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婦女孕婦主方

瀉肝散,

羌活(六分),當歸(一錢),山梔,龍膽(各五分),川芎,防風(各八分),大黃(蒸三遍六分)

一方有木通柴胡黃芩。無大黃。如證重數日大便秘者。四順清涼飲。或涼血攻毒飲。清涼攻毒飲。可參用。

四物湯

導赤散

安神丸(三方共見於前)

涼血四物湯

白芍(桂炒),當歸梢,生地黃,升麻,條黃芩(酒炒),酒紅花,酒黃芩,連翹,牛蒡子(炒),甘草

上十味。水煎服。

柴胡四物湯

柴胡,人參,黃芩,當歸,川芎,生地,白芍,地骨,麥門冬,知母,淡竹葉

上十一味。銼細。水一盞煎七分。去渣溫服。不拘時。

當歸養心湯

人參,當歸,麥門冬,甘草,升麻,生地(各等分)

上六味。加燈心水煎服。

涼血解毒湯,女人出痘。非經期。於發熱之時忽至者治之。

當歸(一錢一分),白芷(五分),升麻(四分),紅花,赤芍,連翹(各一錢),紫草根(一錢五分),燈心(二十根),桔梗(八分)

上九味煎服。重身者禁之。

調元內托散,痘發起泡漿之時。月事大來。瘡應起不起。應灌不灌。頂平形塌。或灰白。或黑陷者。此皆附伏。乃壞瘡也。急宜托裡。此湯主之。

黃耆,人參,當歸,桂枝,木香,青皮,赤芍,川芎,大力子

上九味。水煎服。虛者加熟附子。

安胎飲,初熱既退。諸證平準。以安娠為主。

人參,白朮,黃芩,熟地,川芎,當歸,芍藥,砂仁,紫蘇,陳皮,甘草

上十一味。生薑三片。紅棗三枚。水煎服。

安胎飲,痘出定後。無餘症者。此湯主之。

大腹皮(酒洗),人參,陳皮,白茯苓,砂仁,白芍藥,紫蘇,香附子,甘草

上九味。外加糯米水煎服。如有汗者。去紫蘇。加生黃耆。胎漏者。加阿膠百草霜。

胡荽方(出於麻疹部)

四順清涼飲

涼血攻毒飲

清涼攻毒飲

十全大補湯

參附湯

參蘇飲

人參白朮飲(以上共見於前)

白話文:

[婦女孕婦主要處方]

瀉肝散: 羌活六分,當歸一錢,山梔、龍膽各五分,川芎、防風各八分,大黃(需先蒸三次)六分。

另有一方,包含木通、柴胡、黃芩,但不含大黃。如果病情嚴重且數日未排便,可以考慮使用四順清涼飲,或者涼血攻毒飲,清涼攻毒飲,這些都可以酌情使用。

四物湯、導赤散和安神丸的配方及使用方式詳見先前介紹。

涼血四物湯: 白芍(需與桂一起炒過)、當歸梢、生地黃、升麻、條黃芩(需用酒炒過)、酒紅花、酒黃芩、連翹、牛蒡子(需炒過)、甘草,共十種藥材。用水煎煮服用。

柴胡四物湯: 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白芍、地骨、麥門冬、知母、淡竹葉,共十一種藥材。切碎後,用水一碗煎至剩七分,去渣後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

當歸養心湯: 人參、當歸、麥門冬、甘草、升麻、生地,各等量。加入燈心,用水煎煮服用。

涼血解毒湯,適用於女性出痘,非經期,在發熱時突然出現的情況。 當歸一錢一分,白芷五分,升麻四分,紅花、赤芍、連翹各一錢,紫草根一錢五分,燈心二十根,桔梗八分,共九種藥材煎煮服用。懷孕者禁用。

調元內託散,痘疹開始起泡漿時,月經來潮,痘疹應該起卻不起,應該灌漿卻不灌漿,痘頂平塌,或呈灰白色,或黑色下陷,這些都是痘疹潛藏的徵兆,是不良的痘疹,應立即使用此方以扶正固本。 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桂枝、木香、青皮、赤芍、川芎、大力子,共九種藥材。用水煎煮服用。虛弱者可加入熟附子。

安胎飲,初期熱度退去,各症狀穩定後,以安胎為主。 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熟地、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砂仁、紫蘇、陳皮、甘草,共十一種藥材。加入三片生薑、三枚紅棗,用水煎煮服用。

安胎飲,痘疹穩定後,無其他症狀者,此方適用。 大腹皮(需用酒洗過)、人參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砂仁、白芍藥、紫蘇、香附子、甘草,共九種藥材。外加糯米,用水煎煮服用。若有汗出,去掉紫蘇,加入生黃耆。若胎漏,則加入阿膠和百草霜。

胡荽方,出自麻疹部。 四順清涼飲、涼血攻毒飲、清涼攻毒飲、十全大補湯、參附湯、參蘇飲、人參白朮飲,以上方劑詳細信息請參考先前介紹。

2. 辨麻疹諸證

(一名膚疹。一名騷疹。一名糠疹。一名麩疹。一名瘄子。一名痧子。一名赤瘡。)

古謂麻即疹也。疹出如麻成朵。痘出如豆成粒。皆因其形而名焉。夫胎毒一也。玉案曰。初見時。大小不一。有色點如疿者。曰之疹。又瑣屑紅點。隱隱肉間。曰之痧。同其證異其形。是皆膚疹也。夫天地之癘氣一動。則所稟之毒。隨感而發。陽感之則疹出焉。陰感之則痘出焉。

陽浮而淺。故疹易出易收。陰凝而深。故痘難出難收。所謂疹出心肺。然至言鼻涕咳嗽噴嚏。眼胞浮腫。眼淚汪汪。面腫腮赤等證。陰陽混雜。自非具眼。不可辨認。既曰。疹出於腑。心肺獨非臟乎。如一蒸熱。則五臟百骸。共受之傷。發熱無汗。毛竅閉塞者。先以辛散發之。

如葛根麻黃荊芥羌活西河柳之類。若熱毒郁遏。煩躁譫語狂妄。二便秘。如見鬼狀者。先以苦寒清之。如黃芩黃連石膏大黃犀角之類。初發行辛散。則毒從毛竅而出。是非侵心肺而出於皮膚乎。若鬱火伏毒。燥炙於內。心火煉肺金。則血燥液竭。而皮膚乾涸。出疹變紫黑色者。

必死。急以苦寒清解之。蓋此因何部以治之。古今無究其源者。余深考之。痘麻二證。雖出命門之陰陽。而其治之。以風候為主。此余之所以躬試心得之訣也。九原如可起。則余當從軒岐而定是非而止。聖濟總錄曰。疹者其邪在腑。發為細疹狀。如蚊喙所螫。點點赤色。俗號麩瘡。

三因方曰。細粟如麻者。俗呼為麻。即膚疹也。

幼幼集曰。麻即疹也。謂形亂如麻為朵也。

痘毒動於陰分。賴陽氣升提。沉陰出於陽分而解。不可損氣陷陽。麻毒動於陰分。賴陰血滋潤。浮陽解於陰分而化。不可損血燥陰。蓋痘之成功賴氣。麻之成功賴血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:

古代對於麻疹有許多稱呼,包括膚疹、騷疹、糠疹、麩疹、瘄子、痧子和赤瘡。

古人認為麻疹和疹子其實是一樣的,疹子的出現就像麻一樣成朵,痘子的出現就像豆一樣成粒,都是根據它們的形狀來命名的。胎毒是一個原因,根據《玉案》記載,疹子剛開始出現時,大小不一,有的呈現色點如疿,這種就叫做疹;有的呈現瑣屑紅點,隱藏在肉裡,這種就叫做痧。同樣的症狀,但形狀不同,這些都屬於膚疹。當天地之間的疫氣一動,那麼人體中所承載的毒素就會隨之發作,如果是陽性反應,疹子就會出現;如果是陰性反應,痘子就會出現。

陽性反應表現在表面且較輕微,所以疹子容易出現也容易消退;陰性反應則在內部且較嚴重,所以痘子難以出現也難以消退。疹子通常出現在心肺部位,然而,如果出現鼻涕、咳嗽、噴嚏、眼睛浮腫、眼淚汪汪、臉部腫脹、腮部紅色等症狀,這就是陰陽混雜的情況,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,很難辨識。既然說疹子出現在腑部,心肺就不是臟器嗎?如果全身發熱,那麼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,如果發燒但不出汗,毛孔被堵塞,就應該先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葛根、麻黃、荊芥、羌活、西河柳等。

如果熱毒被抑制,出現煩躁、胡言亂語、狂妄、二便不通、像是見鬼的狀態,就應該先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石膏、大黃、犀角等。剛開始發病時使用辛散的藥物,毒素就可以從毛孔排出,這不就是經由心肺,從皮膚表面排出嗎?

如果火氣過盛,毒素在體內,心火煉肺金,血液乾燥,體液枯竭,皮膚就會乾涸,如果疹子變成紫黑色,那就非常危險了,必須馬上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這是因為要根據哪個部位來治療,古今以來,沒有人能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。我深入研究後發現,痘疹和麻疹雖然都是從命門的陰陽而出,但在治療上,應以風候為主。這是我在實際治療中得到的心得。如果古人可以復生,我願意跟他們一起確定是非,並停止爭論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疹子的邪氣在腑部,表現為細小的疹狀,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呈現紅色,俗稱麩瘡。《三因方》記載,細小如麻的疹子,俗稱麻,也就是膚疹。《幼幼集》記載,麻就是疹,指的是形狀混亂如麻的疹子。

痘毒在陰性部位發作,依賴陽氣提升,讓陰性的毒素從陽性部位排出,不能傷害氣血或使陽氣下降。麻毒在陰性部位發作,依賴陰血滋潤,讓陽性的毒素從陰性部位排出,不能傷害血液或使陰氣乾燥。痘子的成功治療依賴氣血,麻疹的成功治療依賴血液,這就是所謂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