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附可吐一治驗
浪華,阿彌陀池。雛僧年十一歲,出痘於甲辰之春。初熱悠悠,至出齊期,嘔吐不止。始事醫兩三子,以半夏瀉心,或小半夏加茯苓之類,其吐愈劇,而加以唾血,相俱驚惶,以為不治辭去。
已至五朝,邀余往診之。煩悶不寧,水食下咽即吐,時發狂妄,狀如醉酒,或歌或笑,神氣困憊,終日不寢。面色㿠白,痘苗隱隱,欲出不出,且唇淡紅,舌白胎通明,手足微涼。便是元氣虛弱,不能發越毒邪於皮膚,而毒在胸中也。治法宜吐,不早圖之,則必至噬臍!幸任余所處,則百無一慮。滿坐大喜,仍用家法吐藥探之,則吐白沫二三口,神氣略快;再吐之,則思食貪眠。乃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與之。
已至六朝,精神爽,睡臥寧,痘囊發峻突之勢。至七八朝,漿色勃勃,紅暈光澤,諸症順美,十二日而全愈。因書以為握匕者之一模云。
痘已出,實熱末盡解,而早用溫補,則熱毒蘊蓄,轉至煩劇。細察其形,詳驗其色,識見不真,先迷嚮往之途。聶氏曰:察其痘形,淡淡在皮下,不見紅活,唇淡面白,或帶青,脈亦遲緩,雖煩躁驚狂譫語,亦是血氣虛,而送毒氣不出者也。溫中益氣湯主之。
氣虛痘症,父母能守禁忌,醫用藥不誤,調燮順候,則元氣充實,腠理堅固,脾胃強健,飲食如常,二便清調。不問已出未出之證,先以氣虛為施治之要。
朱氏曰:凡一發熱,遂頭溫足冷,不渴便溏,面色㿠白,或瀉利青谷,嘔食不化,兼身熱呵欠等證,乃氣虛也。宜益氣湯加減與之,或錢氏白朮散,加黃耆,四日後,去葛根,加黃耆肉桂。
白話文:
[附錄:一個有效的治療嘔吐的案例]
在過去,有個名叫浪華的小和尚,年僅十一歲,在甲辰年的春天得了痘疹。起初只是輕微發燒,但到了痘疹全部長出來的時候,他開始不停嘔吐。請了兩三位醫生來看,他們分別開了半夏瀉心湯或者小半夏加茯苓的藥方,但是嘔吐的情況反而更嚴重,甚至開始咯血,大家都非常恐慌,認為無法救治就離去了。到了第五天,我們被邀請去看診。
當時病人煩躁不安,任何食物和水一進嘴就吐出來,還會突然發狂,像喝醉酒一樣,時而唱歌,時而大笑,精神疲憊,整日無法入睡,臉色蒼白,痘疹隱約可見,像是想冒出來又出不來。而且他的嘴脣呈淡紅色,舌頭上有透明的白苔,手腳微微發涼。這表明他的體質虛弱,無法將毒素透過皮膚排出,而毒素正聚集在胸腔中。治療上應該採用催吐法。如果不盡早採取行動,情況可能會惡化。幸運的是,病人家屬信任我的判斷,那麼就不用過度擔心。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。我使用家傳的催吐藥物進行治療,吐出了幾口白色的泡沫,病人的精神稍有好轉。
再次催吐後,他開始感到飢餓並渴望睡眠。接著我使用了補中益氣湯,調整劑量後給予病人。到了第六天,他的精神狀況明顯改善,睡得安穩,痘疹的症狀也開始顯著。到第七八天,痘疹的液體已經充盈,呈現健康的紅色和光澤,所有的症狀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。到了第十二天,他完全康復了。因此,我記錄下這個案例,作為醫生們的參考。
當痘疹已經出現,實際的熱毒尚未完全消除,如果過早使用溫補的方法,熱毒就會積聚,導致病情加重。仔細觀察病人的外貌,詳細檢查他的顏色,如果辨識不清,就會誤入歧途。聶氏指出,觀察痘疹的形狀,如果呈現淡淡的皮下狀態,沒有紅潤的活力,嘴脣和臉色都偏淡,脈搏也較緩慢,即使有煩躁、驚嚇、狂言等症狀,也是因為血氣虛弱,導致毒素無法排出。應使用溫中益氣湯來治療。
對於氣虛型的痘疹,如果父母能夠遵守相關的禁忌,醫生用藥不出錯,調節得宜,那麼病人的元氣就能得到充實,肌膚變得堅固,脾胃功能強壯,飲食恢復正常,大小便也變得清暢。無論痘疹是否已經長出,首先考慮氣虛,並將此作為治療的重點。朱氏說,一旦發燒,頭部溫暖,腳部冰涼,不渴,排便稀軟,臉色蒼白,或者出現青色的大便,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,伴有身體發熱、打哈欠等症狀,這是氣虛的表現。應使用益氣湯,調整劑量後給予病人。或者使用錢氏白朮散,加上黃耆。四天後,去掉葛根,加入黃耆和肉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