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辨死證

凡麻疹黑暗乾枯,一出即沒者死。鼻扇口張,目無神者死。疹出漸變黑色者,熱毒最甚,加煩躁氣急者死。犯禁忌卒爾毒氣擁遏,渾身如紫黑藍癍,疹混不見者死。熱極喘脹,胸高肩息,狂言譫語,搦手搖頭,尋衣摸床,嘔噦秘口,出屍氣者必死。氣喘心前吸氣,而口如魚口者死。

鼻青糞黑者死。疹頭面一向不出,遍身稍出現者死。面色青,衄血成流,精神昏憒者死。大熱煩渴,遍體先發紫黑癍,皮爛如墨者必死。發熱丹疹,先從四肢起,而後入腹,頭面疹不見者死。熱毒內甚,至四五日,紅點不見,譫語狂亂,如見鬼狀,兩目如血,唇舌紫黑色,乾澀者必死。

疹欲出所襲風寒,皮膚閉密不出,則宜早圖之。毒成內攻,如悶亂煩躁搖頭,呼吸促迫者必死。疹欲出未出,熱毒攻大腸,下利鮮血,既止者生,如屋漏水,不止者急死。喘咳不止,血從口鼻出,聲啞嗄,面色枯皺者死。麻後牙疳,有五不治:臭爛者不治,自外入內者不治,

無膿血者不治,白色者為胃爛不治,牙落者為腎敗不治。一有正氣不足,不能逐毒外出,則毒伏於內,喘脹而死者,是俗名悶痧也。疹已出,或一片白,一片赤一片紫,一片黑,如錦紋者死。(是乃斑症也)疹收後,身體枯瘦,露睛口鼻氣冷,忽變慢驚風者,死證也。

夫世俗所謂水痘,以每歲被行,痘瘡三年,麻疹三七二十一年,率為定期。然而其間有遲速傳染之異,是皆歲氣順逆所致,故未始必有定期也。寶曆壬申夏,列國麻疹大行,時余壯年在鄉,初療數十人,余亦患之。疹後餘毒變痢,裡急後重最甚,殆為鬼奴,乃用聶氏導滯湯,

而全平復。又安永丙申,客於藝州嚴島,是歲群國又大流布,於此益勉療之,愈數百人。又享和癸亥,自春至秋,王公士庶,嬰麻厄者,不可勝數。當時余在茲地理療,不下數千餘人。自壯至老,得親驗此厄者三焉。古人有言,三折肱,豈此之謂乎。因今攟摭古人之方,以為治疹之的,

登之於痘科之尾。其方論皆平生所躬試,而非捕風捉影之類。讀者察諸。

白話文:

[辨別死亡徵兆]

只要麻疹呈現深暗枯萎,一出現隨即消失的,就會死亡。鼻子翕張、嘴巴張開、雙眼無神的,也會死亡。若麻疹逐漸轉為黑色,表示體內熱毒非常嚴重,再加上煩躁不安、呼吸急促的,必定會死亡。若不慎觸犯禁忌,突然間毒素壅塞,全身呈現紫色或藍色的斑點,疹子混亂到看不見,就會死亡。熱度過高、呼吸困難、胸部高高隆起、肩膀上下起伏、說胡話、手腳抽搐、頭部搖晃、摸索衣服與牀鋪、嘔吐、口閉緊、散發出屍臭味的,必定死亡。呼吸困難、胸口凹陷、嘴巴像魚一樣張合的,也會死亡。

鼻頭發青、排泄物呈黑色的,會死亡。麻疹只在頭部和臉部出現,而全身其它部位卻未見疹子的,會死亡。臉色蒼白、鼻血大量湧出、精神恍惚的,會死亡。高燒不退、極度口渴、全身先出現紫色或黑色斑點、皮膚像墨汁一樣潰爛的,必定死亡。發燒伴隨著疹子,先從四肢開始,再擴散到腹部,但頭部和臉部卻看不見疹子的,會死亡。熱毒在體內肆虐,到了第四五天,紅點仍不見,且說胡話、行為狂亂、眼神像見到鬼魂、嘴脣和舌頭呈現紫黑色、乾燥的,必定死亡。

當麻疹想要爆發時,如果受到風寒的侵襲,導致皮膚閉塞,麻疹無法順利出現,應及早處理。若毒素積聚於體內,造成心煩意亂、煩躁不安、頭部搖晃、呼吸急促的,必定死亡。麻疹即將爆發但還未爆發,熱毒攻擊大腸,導致下痢出血,一旦停止,就有存活的機會;但如果像屋頂漏水一樣,一直不停止,就會急速死亡。呼吸困難、持續咳嗽、血液從口鼻冒出、聲音嘶啞、臉色枯槁皺縮的,會死亡。麻疹後期,口腔出現牙齦炎,有五種情況無法治療:惡臭腐爛的、由外向內擴散的、無膿無血的、白色(表示胃部腐爛)的、牙齒脫落(表示腎臟衰竭)的。

若正氣不足,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,毒素就會潛藏於體內,導致呼吸困難、身體浮腫而死亡,這就是俗稱的悶痧。麻疹已經爆發,但身上卻出現一塊白、一塊紅、一塊紫、一塊黑,像繡花圖案一樣的,會死亡。(這是斑疹的徵兆)麻疹恢復後,身體變得枯瘦、眼睛外突、口鼻氣息冰冷,突然轉變成慢性驚風的,也是死亡的徵兆。

一般人所說的水痘,每年都會發生,通常在痘瘡後三年、麻疹後二十一個月,會定期爆發。然而,爆發的時間有快有慢,傳染的情況也各不相同,這些都是由每年的氣候變化所導致的,因此並不一定有固定的爆發時間。在寶曆壬申年的夏天,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麻疹,當時我正值壯年,在家鄉治療了數十人。我也感染了麻疹,疹子爆發後,殘留的毒素轉化為痢疾,腹部劇烈疼痛,幾乎要命喪黃泉。於是,我使用聶氏導滯湯,病情才得以痊癒。到了安永丙申年,我在藝州嚴島居住,那一年,各地又爆發了大規模的麻疹,我更加努力地治療患者,治癒了數百人。到了享和癸亥年,從春天到秋天,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,感染麻疹的人數不勝數。當時我在當地進行治療,總共治療了超過一千人。從壯年到老年,我親自經歷了三次麻疹的爆發。古人說,多次骨折,難道就是指這種情況嗎?因此,我整理了古人的治療方法,作為治療麻疹的準則,並將它們記錄在痘瘡科的最後。這些方法都是我一生中親自實踐的,而不是憑空捏造的。讀者請仔細閱讀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