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2. 辨四節八證
夫人苟不一心專精,則雖小事乎,不能通其妙處。秋之於奕,庖丁之於牛,亦唯一心專結之所致也。況乃司命之官,制死活於一匙中者,其可以忽諸?大凡治痘之要,在於詳察八證,明辨四節。此二者,慎不可紊也。四節者何也?蓋痘瘡象乎天時,期十有二日,以日代月,以象一歲。三日一轉,分為四節,以象四時,而生長收藏之令行焉。見苗三日,春之令也。(言一二三日也)起脹三日,夏之令也。(言四五六日也)灌漿三日,秋之令也。(言七八九日也)收靨三日,冬之令也。(言十十一二日也)合十二日,以為定期矣。夫痘聖瘡也,其變化難測,其勢若燃眉,其變如反掌。故驗認形色與唇舌,以探八症四節之妙境,而究陰陽虛實之玄機。是治未病之軌轍也。故業醫者,不明其常,則終始失治;不通其變,則巧無所施。必詳節次,以為施治之繩墨;又驗唇舌,以為用藥之樞紐。藥從舌而轉,證應期而愈。期有四節,藥有四法。故一二日,宜升陽散郁,如升麻葛根湯、惺惺散之類;三四日,宜清熱解毒,如神功散、十神解毒湯之類;屬虛者,宜升陽補中,保元四君之加減;五六日,則驗唇舌之紅不,以辨之;七八九日,宜托裡行漿,如內托散、大保元湯之類;十十一二日,以收斂為貴,宜補脾滲濕,和諧氣血,通利小便,如保嬰百補湯、小連翹飲之類。是痘家之常法也。夫痘有先期而速,有後期而遲者,豈可執一以治之哉?若有不應四法者,是必三因所致也。凡六氣外襲為外因,驚恐內動為內因,調攝失宜為不內外因。夫四法正也,三因奇也;奇正互投,經變相濟,則其治痘,如運諸掌矣。
袁氏痘疹全書曰:「痘之形狀,一百六十樣」,是謂苗形也,非謂痘證也。鄭氏痘經,以表實裡虛裡實表虛為四證;朱氏因而益之,以毒壅血熱氣虛血虛,通為八證。所謂一百六十樣,則在其中矣。凡八證,一百六十品,痘之證候備矣。然痘之為症,休咎無常,機變不測。吾曼公先生,精窮其理,乃撰次八舌八唇之妙訣,以大盡其變,然後治痘之術,無復余蘊也。余既以世傳先生之術,頗有曉斯技之妙,常慨其傳之不弘,而先業之無嗣矣。故茲擢其秘錄,撰次作八證辨略,述其梗概,以告後學。若夫唇舌精微,余門別有舌鑑,而其奧必俟口授,非筆力所得而傳之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不能一心專注,即使是小事,也不可能理解其微妙之處。就像下棋或庖丁解牛,這些都需要極度的專注。更何況醫術,這掌握生死的技能,怎麼能輕視呢?治療痘疹的核心,在於細緻觀察八種證狀,明確區分四個階段。這兩點,絕對不能混淆。那四個階段是什麼呢?痘疹的發展就像天時,預計十二天為一個週期,每天代表一個月,象徵一年的時間。
每三天是一個轉換,分為四個階段,象徵四季,生長收藏的過程就在其中發生。痘疹初現的前三天,象徵春天(即第一、二、三天)。痘疹開始發育的三天,象徵夏天(即第四、五、六天)。痘疹灌漿的三天,象徵秋天(即第七、八、九天)。痘疹收口的三天,象徵冬天(即第十、十一、十二天)。加起來一共十二天,這就是痘疹的固定週期。痘疹的變化莫測,其急迫性猶如燃眉之急,其變化快如翻掌,所以必須透過觀察痘疹形色以及嘴脣和舌頭,來探索四階段八證的奧妙,探究陰陽虛實的深層道理,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因此,醫生如果不瞭解基本原理,就無法正確治療;如果不懂得適應變化,那麼技巧也就無從發揮。必須詳細地按步驟進行,作為治療的準繩,再透過觀察嘴脣和舌頭,作為用藥的關鍵。藥物根據舌頭的變化而調整,證狀隨著療程而痊癒。四個階段各有其特定的治療方法。
在第一、二天,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、惺惺散等藥物提升陽氣,散發鬱悶。第三、四天,應使用神功散、十神解毒湯等藥物清熱解毒。對於虛弱的人,應該使用升陽補中、保元四君子等藥物。第五、六天,應觀察嘴脣和舌頭是否紅潤,以此來判斷病情。第七、八、九天,應該使用內託散、大保元湯等藥物幫助痘疹成熟。第十、十一、十二天,以收斂為主,應使用補脾滲濕、和諧氣血、通利小便的藥物,如保嬰百補湯、小連翹飲等。這些都是治療痘疹的基本方法。
然而,有些痘疹會提前爆發,有些則延遲,我們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有些情況不符合上述四個方法,那可能是由三個原因導致的。外在的六氣侵襲是外因,內在的驚恐是內因,生活調理失當是內外因素。四個方法是正常的,三個原因是特殊的。正常和特殊相互配合,經典和變異相輔相成,這樣治療痘疹就像玩弄於手掌之間一樣容易。
《袁氏痘疹全書》說,痘疹的形狀有一百六十種,這是痘疹的初期形態,而不是痘疹的證狀。《鄭氏痘經》以表實裡虛、裡實表虛為四種證狀,朱氏在此基礎上增加毒壅血熱、氣虛血虛,成為八種證狀。所謂的一百六十種形狀,就在其中了。總共八種證狀,一百六十種型態,痘疹的所有可能都涵蓋了。然而,痘疹這種病,吉凶不定,變化莫測。曼公先生深入研究其理論,寫下了八舌八脣的精妙訣竅,將其變化囊括其中。這樣,治療痘疹的技術就沒有什麼遺漏了。我將先生的技術傳播開來,因為我常感慨其傳承的狹隘,以及缺乏繼承人。所以我選擇摘錄其祕密記錄,編寫為《八證辨略》,概述其主要內容,告知後來的學習者。至於嘴脣和舌頭的精微變化,我另外有《舌鑑》。而其深奧的知識,必須口授,不是文字所能傳達的。
3. 辨毒壅痘證
發始身熱如灼。放苗稠密。不尖不松。形似針頭瑣屑。而為片為塊。或肉色慘黯。隱躍皮膚。欲出未出。或帶深紅。漸變焦紫。或連肉鋪紅。大熱不退。至齊而猶不齊。煩躁悶渴。肌膚不潤澤者。此痘毒內壅。火鬱不散也。其治在陽明之標。先用升陽散郁。開提毛竅。取微汗為要。
蓋表和則里自寬。火鬱解。則痘得盡顯於肌表。而內壅自散。標瘡順軌。易以成功。透發之機。在此一時。若失其機。而謬治則梟毒之勢。延蔓難出。朱氏曰。其始治鬱火。中治實火。終治虛火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從一開始,身體就像被燒灼般發熱。初期的疹子長得很密集,既不尖銳也不鬆散,形狀類似針頭大小,零碎分散,有的成片,有的成塊。有些疹子呈現暗淡的肉色,隱隱約約在皮膚下跳躍,想要冒出來卻又出不來。有些疹子帶有深紅色,逐漸轉變成焦紫色。有的疹子連同周圍的肉都泛紅,高燒一直不退。到了發病高峯期,疹子仍舊長得不均勻。病人會感到煩躁、悶熱、口渴,皮膚也變得乾燥無光澤。這就是因為疹毒在體內堆積,火氣鬱結無法散發的症狀。治療應該從調整陽明經脈開始,先用升陽散鬱的藥物,打開毛孔,讓疹子能透發出來,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。
因為當表面的病症得到緩解,裡面的問題自然就會好轉。當火氣鬱結得以解開,疹子就能充分地在皮膚表面顯現,體內的鬱結也會自行消散。這樣,疹子就能順利地發展,治療也就容易成功。疹子透發的關鍵就在這個時刻。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,治療方式錯誤,那麼疹毒的力量就會蔓延,疹子更難透發。朱氏說,一開始是治療鬱結的火氣,中期是治療實火,最後是治療虛火,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