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辨四節八證

夫人苟不一心專精。則雖小事乎。不能通其妙處。秋之於奕。庖丁之於牛。亦唯一心專結之所致也。況乃司命之官。制死活於一匙中者。其可以忽諸。大凡治痘之要。在於詳察八證。明辨四節。此二者。慎不可紊也。四節者何也。蓋痘瘡象乎天時。期十有二日。以日代月。以象一歲。

三日一轉。分為四節。以象四時。而生長收藏之令行焉。見苗三日。春之令也。(言一二三日也)起脹三日。夏之令也。(言四五六日也)灌漿三日。秋之令也。(言七八九日也)收靨三日。冬之令也。(言十十一二日也)合十二日。以為定期矣。夫痘聖瘡也。其變化難測。

其勢若燃眉。其變如反掌。故驗認形色與唇舌。以探八症四節之妙境。而究陰陽虛實之玄機。是治未病之軌轍也。故業醫者。不明其常。則終始失治。不通其變。則巧無所施。必詳節次。以為施治之繩墨。又驗唇舌。以為用藥之樞紐。藥從舌而轉。證應期而愈。期有四節。藥有四法。

故一二日。宜升陽散郁如升麻葛根湯惺惺散之類。三四日。宜清熱解毒。如神功散十神解毒湯之類。屬虛者。宜升陽補中。保元四君之加減。五六日。則驗唇舌之紅不。以辨之。七八九日。宜托裡行漿。如內托散大保元湯之類。十十一二日。以收斂為貴。宜補脾滲濕。

和諧氣血。通利小便。如保嬰百補湯小連翹飲之類。是痘家之常法也。夫痘有先期而速。有後期而遲者。豈可執一以治之哉。若有不應四法者。是必三因所致也。凡六氣外襲為外因。驚恐內動為內因。調攝失宜為不內外因。夫四法正也。三因奇也。奇正互投。經變相濟。則其治痘。

如運諸掌矣。

袁氏痘疹全書曰。痘之形狀。一百六十樣。是謂苗形也。非謂痘證也。鄭氏痘經。以表實裡虛裡實表虛為四證。朱氏因而益之。以毒壅血熱氣虛血虛。通為八證。所謂一百六十樣。則在其中矣。凡八證。一百六十品。痘之證候備矣。然痘之為症。休咎無常。機變不測。吾曼公先生。

精窮其理。乃撰次八舌八唇之妙訣。以大盡其變。然後治痘之術。無復余蘊也。余既以世傳先生之術。頗有曉斯技之妙。常慨其傳之不弘。而先業之無嗣矣。故茲擢其秘錄。撰次作八證辨略。述其梗概。以告後學。若夫唇舌精微。余門別有舌鑑。而其奧必俟口授。非筆力所得而傳之也。

2. 辨毒壅痘證

發始身熱如灼。放苗稠密。不尖不松。形似針頭瑣屑。而為片為塊。或肉色慘黯。隱躍皮膚。欲出未出。或帶深紅。漸變焦紫。或連肉鋪紅。大熱不退。至齊而猶不齊。煩躁悶渴。肌膚不潤澤者。此痘毒內壅。火鬱不散也。其治在陽明之標。先用升陽散郁。開提毛竅。取微汗為要。

蓋表和則里自寬。火鬱解。則痘得盡顯於肌表。而內壅自散。標瘡順軌。易以成功。透發之機。在此一時。若失其機。而謬治則梟毒之勢。延蔓難出。朱氏曰。其始治鬱火。中治實火。終治虛火。此之謂也。

3. 辨血熱痘證

發始身發壯熱。腮紅臉赤。毛焦色枯。將出未出。痘點深紅。瘡色與肉色。俱赤紅。或放苗焮發。乾紅紫豔。先現赤色。倏變紫黑。頂陷不松。夾疔夾斑。至三四日。口渴氣粗。睡臥不寧。小便赤澀。大便不利。唇舌赤紫。無胎而熱者。血熱也。蓋痘症屬氣虛血實者。固多矣。

凡熱毒熾盛。則血為之泛溢。妄乘氣位。色如紅霞。氣亦無制血之力。熱毒彌盛。而無所分消。只宜重用升提發散。使毒得達表。而從外解。引以滲泄。使熱得潤下。而從內消。佐以清涼消毒。行血涼血之劑。則雖稠密亦能消散。易漿易化若妄投峻涼。則痘成冰硬。誤投參耆。

則毒為蘊舊。焦枯黑陷。至不可救。費氏曰。治血熱無氣虛。此之謂也。

4. 辨氣虛痘證

發始身熱悠悠。乍熱乍涼。肌慢神倦。遍體汗出。面色㿠白。眼眶虛浮。睡中微悸。或發驚搐。目睛上吊。呵欠頓悶。噴嚏頻起。頭溫足冷。飲食減少。口渴不飲。嘔吐便溏。小水清利。痘點方現。隱隱不振。淡紅皮薄。頂陷不起。摸不礙手。或雖鮮明。根腳不收。隙地如寒粟豎起。

枯澀不活動。至三四日。陸續不齊。此元氣虛弱。不能送毒達於皮膚也。一二日。宜微補其氣。氣和則痘出自快。若至出齊。猶不齊者。急以升陽補中。微加桂與之。元氣內實。則痘出不致內攻。若妄用攻表解毒。則氣血愈虛。至不可救矣。初發最宜以補氣責之。勿謬投升麻葛根湯

敗毒散之類。蓋法當以補氣為要。補血次之。翁氏曰。氣虛不補則必死。此之謂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