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初發身熱麻𤺋欲出之圖說

按麻如麻。痧如沙。但大小不同耳。所謂痘疹麻疹痧疹風疹隱疹之屬。蓋指初出赤點。皆謂之疹。疹與𤺋古通用。發熱之初。多似傷寒傷風。唯疹則咳嗽噴嚏。鼻流清涕。眼胞腫。其淚汪汪。面浮腮赤。噁心乾嘔為異耳。但見此候。便宜謹避風寒。戒暈腥厚味。以表散之。如使皮膚通暢。

腠理開豁。則疹毒易出也。如已發熱。唇舌赤紅滋潤者。疹出最快。如唇乾燥。舌白胎通明。而火熱無汗者。急宜峻發得汗。而後見疹。則止後服。

如初發雖大熱。而時寒時暖。宜以辛平之藥發之。升麻葛根湯。加牛蒡子西河柳之類主之。如唇舌赤紫無胎者。勿用峻涼。疹冰伏不出。

翁仲仁曰。麻疹出於六腑。然麻疹一症。先動陽分。而後歸於陰經。故標屬陽。而本屬陰。其熱也。氣與血分相搏。故血多虛耗。其治也。先發散行氣。而後滋陰補血。凡動氣燥悍之藥。皆不可用也。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間。雖寒勿用桂枝。雖虛勿用參朮。雖有痰嘔。勿用半夏南星。

疹喜清涼。痘喜溫暖。然疹子初出。亦須和暖乃易出。所謂出苗之初。得毒出盡便解也。發熱之時。不問已出未出之諸證。以升葛之味發透之。如發熱咳嗽甚者。宜瀉白散加減。

2. 麻𤺋用方

升麻葛根湯(方見於前),不拘時服之。又檉河柳為細末。加一錢調服亦可也。

瀉白消毒散

桑白皮地骨皮(各三錢),牛蒡子(炒研),荊芥穗,桔梗甘草(各一錢),浮萍(曬乾二錢)

上七味。為粗末。每服三五錢。水一盞煎六分。如毒熱鬱壅於皮膚。或出不快者。加檉河柳一錢。同煎服。

翁氏檉葉散(一名獨聖散

檉河柳(又名西河柳。又名青絲柳。又名三春柳。又名觀音柳。又曰兩師。俗呼御柳。)

上青茂時。採葉曬乾。為末。每服一二錢。茅根煎湯調下。或於煎湯中。加之和勻服之亦可。乃治疹之聖藥也。赤檉柳。治痧疹聖藥也。得之疹毒自出。而可不死。

發熱疹已出未盡出。而唇舌赤紫滋潤者。急宜以清解之劑發之。若發熱太盛。煩渴譫語。頭面遍身。赤色如火。唇舌共赤。薄胎通明者。宜化斑湯

麻疹未出時。發熱吐瀉交作。三日內出。耳後項上腰腿。先出一日出三次。二日再出六次。見點貼紅活顯露。形小鮮明。頂尖不長。隨出隨沒。三四日方收者。順證也。如疹出熱退。唇舌淡紅滋潤者。不服藥自愈。是毒從吐利而解。如不愈者。宜四苓散。加牛蒡訶子

麻疹未出時。發熱熇熇。如干霍亂。身體烘熱。欲出不出。隱伏不發。口渴氣粗。唇舌赤紫。或乾燥。或燥裂者險症也。急宜作升麻葛根湯。合白虎湯。加牛蒡子玄參檉河柳發之。如初發熱蒸甚。則必咳嗽。宜清熱透毒。嗽尚不止者。宜繆氏清揚飲子

白虎湯

石膏知母,甘草,粳米

上四味細銼。水一鍾半。煎至一鍾。以米熟為度溫服。

繆氏清揚飲子,麻疹之主方。

麥門冬(去心三錢),西河柳(五分),玄參(二錢),鼠黏子(炒研),葛根(各一錢一分),蟬蛻,知母(蜜炒),荊芥穗,甘草,薄荷(各一錢),竹葉(三十片)

上甚者加石膏(五錢研),冬米一撮。愈甚者加黃芩黃柏黃連

翁氏曰。既發熱咳嗽甚者。已是心火刑肺金。是乃賊邪。其症當重。何反輕於痘。每治疹但據見證。宜瀉白散。加西河柳末投之。雖為危症。亦無不得其效者。

瀉白散

白皮(一兩炙黃),地骨皮(一兩),甘草(半兩炒),粳米(百粒)

上四味水煎。加西河柳末。食後服。

看疹之法。於暗室中。照火候之。看耳後項頸胸前腰腿。此部先出現。其色鮮紅。(嫌紫黑色也)頂尖而不長。其形小粒而湧均。音聲明亮。唇舌滋潤者為吉。

若頭面赤色。如朱丹而帶紫。眼有山楂。口有黑氣。唇舌乾燥。或燥裂。二便秘結者。內火燔灼。毒氣大成者。宜化斑湯。或白虎湯。合黃連解毒湯。主之。

化斑湯,治疹子已出。火熱不退。色大紅者。

人參(舌赤色或白胎乾燥者去之),知母,石膏,牛蒡子,連翹,升麻,地骨皮,糯米竹葉

上共十味煎。以米熟為度。

消毒飲,治瘡疹已出未出。不能勻齊。又治一切諸證。胸膈黏痰。咽喉痛者。

大力子(二兩炒研),甘草(銼炒半兩),荊芥(二錢五分)

上三味。水煎服。

黃連解毒湯,治熱毒盛者。

黃連,黃芩,山梔子,黃柏(各二錢)

上四味。水煎服。

如面色青㿠白。疹子已出。色白。或淡白。或唇舌俱帶白色者。此榮血不足也。人參養榮湯主之。

人參養榮湯

人參(去蘆頭),當歸紅花赤芍藥(桂水炒),甘草

上五味。水煎服。

若疹現其色紫赤。而如煙火。肌膚乾枯暗晦。異平時者。乃火鬱甚。而毒亦深。如喘滿氣急者。邪熱壅於胃。乘於肺故也。急以竹葉石膏湯治之。或兼與辰砂益元散。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。此乃半死半生之危症也。或大青湯。大小無比散。亦宜詳其症而用之。若黑色如灑墨。空竅失血者。乃熱毒敗陰絡也。必死。須明察之。切勿妄執以施治矣。

繆氏竹葉石膏湯

石膏(自一兩至五錢),知母(自一錢至二三錢),竹葉(三十片或百片),粳米麥門冬(自三錢至五錢),加玄參,薄荷(二錢),西河柳(兩許)

上八味水煎。一方加當歸五錢。

辰砂益元散,治疹出熱不減。小水澀。心煩作渴者。

滑石(飛過六錢),甘草(極細末二錢),辰砂(二錢)

上三味。量兒大小。和勻冷水調下。大人自五錢至十錢。如心煩氣急甚者。再加辰砂一錢。甘草一錢。以淡竹葉煎汁和調。候冷頻頻與之。

翁氏大青湯,治色大紅。或微紫而血熱者。或疹出毒火甚者。

大青,玄參,生地黃,石膏,地骨皮,知母,木通,荊芥穗,甘草(各等分),

上銼細。共九味。水一盞。淡竹葉十二片。煎七分。去滓溫服。

心印大無比散,治疹已出。熱毒太甚。驚狂譫語引飲者。

桂府滑石(飛過六兩),粉草(一兩),辰砂(飛三錢),雄黃(飛一錢)

上四味。為末。每三五歲服一錢。十歲服二錢。

心印小無比散,治壯熱口渴。小水澀。大便秘。口氣熱。煩躁不寧。或焦紫。或紅斑。

桂府滑石(飛過六兩),石膏(飛過一兩),粉草,寒水石(各五錢),鬱金(蟬肚小者甘草湯煮乾為末七錢)

上五味。俱制淨末和勻。每五歲者服二錢。大人再加。冬月燈心湯下。夏月井水調下。如熱甚不解者。井水磨犀角汁調下。

生生子曰。麻疹咳嗽喘急。每用痘門中大小無比散。服五七分。大者服一錢。即刻喘定。而睡醒後。神安氣和。而屢用屢驗。乃熱毒從小便出也。(余往往驗之。奏功如其言然。依以記之。)

正疹欲出。發熱頭痛。面不甚紅。唇舌赤紫。或白胎通明。煩渴徹夜不眠。大便三四日不通。躁亂不寧。是毒火內伏。煎熬陰血。而內實故也。急宜涼血攻毒飲主之。

費氏涼血攻毒飲

大黃(二錢),荊芥穗(五分),木通,蟬蛻,生地黃,紅花(各四分),牛蒡子,丹皮,紫草(各一錢),赤芍(八分),葛根,青皮(各二分)

上共十二味。外加燈心一分。若熱毒熾盛。加石膏二錢。檉河柳五分。

發熱之時。疹欲出未出。不口渴者。但以檉河柳一錢粗煎。和六一散少許。頻頻與之。如大渴者。宜人參白虎湯。加黃連治之。乃生津解毒而已。若恣飲冷水。恐生水畜症。其說見於諸書。故茲略之。

管氏六一散(一名益元散),滑石(飛過六兩),粉草(炙一兩)

上二味為細末。冷水或溫湯。任意服。

疹出之時。咽喉腫痛。不能飲食者。此毒火怫鬱上薰也。宜甘桔湯。加玄參牛蒡連翹山豆根。外以玉鎖匙吹之。不可妄用針出血矣。

甘桔湯,治咽喉腫痛。

桔梗(二錢),甘草(一錢五分或等分)

上水煎食後服。一方加防風一錢五分。一方加山豆根等分。一方加玄參牛蒡連翹各一錢。

玉鎖匙(方見於痘瘡部),治咽喉腫痛。或帝鍾拕下不收。及咽喉舌強硬者。

發熱四五日後。疹子卻不見出。此皮膚堅厚。腠理閉密。又或為風寒所襲。曾有吐利。而猶不發見者。乃內伏也。急宜投托里發表之藥。即用麻黃調和檉河柳末一大匙發之。外用胡荽酒。如自初發大便不通者。火毒與瘡毒相搏。凝結腸胃。伏里而不出也。急以四順清涼飲。或七物升麻丸。解之發之。再不出者。忽然煩躁氣急。變凶惡而死。

翁氏麻黃湯,治襲於風寒。而不發見。

麻黃(去根節制過),升麻,牛蒡子(炒研),蟬蛻(洗淨去足翅),甘草(各一錢)

上五味。煩渴加石膏四錢。銼細加臘茶葉一錢。或替用檉河柳亦佳。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。

翁氏胡荽酒方

胡荽四兩細切。好酒二盞。煎一二沸。入胡荽再煎。少時用。物合定放溫。每吸一大口微噴。從頭至足勻遍乃止。病人頭面左右。常令有胡荽氣。即能避去穢氣。疹瘡出快。(痘瘡麻疹。宜避穢氣。余往往用此方。其功如神。因以錄之。)

四順清涼飲(方見於痘門中),治熱實大便不通者。或加薄荷二葉。西河柳一錢。不拘時服。若小便不利者。可兼與益元散。

七物升麻丸,治毒火甚於內。疹伏而不出。大便秘結者。

升麻,犀角,朴硝,梔子仁,大黃(各二兩),淡豆豉(二升微炒),黃芩(二兩)

上七味。共為末。煉蜜丸如黍米大。凡覺四肢大熱大便難。則服取微利乃止。

疹已出之時。自利不止。或瀉清水頻數者。有吉有凶。惟要看其疹之形色如何。若遍身稠密。其勢大盛。或赤色。或紅鮮。或紫赤者為吉。蓋毒在大腸。非泄不解。惟用升麻葛根湯。合黃芩湯。加西河柳末一匙治之。若吐利不止者。宜黃芩湯。加蘆根茅根。兼與辰砂益元散。

黃芩湯,治熱泄。

黃芩(一錢五分),甘草(炙一錢),白芍藥(六錢)

上三味。銼細。加大棗二枚。水煎服。

如自利甚。則裡急後重。而為滯下。宜加味黃芩湯。兼與益元散。大抵疹家。吐利滯下為最要。上焦毒多。乃吐而解。下焦毒多。乃泄而解。中焦毒多。乃從吐瀉而解。如以此症推之。痘毒亦當相同。

加味黃芩湯,治自利甚。裡急後重者。

黃連,黃芩(各一錢半),白芍(三錢),甘草(七分),滑石(末三錢)

上共五味。水煎服。血痢加地榆紅花各二錢。

聶氏曰。麻出有毒氣流注。而成痢者。宜清熱導滯湯

清熱導滯湯

黃連,條芩,白芍,枳殼(炒),山楂肉(各一錢),厚朴(去皮薑汁炒),青皮,檳榔(各六分),當歸,甘草,連翹,牛蒡子

上水煎溫服。紅多者。加紅花三分。地榆五分。秘澀甚者。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。疹毒甚者。加檉河柳五分。

痘與疹其色為異。大柢痘子。怕大紅皮薄。易破而必生瘙癢。疹子喜通紅。疹發於心。其色紅者。心之正色也。若色淡白者。心血不足也。養血化斑湯主之。色太紅。或微紫。而唇舌赤紫。無胎而熱煩者。血熱也。並宜大青湯主之。若疹黑紫。如青黑斑者必死。

養血化斑湯

當歸,生地黃,紅花,蟬蛻,人參(各等分)

上五味。水一盞。生薑一片。煎六分。去渣溫服。

大青湯(方見於前),若疹出遲滯者。加西河柳一錢。

大抵疹子出沒。常以六時為準。假令子後出者。午後即收。午後出者。子後即收。乃陽生陰成。陰極陽生。造化自然之數也。凡此旋出旋沒者輕。若一出連綿。三四日不收者。乃陽毒太盛。宜大青湯。或檉葉葛根湯。如唇裂舌胎燥。生黃刺者。加石膏四五錢解之。如逡巡不出。皮膚無松潤者。乃風寒緊束皮膚。毛竅閉密。不得出汗也。急宜荊防敗毒散主之。

繆氏檉葉葛根湯,治疹子已出。未盡出。陽毒太盛者。

葛根,西河柳,前胡,麥門冬,荊芥,貝母,玄參,知母,甘草

共九味。水煎服。如天寒甚。則痧毒鬱於內。不得透發。喘渴悶亂煩躁。舌上白胎分明。唇乾燥。神情不寧者。加制麻黃一錢。急發其汗。

荊防敗毒散,治風寒襲皮膚。難出者。

前胡,防風,桔梗,柴胡川芎,荊芥穗,枳殼,羌活獨活茯苓,人參,甘草

上共十二味。銼細。加薄荷五葉。水一盞煎七分。

如熱勢太盛者。用白虎湯。去人參。加西河柳一錢五分治之。惟忌升麻黃耆。若痧疹欲發未發。喘嗽煩悶躁亂者。急宜獨聖散。如麻疹出齊。煩渴不止。煩躁不寧者。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
繆氏三黃石膏湯,治疹出後。煩渴者。

石膏,麥門冬(各三兩),竹葉(三十片),黃柏,黃芩,黃連(各五錢),知母,檉河柳(各一兩)

上八味濃煎飲之。煩躁定而愈。

疹退之後。微微咳嗽者。此餘毒未盡也。瀉白散。合消毒飲。(方皆見於前)

若咳嗽甚。氣喘連聲不住。甚者飲食湯水。俱嗆出之。此熱毒乘肝肺而然也。宜門冬清肺湯。加枇杷葉。如見血症。加茅根汁阿膠主之。

門冬清肺湯,治疹咳嗽不止者。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杏仁(去尖),牛蒡子,知母,貝母,款冬花馬兜鈴,桔梗,甘草,桑白皮,地骨皮

上十二味。銼細水煎去渣。食後溫服。如疹收後。咳嗽不止。咽喉痛者。本方加石膏檉河柳治之。

凡疹子收後。遍身微熱。唇舌滋潤者。此乃虛熱也。不可加治。只待氣血舒暢而自痊。蓋痘宜內實。麻宜內虛。所謂不宜補益也。然又大虛不補。氣血其何由回。大實不瀉。邪毒其何由去。若疹漸收。而虛症繁多。怔忡驚悸。心神困倦。睡臥不寧。循衣摸床撮空等之證。是皆大虛之候也。

惟辨審唇舌之紅白潤燥。以明為虛證焉。急宜人參養榮湯主之。虛候少退。速止後服。蓋痧疹首尾為火熱燥證。故忌用參耆桂薑朮苓之類。

人參養榮湯,治疹已收後。氣血虛耗。餘熱不退者。

人參,麥門冬,遼五味,生地黃,歸身,知母,白芍,陳皮,甘草

共九味。煎服。如實熱兼見者。以沙參代人參。或三七參無妨。

疹應期收。後大熱不退。或日久不減。急宜柴胡麥門冬湯。甚則宜黃連解毒湯。合白虎湯主之。若發枯毛堅。肉消骨見。漸漸羸瘦。寒熱雜爭者。柴胡四物湯主之。

柴胡麥門冬湯,治疹已收。後大熱日久不退者。

柴胡,龍膽(各五分),麥門冬(八分),甘草,人參,玄參(各半錢)

上共六味。煎服。

柴胡四物湯,治余炎未竭。日久寒熱雜起。欲變骨蒸者。

柴胡,人參,黃芩,地骨皮,麥門冬,當歸,川芎,白芍,知母,生地黃,淡竹葉

共十一味。水煎不拘時溫服。若見血症。加犀角磨汁。

疹後熱未除。忽作搐者。不可作急驚風而治焉。只用導赤散。加人參麥門冬與之。兼送下安神丸。小便清利者可治。短澀者不可為矣。

赤散,治發搐者。

生地黃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

上水煎服。一方用黃芩。

安神丸,治昏悶神氣不清者。

黃連,麥門冬,當歸,茯神,甘草(各五錢),硃砂(一兩),龍腦(二分半)

上七味。為細末。湯浸蒸餅。和豶豬心血。搗勻丸如黍米大。每服十丸。燈心湯下之。

丹溪捷徑曰。若疹子既收。而其毒不解。邪火怫鬱。渾身發熱。晝夜不退。發枯膚瘦。漸成疳瘵。治法以清熱除疳丸為主。若不早治。以致睡則揚睛。口鼻氣冷。手足厥逆。微微瘛瘲。變為慢脾風者。多不治矣。

清熱除疳丸

黃連,當歸(各二錢),龍膽,陳皮,青皮(各一錢五分),川芎,乾蟾頭(燒各一錢),使君子蘆薈(各一錢二分)

上九味。為末。神麯丸米湯下。

又曰。如渾身壯熱。未至羸瘦。但多搐掣煩躁者。此熱在心脾之二經也。治法須用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丸。相間而服之。以神爽身涼為度。

當歸養血湯

當歸,川芎,麥門冬,木通,淡竹葉,甘草,山梔子,燈心

上八味。水煎服。大便秘者。微加大黃。

黃連安神丸

即於前安神丸方內。去麥門冬甘草龍膽。加石菖根(一錢五分),全蠍(七個),龍膽。(二錢)

製法同前丸。硃砂為衣。燈心湯送下。

孕婦麻疹。但當以四物湯。倍加白朮條芩艾葉。安胎清熱為主。使胎無虞。而後疹易沒也。如胎氣上衝。急用苧麻艾葉湯。磨檳榔並服之。更多服上藥為妙。雖表熱壯盛。而唇舌滋潤者。忌妄用石膏大黃金汁犀角芩連等類。則傷胃中精陽氣。不能升呈胎氣。其胎必墮。而母子共亡者多。是皆峻涼太過之失也。

一熱毒薰胎。胎多受傷。而母實無恙也。蓋疹與痘不同。痘宜內實。故胎墮而母亡。麻宜內虛。故胎墮而母安。與其胎去而母存。孰若子母俱全之為愈也。大抵諸證平順。則用法依定例治之。

凡疹後熱毒。鬱伏胃中。牙齦黑爛。肉腐血出。臭氣衝人者。為走馬疳。治法宜清胃火。輕者以清胃瀉火湯。加石膏大黃檉河柳治之。外以馬鳴散貼口中。重者以清涼攻毒飲清解之。若面頰浮腫。環口青紫黑。頰穿齒脫。唇崩鼻孔腐壞者。必死勿治。如唇口多瘡。其聲啞嗄者。謂之狐惑。以化䘌丸主之。更煩躁昏悶。失聲者死證也。

清胃瀉火湯(方見於痘門收結部)

翁氏馬鳴散

人中白(即溺底白垽刮取用新瓦盛之火煅如鹽者五錢),馬鳴退(即蠶退紙火燒過二錢五分)

五倍子(二錢一錢生用一錢入礬內燒),白礬(一錢碎入五倍子一錢火煅過用)

上四味。為極細末。先以米泔濃汁攪。口內貼之。痘門金不換亦可。

費氏清涼攻毒飲(方見於痘門放苗之部),治胃中伏火伏毒太甚者。

麻疹收後。去大力子。加檉河柳一錢。燈心一分。水煎食前服。

翁氏化䘌丸

黃連(五錢),川椒(去閉目並目與子蒂炒去汗二錢),苦楝根白皮(乾者二錢)

上三味。為末。用烏梅七個。艾湯浸去核。搗爛和丸。艾湯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