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辨血虛痘證

發始身體微微熱。面色青㿠白。皮膚潤。肌肉萎。外見青筋。及兩耳鼻準。俱青白。痘點色淡影影。根暈淡白。根闊腳寬。痘色與隙地。一般無異。兩目彷徨。小便清白。大便稀溏。神靜氣倦。唇舌淡白滑潤者。血虛也。凡治血虛痘證。先依氣虛例治之。今治血虛。而補氣不補血者何也。

夫氣有神而無形。補之則易充盈。血有形而無神。補之而難收效。氣陽而血陰。陰從陽而血從氣。故氣衰則血亦從之而虛。氣旺則血亦從之而實。況補血之藥。皆雖能潤燥。而過用之。則滑腸大便溏泄。標瘡平陷。倒塌之勢。立至焉。故謂治血虛。以補氣為要。補血次之。經曰。

急則補氣。緩則補血。此之謂也。

2. 辨表實痘證

發始身熱。燔灼如炙。肌膚干炮。頭痛如裂。惡熱無汗。皮燥毛焦。煩渴引飲。口氣如火。兩顴乾紅。耳目俱赤。眼張如怒。喘滿氣急。身體疼痛。啼聲日夜不絕。或腰腹時痛。眉宇不宣。或脈惕筋抽。如欲搐之狀。痘苗隱隱於皮下。累日不見不起。而礬紅紫豔。乾枯不松。

或陸續出來。後期不進。有此等之證候者。必身無暫安時。是為表實。急當以發散透肌之劑。先發其汗。開提毛竅。使痘有出路。不則凶惡疊出。悔至噬臍。如誤用黃耆。則腠理一密。瘡無出路。鬱伏不出。其死可翹足而俟矣。胡氏曰。初發不可切用黃耆。此之謂也。

3. 辨表虛痘證

發始身熱如爐。頭汗如蒸。手足似濡。痘苗已呈。色淡腳弱。易出易長。一齊湧出。肥大明亮。而皮薄似於嬌豔。至二三日。顏面虛浮。先期進速。微熱畏風寒。時呵欠。時噴嚏。二便清調。神情昏憒。睡臥安靜。色雖鮮明。而根腳不實者。表虛也。大抵表虛。必屬陽虛氣虛也。

凡表虛痘證。毛竅疏豁。陽氣從汗而泄。故忌用清涼發散解毒之劑。惟宜參耆飲加減。或加減補中之類。實表補氣。只以辨認不差為要。如誤失治。則以實攻虛。謬人不少。或至漿期。皮薄水泡清淡。或為斑爛漏痘癢塌之患。而至不可救。翁氏曰。表虛痘症。易出難收。此之謂也。

4. 辨裡虛痘證

發始身熱。頭溫足冷。自汗微微。面青㿠白。精神倦怠。時時呵欠。飲食減少。大便易溏。小便清白。或吐利並起。或嘔食不化。或瀉利青谷。或口不渴。便泄嗜眠。並起居安靜。痘苗雖成分珠。而頂陷。或窠粒不松突。根暈不束領。郛郭不長者。此皆裡虛也。其治以補血為主。

補氣次之。蓋補氣血。則脾胃自壯健。而三四日後。又無陷伏之患。不可必拘在初當發之說。首尾宜用補益溫補之劑。隨其證之輕重。而參斟之。其痘色以轉紅活為善。若補湯太過。則致虛證變實。當以痘色與唇舌詳辨之。翁氏曰。虛症變實者。非真實也。是病淺而用藥過深之失也。

凡逢此證者。先用平劑。暫時待之。以審詳陰陽虛實。而後施治。蓋痘證氣不及則陷。血不及則塌。氣過則泡。血過則斑。始終以氣血和平為貴。魏氏曰。氣盛則泡。血盛則斑。此之謂也。

5. 辨裡實痘證

發始遍身。大熱如蒸。前板齒乾燥濺血絲。鼻孔乾黑。口氣如火。兩耳如塗朱。白睛似灑血。面顏紅赤。或紫黯。毛枯皮燥。時惡寒時惡熱。無汗肌膚乾涸。大便秘結。小便赤澀。煩渴引飲。乾嘔狂悸。譫語狂亂。如見鬼狀。熱入膀胱。則小水如紅花膏。或如醃魚汗。痘點已出。

紫豔乾紅。曾不松突。或隱躍於皮下。逐漸紫赤焦褐者。表裡俱熱實也。若伏火伏毒。燥炙於內。則梟毒壅遏肌肉。不能發透。或有面眼兩耳如火者。或有面㿠白。口內黑氣如煤者。或有頭面如火。手足如水者。或有皮膚乾紅。痘點如水珠者。或有唇舌赤紫。乾燥欲裂者。或有唇裂舌胎如積粉者。

其形狀多端。不可僂指。余可推而知也。是為裡實。而表肌不和之證也。其治在陽明之本。宜急用清涼攻下之劑。以利為度。若不早圖。則必有失血喘滿之患。謬投攻表之劑。則三日若六日而死。不可必泥在初當發之說。如下後內外鬆解。痘出快者。隨症治之。胡氏曰。裡實不泄必死。

此之謂也。

6. 辨順痘不服藥

發始見苗之時。面顏微紅。而無黯色枯滯。皮膚潮潤。磊落出來。形尖圓色淡紅。肥澤明亮。頭面胸背俱少。放苗先起口角兩腮。二三聯綴。痘出熱減。諸症自退。神氣爽快。飲食如常。二便無故。易齊易長。無諸雜證者。必順美之徵也。不藥自愈。凡治稀痘。有三禁之戒。

勿清涼。勿攻發。勿解毒。謂之三禁。氣血壯者。其毒易化易消。不待服藥。而自愈。若妄施治。則紊亂氣血。而失領載之功也。若參耆太過。則不膿成水泡。芎歸地黃太過。則赤色發斑毒。術苓過用。則瘡乾涸不漿。要之溫補過用。則發餘毒。若強欲服藥。則藥性不寒不熱者可也。

五味異功散。加當歸桔梗一大匕之類。其首尾順症。則當用此湯。不可易方。至十日後。於補脾滲濕中。微加解毒之味。以省餘毒有無。是亦宜小連翹飲。醫者不可不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