倍劑量的瀉藥,但不能拘泥於發病初期不能使用瀉藥的說法。這種情況屬於特殊案例,不可視為常規。如果嘴唇和舌頭濕潤,則不可胡亂使用瀉藥,否則會導致死亡。主要藥方可選用清涼攻毒飲或涼膈散。

所謂「升」,是指向上提昇清氣;所謂「發」,是指打開全身孔竅讓邪氣向外散發。一般人只知道以毒攻毒,卻不明白升發的道理。翁仲仁在《金鏡錄》中提到,如果體內實熱積聚,無法向外發散,導致呼吸急促、腹脹煩躁、胡言亂語、睡不安穩、大小便不通、汗毛豎起、面部浮腫、眼睛睜大像怒視等症狀,與風寒侵襲、邪氣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的狀況相同,應該使用羌活散郁湯來治療。

發病時,有的是一天就發熱,有的是兩天,有的是三天,甚至有五六天才發熱,這是因為風寒侵襲體表,導致毛孔不通暢的緣故。《丹溪捷徑》說,發熱三天就出疹,是正常的情況,如果超過四五天不出疹,熱持續不退,就難以預測吉凶,應該立即使用解毒、托裡(扶助正氣)的藥物,並根據內外病因來治療。如果邪氣能順利向外疏散,就屬吉兆。如果外邪堵塞,難以發散出來,就屬於外因,可以使用麻黃解表湯來治療。

如果出疹後,疹子不多,病情平穩,沒有其他症狀,就表示痘疹本身就比較少,不需要再強行催發。用藥的原則是發散不要過度,守護不要不及,要靈活運用藥物。聶氏認為,如果出疹後,反而出現寒戰、高熱、頭痛、咳嗽、流鼻涕等症狀,多是因為外感風邪,不可不發散。應該根據小兒的體質強弱來使用發汗藥。如果小兒體質較好,可以使用加味升麻葛根湯發汗;如果體質虛弱,則使用加味參蘇飲發汗,但要注意都不可發汗過多,以免傷了陽氣,導致後期疹子難以發脹灌漿。如果發汗後,體溫逐漸下降,小兒也比較安靜,表示疹子會比較少,這是好的現象,可以暫時不用藥,等待觀察。

自漢唐以來,痘疹流行時,無論成人或孩童,一旦發熱,都習慣使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,作為痘疹初期發熱的定論。但根據我對古代醫書的考證,升麻葛根湯是治療痘疹的常規藥方,但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。聶氏說,先用升麻葛根湯發散後,如果發熱不退,反而煩躁不安,不可過於使用峻猛的藥物,應先稍作觀察。如果出現煩悶口渴、胡言亂語等情況,則可使用敗毒和中散來清解。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,可以加入酒炒大黃來輕微瀉下。痘疹從孕育之地開始萌動,尚未成形,如同無極狀態。如果此時氣虛,則可以預知有三種禁忌:一不可攻伐發散,二不可清熱涼血,三不可解毒。治療應該始終以保元四君子的加減藥方為主。翁氏認為,治療虛證痘疹,應以元氣為根本,元氣充盛,則毒容易排出和化解。因此,善於治療痘疹的醫生,應該在體虛時就先保護元氣,避免元氣耗散。治療原則有二:一是鞏固毛孔,加強體表防禦力;二是節制飲食,保護脾胃。體表防禦力強,就不必擔心邪氣內陷;脾胃功能好,就不必擔心邪氣下陷。再配合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物來加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