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)

1. 夾蛔用方

加減升麻湯,發始身熱。為痘未明白。疑似之間。以此湯探之。若有夾蛔症。兼與黃連消蛔丸可也。(方見於初熱之部)

加味升麻葛根湯,痘苗已現未齊。兼蛔梟者。於本方中。加烏梅川椒與之。若身熱甚者。加酒炒黃芩。(方見於初熱之部)

黃芩加半夏湯,治初發見點。二三日之間。蛔蟲沖沖心下。嘔吐不止者。(方見於收靨之部)

白話文:

發燒起初,身體發熱,痘疹尚未明朗,懷疑是痘疹,可以用加減升麻湯探查。如果伴隨蛔蟲症,可以再加黃連消蛔丸。 痘苗已經出現,但還不齊全,且伴隨蛔蟲,可以在加味升麻葛根湯中加入烏梅和川椒。如果身體發熱嚴重,可以加酒炒黃芩。 痘疹剛出現,兩三天之間,蛔蟲在心下翻騰,嘔吐不止,可以用黃芩加半夏湯治療。

加減益氣湯(見於初熱之部)

四順制蛔湯,痘已見。至三四日。火熱未解。下唇純紅。如石榴花。腹肚時痛。大便未通。小水赤澀。動氣衝胸肋者。蛔蟲也。此湯主之。

當歸,芍藥,大黃(酒炒),鷓鴣菜(各大),甘草(減半),烏梅,地丁(各中),胡黃連,雄黃(各少許)

白話文:

[四順制蛔湯]

這方適用於痘疹已出,到了三四天,但熱症未退,下唇紅得像石榴花一樣,腹部時常疼痛,大便不通,小便赤色且澀,呼吸急促衝向胸肋的患者,這很有可能是蛔蟲作祟。此湯可以治療此症。

藥材

  • 當歸、芍藥:各適量
  • 大黃:適量,酒炒
  • 鷓鴣菜:適量,各大
  • 甘草:適量,減半
  • 烏梅、地丁:適量,各中
  • 胡黃連、雄黃:適量,各少許

上水煎溫服。臨欲飲時。加雄黃末。

黃連安蛔湯,治蛔熱為壞者。

即理中湯方內。加黃連(姜炒一錢)烏梅川椒(黑炒)鷓鴣菜。(各五分)水煎溫服。為丸亦可。

二陳湯,治痘中有痰飲。嘔吐不止。夾蛔者。

半夏,茯苓,橘皮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上生薑二片。加烏梅川椒(各一錢)黃連(炒五分)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以理中湯為基礎方,再加入黃連(用薑炒,一錢),烏梅、川椒(黑炒),鷓鴣菜(各五分)。用水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也可以將藥材製成丸劑服用。

第四段

二陳湯,治痘中有痰飲。嘔吐不止。夾蛔者。

二陳湯,用於治療長痘時伴隨痰飲、嘔吐不止,以及夾雜蛔蟲症狀者。

第五段

半夏,茯苓,橘皮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藥材包括半夏、茯苓、橘皮(各等份),甘草(減半)。

第六段

上生薑二片。加烏梅川椒(各一錢)黃連(炒五分)水煎溫服。

加入生薑兩片,以及烏梅、川椒(各一錢),黃連(炒五分),用水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

理中安蛔湯,治痘出五六日後。內變虛寒。而蛔厥者。

人參,白朮(黃炒),乾薑(黃炒),甘草(炒),烏梅,川椒,黃連(姜炒減半)

上水煎溫服。若溏泄頻頻。虛寒甚者。加熟附子五分。若蛔蟲綿密者。加鷓鴣菜一大匙。此湯或為丸亦可。

木香散

異攻散(共見於起脹之部)

聶氏建中湯(見於灌膿之部)

白話文:

理中安蛔湯

治痘疹發出五六日後,內裡虛寒,而出現蛔蟲作祟導致的厥逆症狀。

藥方:

  • 人參
  • 白朮(黃炒)
  • 乾薑(黃炒)
  • 甘草(炒)
  • 烏梅
  • 川椒
  • 黃連(姜炒減半)

用法:

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溫服。若患者經常腹瀉,虛寒較重者,可加入熟附子五分。若蛔蟲數量較多者,可加入鷓鴣菜一大匙。此湯方亦可製成丸劑服用。

附註:

  • 木香散
  • 異攻散(此二方適用於痘疹起脹的階段)
  • 聶氏建中湯(此方適用於痘疹化膿的階段)

忍冬解毒湯(見於收靨之部)

消蛔丸,治首尾蛔蟲之要方。

白朮(黃炒),茯苓,乾薑(黑炒),甘草(生),烏梅(各一錢),黃連(姜炒),胡黃連,雷丸(各五分),雄黃(少許)

上細末糊丸。如麻子大。計兒之大小與之。自五粒至十粒二十粒。一日兩三度。白湯送下。

清熱除疳丸,治痘經數日。蛔熱作壞。欲成疳療者。(方見於麻疹之部)

痘中夾蛔之候。有多端焉。大凡與殺蟲之劑。則有速下蛔蟲數條而愈。又有其病全愈而蛔不下者。由此稽之。其所蟠屈。應有腸內腸外之別也。蓋在腸胃之中者。直奏殺蟲之效。又在腸胃之外者。即怕其藥氣。直遁而伏腑下膜原之際。故雖不速下。而凶逆自退。表裡俱平。如此症者。

白話文:

忍冬解毒湯(出自收靨之部)

消蛔丸,是治療頭尾蛔蟲的重要方劑。

白朮(黃色炒製),茯苓,乾薑(黑色炒製),甘草(生長狀態),烏梅(各取一錢),黃連(姜炒製),胡黃連,雷丸(各取五分),雄黃(少量)

以上成分研磨成細末,做成糊狀丸子。丸子大小如同麻籽,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,每次給五到十粒、二十粒。一天可以服用兩到三次。使用白開水送服。

清熱除疳丸,是治療痘疹經過數日後,因為蛔蟲熱病發展成疳療的方劑。(方劑詳情見於麻疹之部)

在痘疹中混雜著蛔蟲的情況下,有許多種表現形式。大致來說,當使用殺蟲藥物時,會迅速排出幾條蛔蟲而得到痊癒。也有病情完全恢復但蛔蟲卻沒有排出的案例。從這些情況來看,蛔蟲可能在腸道內或腸道外都有活動。在腸胃之中的蛔蟲,能直接發揮殺蟲的效果;而在腸胃之外的,則可能害怕藥力,逃竄到腹部或膜原的深處。因此,即使不迅速排出,病情也能得到緩解,內部和外部都趨於平穩。對於這樣的症狀,可以使用這個方劑進行治療。

痘後宜用消蛔丸。或有經日下數條者。亦有終不下者。是即從容消解之完策也。門人某語余曰。往有以罪被刑者。其人平生病喘。故請□官。而剖體視之。肺之二葉。枯凋凝結。其堅如石。且於肋骨間。看死蛔二條。余聞此言。抵手喜曰。余發明蛔蟲腸內。腸外之說久矣。然古人未或之知也。

故無書之可證。而今得此徵。乃益信吾說之確乎不可易。

凡夾蛔之症。余精驗之。曾無定狀。欲究其奧。臨局懵然。蓋有痘症素輕。而夾蛔之故。凶逆蜂起者。庸醫不知其為夾蛔。妄執以為痘毒內攻而治之。遂至不救。可憐不用對症之方。而斃於非命矣。凡順痘加蛔者。隨治而生。若謬失治則死。險痘加蛔者。死生相半。逆痘加蛔者。

必死勿治。但不抱偏闢之心。不泥痘瘡之方。專以治蛔梟。為大緊要。此可謂變通妙諦也矣。

白話文:

長痘之後,可以用消蛔丸。有些人會拉出幾條蛔蟲,有些人則一直拉不出來,消蛔丸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。我的學生某某曾經跟我說,他聽說以前有個人因為犯了罪被處刑,這個人平時就患有哮喘,所以官府就解剖了他的身體查看。結果發現他的肺部兩葉都枯萎、凝固,堅硬得像石頭一樣,而且在肋骨之間還看見兩條死蛔蟲。我聽了這個消息,非常高興,因為我早就提出蛔蟲既可以在腸道內,也可以在腸道外的說法,但古人卻不知道。

因為沒有書面記載可以證明,所以現在得到這個證據,就更加堅定了我這個說法的正確性。

我對夾雜著蛔蟲的病症有很深的經驗,但它沒有固定的症狀,要深入研究,在臨床上卻又無從下手。因為有些人的痘症原本很輕微,但卻因為夾雜著蛔蟲而變得凶險,庸醫不知道是夾雜著蛔蟲,就誤以為是痘毒內攻而用錯方法治療,最後就沒辦法救治了。真是可憐,因為沒有用對症的藥方,而死於非命。

如果痘症順利,又夾雜著蛔蟲,只要對症治療就能活下來,如果治療錯誤就會死亡;如果痘症險峻,又夾雜著蛔蟲,就會有半數的人活下來,半數的人死亡;如果痘症逆行,又夾雜著蛔蟲,就一定會死,根本不用治療。重要的是,不要抱著偏見,也不要死板地只用治療痘瘡的藥方,要專注於治療蛔蟲才是最重要的。這可以說是變通的妙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