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辨熱毒壅遏肌肉痘不發透治例

初發見苗之時。大熱如燎。放點赤色。顴腮紅赤。隱隱皮下。欲出不出。及遍身如堆粟。或窠粒不鮮明。既至三日。而不齊出。此痘毒壅遏於肌肉。火毒不能發越於外。故表裡俱病也。急宜發表開提。以升麻葛根湯。或羌活散郁湯。或麻黃解表湯之類。從其輕重與之。蓋陽氣升。

則毛竅透。毛竅透。則毒自臟腑出。而達於肌表。火鬱散。則痘得盡顯於皮毛。內壅自通。若謬治之。則其毒不留滯於裡。或停黏肌肉。雖有良方。難以成功。起痘之機。在此一著手矣。其歸重者。在陽明之標。其所用者。皆陽明之標藥也。此際切忌寒涼。使痘冰伏。並遠辛熱。

恐痘枯涸也。必用清輕之劑。使痘有生髮之機。方無變證。此初一節之成法也。若放苗位已定。則亦宜斟酌焉。古人有言。嫂溺援以手者權也。治痘不可不知此意也。

2. 辨表虛氣虛血虛內虛治例

初發身熱悠悠。肌膚柔嫩。自汗微微。乍涼乍熱。精神困倦。面㿠白。飲食減少。頭溫足冷。嘔吐便溏。痘點方見。隱隱不振。淡紅皮薄。三四日來。陸續不齊。難長大者。則氣虛也。氣虛則不能載毒達外。故不問已出未出諸症。急以保元湯。加紫蘇白芷防風治之。見點位定之後。

本方加川芎桔梗與之。若見內虛證候者。宜加減益氣湯。或人參白朮散。使其元氣內實。調養脾胃。瘡向外出。不致內攻。縱雖血虛痘證。勿妄投滋補之藥。滋補太過。則病未愈。而腸滑有大便泄泄之患。蓋諸虛痘證。率皆依氣虛例治之。故自發始。確為虛證者。不宜投升麻葛根湯

人參敗毒湯惺惺散參蘇飲黃連解毒湯之類也。

3. 辨血熱血實血毒治例

夫血為陰。重濁象地。必資輕清之氣。以滋養一身。故見其虛。則無證為實。見其實。則無證為虛。所謂治血熱無氣虛。其理明矣。蓋血熱痘證。熱毒彌盛。而毒氣無所分消也。只宜以十神解毒湯升發之。蓋血實者。其治同於血熱矣。又痘齊而血陷不起者。是氣虛而不能領逐其血。

血寒不行也。急宜補其氣焉。獨血毒者。發始毒熾血熱。色深紅不潤活。肌肉慘暗。煩躁悶渴。二便秘。腹膨脹。大熱不退。三四日期。誤失清解。則毒愈枯涸。不能上升而運化。血悖自瘀。毒陷血中。為紫變黑。如至黑陷。則乾枯焦黑。致不救矣。凡隨證之輕重。急宜以清涼消毒。

行血活血之劑治之矣。若毒火衝突血分。或成血毒。或成血瘀。遍體界地不分。鋪紅肆溢。眼赤如朱。或迫血妄行。有從口鼻而出。有從大小便而出。有鮮血數升從上下而出。有從九竅而出。有從瘍瘡之頂而出。其痘或焮紅。或紫豔。或發血泡。或發紫泡。或發疔斑。身熱蒸蒸煩渴。

二便秘澀。唇舌赤紫乾燥者。陰血為毒火所煎熬。而失其榮潤。錮著肌肉。而蝕正氣也。故急宜峻瀉血中之火。清毒活血湯涼血攻毒飲之類可也。諸書多載。九竅走血者。皆絕證也。然亦費氏有言。非棄之。有屬可治者。涼血攻毒飲主之。此證希如晨星。療痘者宜驗諸。

4. 辨火極治例

發始身體。大熱燔灼。口氣如火。兩耳灼熱。兩睛濺血。口渴煩躁。悶亂時如狂妄。氣粗聲啞。喘急不寢。面目浮腫。舌上生胎。及唇裂舌炕。(炕舌三圍。白胎通明。中央黃黑胎。焦爍者是也。)二便秘結。毛焦皮燥。肌膚火熱。是謂純陽無陰。若為火極明。則宜急下之。

遲則不能斡旋。三日即死矣。惡熱者單下之。惡寒者雙解之。皆以胎減為度。切不可拘在初當發之說也。宜用十神解毒湯。加石膏大黃。或清涼攻毒飲之類。此證百中一二。不可執以為常。若下后里已寬。而肌熱未解。或泄瀉不止。或痘不現者。並續以升麻葛根湯。或錢氏白朮散之類。

若下後內外鬆解。而痘出快者。宜忌升散。亦不必清熱解毒。若初謬之。或與升散。是故促趨乎黃泉也。如唇舌滋潤者。雖見急證。尤忌妄下。不可不慎矣。

5. 辨雖利而可下治例

初發火褐大盛。原非積熱之證。既行升散之後。出齊之期。而有煩躁悶亂。乾嘔躁渴不食。譫語狂言。唇腫舌胎如粉。眼怒腹脹。或大便秘澀。或利青黃汁水。加之身熱乾涸。痘色焦紫者。四五日之間。以涼膈散。加蜜下之。以救陰氣。下後唇舌滋潤者。六日後。宜溫補之。

若熱毒鬱積腸胃。則面顏如火。手足如水。時腹痛利膿血。或有下利如漆如膠數合者。如唇燥舌胎。如積粉者。宜清涼攻毒飲主之。如唇舌赤紫。無胎而燥裂者。宜涼血攻毒飲主之。如自發始。便秘失下。七日後。乃變溏泄。標瘡平陷不漿。則必死矣。是四五日期。而失下之過也。

行下雖遲不過六日矣。翁氏曰。先泄者後結生。先結者後泄死。蓋以脾濕不解之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