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辨熱毒已解相繼用溫補治例
初發熱毒太甚,則先宜以升提發散而透之。至三四日,火毒彌盛,身體熇熇如炙,煩躁悶渴,無暫安放,先用峻涼清火之劑。至四五日,內火漸退,裡證略和,痘色未松,舌胎滑潤者,必勿太過峻涼之藥,恐致內傷脾胃,外冰肌肉。脾胃一受傷損,溏泄頻頻,忽變虛寒。至六七日,肌肉冰硬,則痘囊失綻突之勢。及七八日,而不充肥,則不灌漿,變欲倒陷,是熱證變虛,其速如反掌矣。大凡五六日期,而便一泄,則熱氣自散,神氣自虛,是痘證之常也。故驗唇舌紅白,與胎之潤燥,於此虛幾不可補,毒幾不可清,所爭在於一線之微,容少時緩之,以待其機之判。
膽力不雄,先迷嚮往之路,雖外症未盡除去,已知為內虛,急與參耆丁桂附之輩,宜溫養脾胃。如識見不真,遂歸廢弛之地,故虛寒既徹透於表裡,則雖用峻補,不可及矣。如不曉熱毒已解,而失溫補之機,則致痘毒陷伏,所謂用寒勿省寒,用熱勿省熱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:
當病初起,熱毒極度嚴重時,應先使用升提和發散的藥物來使熱毒排出。到了第三四天,如果火氣更旺盛,身體像被燒烤一樣熱,有煩躁、悶熱、口渴等症狀,無法暫時安靜,此時應先用強烈的清涼藥物來降火。到了第四五天,體內的火氣開始減退,身體狀況稍微和緩,但痘疹的顏色還沒有消褪,且舌苔濕潤,就不要再過度使用強烈的清涼藥物,因為這樣可能會傷害到脾胃,導致肌肉僵冷。一旦脾胃受損,就會出現頻繁的腹瀉,病情可能突然轉為虛寒。到了第六七天,
如果肌肉僵冷堅硬,痘疹就會失去爆發的動力。到了第七八天,如果痘疹仍未長得飽滿,就無法形成漿液,可能會倒陷,這是熱證轉為虛證,病情轉變速度非常快。一般來說,到了第五六天,若出現一次排便,熱氣就會自然散去,精神也會變得虛弱,這是痘疹的一般情況。所以,要通過觀察嘴脣和舌頭的紅白程度,以及舌苔的乾濕,來判斷是否虛弱或是否有餘毒。這兩種情況的差別非常細微,需要耐心等待病情的發展,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如果膽量不足,會迷失方向,即使外表的症狀尚未完全消失,但已知道內部虛弱,應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、丁香、肉桂、附子等藥物溫養脾胃。如果不能準確地辨認病情,就會導致病情惡化。一旦虛寒徹底影響到表裡,即使使用強烈的補藥,也無法挽回了。如果不明白熱毒已經解除,卻錯過了溫補的機會,就會導致痘疹的毒素潛伏,這就是所謂的「用寒勿省寒,用熱勿省熱」的意思。
2. 辨虛實不切脈審內外之證
張寅賓曰。按人身以脈為主。三部九候,脈之源也。七表八里,脈之流也。傷寒諸證,非切脈,不能以探其源。而痘之一證,徒驗其外,而不切其脈,其故何歟。曰珠產於合浦,欲求夜光者,必入其淵。玉出於昆岡,欲得連城者,必詣其地。痘之不切脈者,非脈之不可據也。蓋病自外輳者,如風寒暑濕之感召。病自內傷者,如飲食憂勞之所成。若不診切,焉得其詳。痘乃稟受形賦之時,吉凶已判。內重者外亦重,內輕者外亦輕。故鑿形辨色,預知其悔吝之機。範簧測臬,深得其死生之奧。不必切其脈,而存亡得失,已炳然矣。(痘疹要訣曰。範簧謂聞其聲之清濁,詳審其症者。測臬謂推明其部位之稀密輕重,究吉凶生死者也。)
曼公戴先生所傳,候痘之法曰。蓋嬰童一熱,現一點血,先詳肌膚榮枯,而一顴其形,二察其色,三驗唇舌,是為治痘之準繩。此外無復余蘊矣。蓋痘者,胎元無形之毒,積日延蔓,以呈其證。本正病也,比之雜病大異,故治法亦異也。治術亦殊也。其證自里達表,里陰也,表陽也。故陰病發於陽者生,陰病發於陰者死。血陰也,氣陽也。陽道易化,陰道易郁。故毒發氣中者生,毒發血中者死。而脈首尾見陽脈者順,見陰脈者逆。所謂驗唇舌,而不切脈者,其證與脈大異故也。若到中間期,內寒綿綿,卻見陽脈者,陰病發於標故也。若痘見陰脈,則陰病發於陰故死。訣曰。臨痘勿論脈之陰陽,宜詳其內外之症,及唇舌之紅白,以為施治之准。如以脈施治,則難任溫補,難任清涼。識見不真則惑焉。治痘之要,在於研精陰陽盈虧之至微,提挈唇舌,以為綱領,此乃用藥之權衡也。
白話文:
張寅賓說,人體健康狀況主要由脈象反映,三部九候是脈象的根源,七表八里則是脈象的表現形式。在傷寒等疾病中,如果不通過切脈來探尋病源,是無法進行有效診斷的。然而在處理痘疹這類病症時,我們往往只觀察其外在表現,卻忽略了切脈的重要性,這是為什麼呢?
他解釋,珍珠產於合浦,想要得到夜明珠,必須深入海底;玉石出自昆崗,想要獲得連城之璧,必須前往其產地。同樣的,痘疹不進行脈診,並不是因為脈象沒有參考價值,而是因為痘疹的病因往往是外來的,如風、寒、暑、濕的侵襲,或是內因造成的,如飲食、憂慮、過勞等因素。如果不及時診斷,又怎能詳細瞭解病情呢?
痘疹的嚴重程度,早在胎兒形成時就已經決定,內在情況嚴重,外在表現也會嚴重;反之亦然。因此,通過觀察痘疹的形態和顏色,可以預知病情的好壞。再通過聽其聲音清濁,以及痘疹分佈的疏密程度,進一步判斷其生死吉凶。如此,不必切脈,也能清楚知道病情的嚴重性。
嬰幼兒一旦發燒,身上就會出現紅點。首先,要詳細觀察其皮膚的健康狀況,然後觀察痘疹的形狀、顏色,最後檢查嘴脣和舌頭的情況,這就是治療痘疹的標準程序。痘疹是由胎兒時期積累的毒素引發的,隨著時間的推移,毒素逐漸擴散,導致病癥的出現,這是一種原發性疾病,與其他疾病截然不同,因此,治療方法和手段也會有所不同。
痘疹從體內向外表發展,體內屬陰,外表屬陽。因此,陰病在陽位表現出來的,有康復的可能;而在陰位表現出來的,則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血液屬陰,氣屬陽,陽性容易消散,陰性容易鬱結。因此,毒素在氣中發作的,有康復的可能;而在血液中發作的,則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在脈象上,如果始終呈現陽脈,則病情順利;如果出現陰脈,則病情逆轉。
在治療痘疹的過程中,重要的是精確分析陰陽盈虧的微妙變化,以嘴脣和舌頭的變化作為核心,這是選擇藥物的重要依據。如果僅憑脈象來治療痘疹,可能會對溫補或清涼的藥物產生疑慮,導致治療效果不佳。因此,治療痘疹的關鍵在於深入理解陰陽盈虧的微妙變化,並將嘴脣和舌頭的變化作為治療的指導原則。
3. 辨痘經用藥調養法(七條)
鄭氏曰。痘瘡熱蒸,毛竅俱開,寒暑易於感冒。故寒月勿使寒氣襲之,暑月勿使酷熱壅蔽之。雖然,庸醫有以寒月用烈火於房內,薰蒸痘兒,使痘長髮,致兒躁渴癢塌而死者。又有以暑月縱冷飲風涼,致表裡感寒,痘反陷伏而危者。是皆偏勝之害也。
又曰。制砂法,用辰砂為末飛過,再用麻黃荔枝殼煎,濃汁攄淨,再入辰砂末,同煎乾曬過,聽用。多則三五分為度,正氣弱者勿用。蓋砂能泄心氣,世人發熱,便預服硃砂辰砂,致痘沉伏不起,斯可鑑矣。
又曰。至於飲食,則不可失飢過飽,如脾胃所好,有不宜者,但少與之,以順其意,不可禁固,使之忿怒,反添火邪,亦不可過縱,致生他病。痘本稱熱病,十常九渴,世依陳氏禁水,致渴死者千萬,深可哀痛矣。
又曰。痘家最忌房事月婦,腋氣外人,孝服及醉酒,葷腥硫黃,蚊煙燒發,溝穢糞土,殺牲諸般臭血。蓋血氣聞香則順,聞臭則逆故也。亦不可以此之故常使蒼朮香菸氤氳,反致悶蔽變證。又不宜對面梳頭,不宜掃房內,睡時不可驚擾,恐傷精神。乳母經來,易衣佩香囊。
又曰。小兒多不肯服藥,故用藥宜大劑濃煎,惟用頭服,則藥力能勝病矣。又云,病深藥淺,不能去病,病淺藥深,真氣受傷。煎藥每兩,用水二碗,煎五分,以此為例。
又曰。煎藥之法,原有經權,大約補藥一兩,用水二鍾煎五分,利藥一兩,用水一鍾煎六分。是痘家常度也。然兒幼者,藥不得盡劑,如一劑五六錢,則於補藥,用水八分煎三分,利藥,用水八分煎五分。在人活變善用,所謂大劑濃煎,補不厭熟,利不嫌生者也。
又曰。人身元氣為母,胃氣為子,胃納香而忌臭,逆之則胃氣不暢,子能令母虛,故四糞散,人牙散,皆不可用。蓋穢濁之物,痘中最忌。人服貓糞則耳聾,人服犬屎則痞不消,人牙則咀嚼百物,極毒猛烈,兒胃脆弱,難堪其勢,故二方棄而不用也。
痘疹心印曰。虛弱之痘證,用人牙散,則瘡必為斑爛,以其勢猛峻也。禁不可輕用,古法雖備錄之,醫家宜慎戒之矣。
白話文:
鄭氏說道,當痘瘡因熱氣蒸騰,毛孔全部打開時,身體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寒暑影響。因此,在寒冷月份要避免讓孩子受寒,而在炎熱月份要防止酷熱導致的窒礙不通。然而,有些不專業的醫生在冬天使用強烈的火爐在房間內燻蒸患痘的小孩,希望幫助痘瘡快速長出,卻導致小孩因燥熱、口渴、癢和痘瘡塌陷而死亡。也有醫生在夏天允許孩子大量喝冷飲和吹冷風,結果導致表裡受寒,痘瘡反而陷入皮膚下,造成危險。這都是因為過度偏向某一端而造成的危害。
他又說,製造硃砂的方法,首先把辰砂磨成粉末,然後用麻黃和荔枝殼煮成濃稠的汁液,清洗乾淨後,再加入辰砂粉末一起煎煮至乾燥並曬乾,以備後用。用量一般控制在三到五分之間。對於正氣較弱的人,不建議使用,因為辰砂會洩露心臟的能量。很多人一感到發熱就服用硃砂或辰砂,結果導致痘瘡沉陷不起,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。
關於飲食,應避免過度饑餓或過飽。對於脾胃適合的食物,如果對其不適,也只需少量食用,以順應個人的喜好,不能完全禁止,以免引起情緒激動,增加火氣。同時,也不能放任自流,以免引發其他疾病。痘瘡本質上是一種熱性疾病,十分之九的患者都會感到口渴。過去根據陳氏的理論,禁止患者喝水,導致無數患者因口渴而死,這實在讓人悲痛。
此外,患痘瘡的人最忌諱的是房事、產婦、腋窩異味、喪服、醉酒、葷腥、硫磺、蚊蟲煙霧、燒髮、溝渠污穢、糞土、宰殺動物的血液等,因為這些東西會使血氣逆轉。但也不能因此一直讓蒼朮香菸瀰漫,這樣會導致悶熱窒息,病情發生變化。另外,不要在患者面前梳頭,不要在房間內清掃,睡覺時不要驚擾,以免傷害精神。如果哺乳母親來月經,要更換衣物並佩戴香囊。
對於小孩,由於他們大多不願意服藥,因此用藥應大劑量濃煎,只用第一煎的藥汁,這樣藥效才能勝過病勢。有人說,病重藥輕,無法去除病根;病輕藥重,則會傷害正氣。煎藥時,每兩藥材,需用水兩碗,煎至剩五分之一,這是一個基本比例。
煎藥方法原本就有固定的原則和靈活的應用。一般來說,一兩補藥,用水兩杯煎至剩五分之一;一兩利藥,用水一杯煎至剩六分之一,這是痘瘡患者常用的標準。然而,對於年幼的孩子,藥量不能完全按照成人劑量。例如,一劑藥五六錢,對於補藥,用水八分煎至剩三分之一;對於利藥,用水八分煎至剩五分之一。這需要醫生靈活變通,善於運用,也就是所謂的大劑量濃煎,補藥不怕熟,利藥不怕生。
人體的元氣為母,胃氣為子。胃喜歡香味而討厭臭味。如果逆反了這個規律,胃氣就不會舒暢。子能影響母,所以像四糞散、人牙散這樣的藥物都不能使用。因為這些骯髒的東西,痘瘡患者最忌諱。服用貓糞會導致耳聾,服用狗屎會導致痞結不消,人牙則能咀嚼各種食物,非常毒辣猛烈。小孩的胃很脆弱,承受不了這種強烈的刺激,所以這兩種藥方都被拋棄不用。
《痘疹心印》提到,對於虛弱的痘瘡患者,使用人牙散,痘瘡一定會變成斑爛,因為它的藥性太猛。因此,嚴格禁止輕易使用。古法雖然完整地記錄了這些,但醫生應該謹慎使用。
4. 辨用毒藥攻毒
管氏保赤曰。世有見痘不起。以蟲魚腥胋。毛血牙骨、鱗角、等毒藥以發之。謂其以毒攻毒也。殊不知毒藥損人元氣。元氣既伐。毒亦愈熾。加酷烈之性。復為內攻。更有何法。以救之哉。雖萬有一中。此乃兒稟本厚者耳。不可為常例。余往往看世間娶童未痘者。一熱不問為何證。
概用一角。愚以為大謬矣。蓋痘證雖火毒所致。而身熱一發。其內自虛。腠理開通。汗出而後痘瘡始見。是常例也。所謂順者。不服藥自愈。其或內外實者。火毒鬱伏。不能發透毛竅。緻密無汗。或發或解。若毒壅血熱者。先以清涼解毒涼血活血之劑治之。不得已。則用一角可也。
不用亦可也。宜相時隨證。一角何必專用之事焉。夫一角者。骨之餘。其性寒。其勢猛。等人牙四糞之屬。故虛弱之人服之。難堪其勢。凡痘症極美。無可用之藥。極惡。無可治之方。其險者。在可死可生之界。若謬認投之。大傷人命。大抵痘瘡。先實後虛者多。先虛後實者少。
如自發始。虛證繁多者。切勿與一角。以實攻虛。豈有可救之理哉。夫猛烈之藥服之。折神元。敗脾胃。損傷血肉。若胃氣一受傷。則內氣敗壞。溏泄不禁。標瘡平陷倒塌。其勢如反掌。若至漿期。而內虛甚者。不免利青糞。或寒戰咬牙。及內攻外剝之患。當此時雖大補氣血。
終無益矣。世醫好妄投之。而令痘兒夭札甚多。實父母之過也。業醫者。宜鑑之矣。
白話文:
管氏在《保赤》中提到,有人看到孩子出疹子情況不佳,就使用蟲魚、腥臭物、動物的毛髮、血液、牙齒、骨頭、鱗片、角質等被認爲有毒的藥物來刺激疹子的出現,他們認爲這是「以毒攻毒」的方式。然而,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傷害人體的元氣,元氣一旦被削弱,病毒反而會更加猖獗。這些毒藥的強烈性質,反過來在體內產生攻擊,這時,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補救呢?雖然偶爾可能僥倖成功,但這只是因爲孩子的體質原本就比較強壯罷了,絕不能當作常規方法。我經常看到世間有人對沒有出過疹子的孩子,一發熱不管是什麼原因,就隨便給他們服用這類藥物,我認爲這完全是錯誤的。
疹子雖然是由火毒引起的,但當身體發熱時,體內自然會變得虛弱,毛孔打開,出汗後疹子纔開始顯現,這是常態。我們所說的順其自然,就是不需用藥,疹子也會自行痊癒。但如果體內外都實滿,火毒積聚,無法通過毛孔完全散發出來,皮膚緻密無汗,或者疹子時發時止,如果是因爲毒邪阻塞、血熱過盛,應該先用清涼解毒、涼血活血的藥物治療。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,才考慮使用這類藥物,不用也可以。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症狀來決定是否使用,爲何一定要專門使用這類藥物呢?
所謂的「一角」,是動物骨骸的殘留部分,它的性質寒涼,作用猛烈,與人牙、糞便等屬於同一類物質。因此,體質虛弱的人服用,很難承受它的威力。一般來說,疹子情況非常好,無需使用任何藥物;情況非常糟糕,也沒有什麼治療方法。最危險的情況,就是在生死邊緣。如果誤判病情,盲目使用,會大大損害人的生命。總的來說,疹子通常先是實滿,然後轉爲虛弱的情況較多,先虛弱後實滿的情況較少。
如果從疹子開始出現,虛弱的症狀就很多,絕對不要給他服用「一角」,用猛烈的藥物攻擊虛弱的身體,怎麼可能有救的道理呢?服用猛烈的藥物,會損傷精神和元氣,破壞脾胃功能,損害血肉。一旦胃氣受損,內氣就會敗壞,導致腹瀉不止,疹子也會變得扁平、塌陷,情況如同翻手爲雲覆手爲雨一般迅速惡化。如果到了疹子出漿的階段,而體內極度虛弱,難免會出現拉綠色糞便、寒冷顫抖、咬牙、內外交攻的困擾。此時即使大量補充氣血,也已經於事無補了。世間醫生喜歡隨意使用這類藥物,導致許多出疹子的孩子夭折,這實際上是父母的過錯。從事醫療行業的人,應當以此爲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