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初發三日用方
麻黃(去根節酒炒黑),升麻,羌活,葛根,防風,大力子(炒),荊芥,甘草,蟬蛻,桔梗
上十味。各等分。水煎入燒人糞同服。
加味升麻葛根湯,此一方即是傷寒之劑。痘疹服之。發汗亦無妨。
白粉葛(一錢),升麻(八分),芍藥(六分),小川芎(四分),甘草(三分),山楂肉(八分),牛蒡子(炒香五分),桔梗,防風(各三分),蘇葉(五分)
上十味。生薑三片。同煎熱服取汗。
加味參蘇飲,用虛弱之嬰童。為痘未明。而發熱者。
人參(三分),蘇葉(五分),小川芎,桔梗,前胡(各四分),陳皮,甘草(各二分),白茯苓(五分),粉葛(八分),半夏(制三分),牛蒡子(制四分),山楂肉(六分)
上十二味。生薑三片。同煎熱服取汗。
惺惺散,發熱疑似之間。辨認未真。先以此湯探之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天花粉,桔梗,細辛(炒),甘草,薄荷(各等分)
上八味。水一鍾。姜二片煎服。
加減益氣湯,治一發熱。遂頭溫足冷。不渴便溏。面色㿠白。或瀉利青谷。嘔食不化。兼身熱呵欠等症。乃氣虛也。
黃耆,沙參(一日後易人參),甘草,當歸,川芎(五日後宜去之),白朮,陳皮,升麻(洗酒少許),桔梗
上九味。水一鍾半。姜一片煎服取暖為度。
停滯腹痛。或瀉酸臭。加山楂面櫱。不停滯。而唯腹痛。瀉酸臭。加乾薑芍藥。驚悸加天麻鉤藤。磨安神丸同服。嘔吐去桔梗。加煨乾姜。瀉泄不止。去當歸。加肉豆蔻。兼與豆蔻丸。四肢冷。加乾薑肉桂。有汗去升麻桔梗。加肉桂。倍黃耆。產後出痘。加赤地白芍木香肉桂。氣虛毒壅者。加蟬蛻地丁。
清涼攻毒飲,涼膈散(二方共見放苗)
安神丸,七味豆蔻丸(二方共見於後)
白話文:
[初發三日用方]
麻黃(去除根部和節點,用酒炒至黑色)、升麻、羌活、葛根、防風、大力子(炒過)、荊芥、甘草、蟬蛻、桔梗,以上十種藥材,每種等量,用水煎煮後,加入燒過的人糞一同服用。
如果使用加味升麻葛根湯,這個方子就是治療傷寒的藥方,用來治療痘疹也適合,發汗也沒有問題。
白粉葛(一錢)、升麻(八分)、芍藥(六分)、小川芎(四分)、甘草(三分)、山楂肉(八分)、牛蒡子(炒香五分)、桔梗、防風(各三分)、蘇葉(五分),以上十種藥材,加上生薑三片,一起煎煮後趁熱服用,以求發汗。
加味參蘇飲,是給體質虛弱、痘疹還沒完全顯現但已經發燒的嬰幼兒使用的。
人參(三分)、蘇葉(五分)、小川芎、桔梗、前胡(各四分)、陳皮、甘草(各二分)、白茯苓(五分)、粉葛(八分)、半夏(炮製過三分)、牛蒡子(炮製過四分)、山楂肉(六分),以上十二種藥材,加上生薑三片,一起煎煮後趁熱服用,以求發汗。
惺惺散,適用於發燒症狀不明確、無法確定病因的時候,可以先用這個方子來試探病情。
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天花粉、桔梗、細辛(炒過)、甘草、薄荷,以上八種藥材,每種等量,用水一碗,加入生薑兩片煎煮後服用。
加減益氣湯,用來治療發燒後出現頭部發熱、腳部冰冷、不口渴但大便稀溏、面色蒼白、或拉肚子排出未消化食物、嘔吐食物、身體發熱、打呵欠等症狀,這都是氣虛的表現。
黃耆、沙參(一天後改用人參)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(五天後可以去除)、白朮、陳皮、升麻(用酒稍微洗過)、桔梗,以上九種藥材,用水一碗半,加上生薑一片煎煮後服用,以感到身體溫暖為度。
若有腹痛停滯,或腹瀉排出酸臭物質,可加入山楂麵和麥芽。若沒有停滯,只有腹痛腹瀉酸臭,可加入乾薑和芍藥。若有驚悸可加入天麻和鉤藤,並磨安神丸一同服用。若有嘔吐可去除桔梗,加入煨過的乾薑。若腹瀉不止,可去除當歸,加入肉豆蔻,並搭配豆蔻丸。若四肢冰冷,可加入乾薑和肉桂。若有汗,可去除升麻和桔梗,加入肉桂,並加倍黃耆。若是產後長痘,可加入赤芍、白芍、木香和肉桂。若氣虛毒素壅塞,可加入蟬蛻和地丁。
清涼攻毒飲和涼膈散(這兩個方子都記錄在後面)。
安神丸和七味豆蔻丸(這兩個方子都記錄在後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