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
1. 卷五
2. 辨起脹三日
凡事得其宜,則猶順風掛帆,熟路著鞭,一舉千里,其勢順也。不得其宜,則盪船於陸,御車於水,不進跬步,其勢逆也。治痘之術,以辨順逆為要。世之從事於斯者,曖昧模糊,不辨順逆,遇其逆證,不知為逆,而妄投促死之藥,或雖知為逆,而強望僥倖之功。人命之重,玩之於寸匙之間,上縱令不愧於人,不怍於心乎?治痘當作是觀。
三四日痘出當齊,點至足心,勢方安定,唯須觀痘形之勢,以知氣血壯弱,及受毒淺深。其形尖圓光澤,氣滿血榮者順也,反之則逆也。驗其唇舌,以辨證之陰陽,推其部位,以明五臟六腑,氣血盈虧之候。治痘之要,不過乎此。四五日氣會血附,紅活鮮明,痘頂放光而白,
而唇舌滋潤,內外俱無擁遏之憂者順也。如三四日,綿密似蠶種,及紫赤乾洞,而頂陷者險也。如五六日,雖氣旺而血不歸附,其色灰陷,或水泡癢塌,破碎浮衣,氣背血散者逆也,必死。如三四日,根窠已起,但色不光壯,血暈纏繞,而頂陷者,此雖險而尚有生意。如五六日,
雖氣旺而血附不厚,其色㿠白不榮,或帶昏黯灰紫者,為險。凡順者不待投藥而愈,逆者治之,不能奏效,卻招人之毀。險者藥之所及,宜以唇舌細認三項之症矣。
白話文:
[對於發病第三天的腫脹判斷],所有的事情如果處理得恰到好處,就會像順風行船、在熟悉的路上策馬,一次就能行千里,這是因為形勢有利。但如果處理不當,就像在陸地上划船、在水中駕車,寸步難行,這是因為形勢不利。治療痘疹的技術,最重要的是判斷病情的順利與不利。世界上從事這一行的人,往往含糊不清,無法分辨病情的順利與不利。遇到不利的病情,不知道這是不利的,反而亂用可能致命的藥物。或者雖然知道這是不利的,但還是寄希望於徼倖的成功。人命關天,卻被輕率地放在一勺藥上,即使對人無愧,對自己的良心呢?治療痘疹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。
第三四天痘疹應該全部出現,直到腳心,病情才會穩定。我們必須觀察痘疹的形狀,以瞭解氣血的強弱,以及受到的毒素的深淺。如果痘疹形狀尖圓,有光澤,氣血充盈,這是順利的。反之,則是不利的。檢查嘴脣和舌頭,可以辨別病情的陰陽。推測痘疹的位置,可以明白五臟六腑,氣血盈虧的情況。治療痘疹的關鍵,不過如此。第四五天,氣血會聚,痘疹紅潤鮮明,頂部發光而白。
如果嘴脣和舌頭保持濕潤,內外都沒有阻塞的擔憂,這是順利的。如果在第三四天,痘疹密集如蠶種,或呈現紫紅乾燥,且頂部凹陷,這是危險的。如果在第五六天,雖然氣旺盛但血不附著,顏色灰暗,或出現水泡癢塌,破碎浮衣,氣血散失,這是不利的,必死無疑。如果在第三四天,痘疹已經形成,但顏色不光亮,血液環繞,頂部凹陷,雖然危險但還有生存的可能。如果在第五六天,
雖然氣旺盛但血附著不厚實,顏色白皙不鮮艷,或帶有昏暗灰紫,這是危險的。凡是順利的,不需要用藥就會痊癒。不利的,即使治療,也無法見效,反而會招致人們的譏諷。危險的,可以用藥物治療,應詳細辨認嘴脣和舌頭的三種症狀。]
3. 辨起脹三日治例
凡放標定。而漸漸起脹。痘瘡肥胖一分。是毒發出一分。肥胖十分。則毒亦出盡也。如於此時。有不起者。驗瘡色與唇舌以辨之。魏氏曰。三四日期頂陷者。血亦難聚。險者為氣弱。不能領袖其血也。以保元湯。加川芎肉桂。扶陽益陰。豈有不痊者哉。便不實者。大保元湯主之。如便青滑者。加丁子五粒。
又有至期峻突者。是氣血壯也。或有因元氣素弱。而束領不起者。或有因氣血凝滯。而不得發透者。細察內外諸證。多是於發熱放苗之時。調攝失宜故也。不早圖之。則後必難為矣。朱氏曰。三四日氣虛寒。則頂陷不起。按不堅實。摸不礙手。形不起脹。血虛寒則根窠淡白。
或清。(言冷豔者)或細。(言隱伏不起者)或亂。(言隱躍出不齊者)或無。(言出而復沉伏者)或痘上如寒毛豎起。枯澀不活動。宜用以參耆補氣。芎歸以補血。肉桂以溫寒。六日後寒多。可加丁子以溫內。磨入木香。以行滯氣。辨明陰陽。唇舌是准。人參歸耆湯。或大保元湯主之。
夫痘證。有裡寒而虛者。有表寒而虛者。故發始雖實熱燔灼。而妄勿清涼大過。如其雖表色未解者。宜斟酌治之。詳唇舌紅不。以為則。翁氏曰。痘始出之時。雖為血熱擁遏。至於三四日後。身反不熱。肌膚冰冷。痘不長。烏得不進溫和之劑。如肉桂乾薑川芎之類。使內氣一暖。
則外氣自和。泄瀉之後。其內必虛。雖腹脹煩渴喘急。烏得復為實熱。不過內虛陷伏成內攻而然。夫實熱之症。七八日曾經泄瀉。皆從虛治之。有木香異攻之證。進木香異攻之二散為貴。
痘之圓暈。以氣血為主。是故氣不可虧。虧則陽會不及。而圓暈之形不成。血不可盈。盈則陰乘陽位。而倒陷之禍立至矣。孫氏曰。四日來。起壯肥大。中有一小孔。自頂直下。至根腳。不黑不白。與痘色相等者。此名蛙痘。由表虛腠理疏而然。若不早圖。則大泄元氣。不能起發灌漿。
急用大保元湯。大加糯米。提起內膿。以實其孔。庶致佳兆。二三劑後。孔自塞滿。如至六日。尚不塞滿者。急宜參歸鹿茸湯。加肉桂丁子。若虛寒者。加熟附子五分。
痘欲出而泄者吉。放苗位定。而泄利不止者。急止之。如至四五日。便一泄。則熱氣自散。神氣自虛者。痘之常候也。禁用清涼。如泄後續續。腸鳴下氣者。內虛也。如滑泄糞無臭氣。色青白而小水清利者。虛寒也。如痘色淡白。唇舌淡白虛冷者。表裡俱虛寒也。急宜峻補。
聶氏曰。脾胃虛弱。飲食不化而泄瀉者。其泄滑利而色帶白。宜用術苓調脾散主之。又曰。泄而糞青白。泄利者。虛寒也。痘色必淡白。參朮散主之。如虛滑不止。兼七味豆蔻丸。萬氏曰。如四日後。忽然泄瀉。此宜急止之。恐腸胃虛真氣脫也。須辨冷熱虛實。如瀉而手足冷。
面色青白。瘡不紅綻者。冷證也。理中湯。或益黃散。豆蔻丸。甚則陳氏木香散。異攻散。各當其證。則皆可用也。
嬌紅嬌嫩嬌豔。俱一證也。此原表裡俱虛。一齊湧出之象也。俗醫觀痘出二三日。起發鮮明。而虛脹者。愛其嬌豔。以為順痘。不置諸慮。或誤失治。六日後發癢塌。九日而死。此坐不熟練斯術。可勝嘆乎。朱氏曰。五六日當起脹時。有一等光活可愛。嬌嫩豔觀。手捺之破。
燈照之如琉璃。此假脹也。又名空歡喜。急救表則或幸活。不則必癢塌而死。治之初發忌升發之劑。惟宜固表散火湯。三四日後。大保元湯。加丁子糯米。或人參歸耆湯。宜參用。如六日後。漿色虛餒者。宜參歸鹿茸湯與之。若泄瀉者勿與。(別有口訣)
痘出三四日。面先虛浮。眼先封者。險而兼逆。是所謂進銳者。退速者也。即氣虛一齊湧出之象。如至六日皺萎者。九日必死。又瘡密而七日後。眼不封。鼻不塞者。虛之極也。急防向來倒陷之患。費氏曰。五六日期。表裡無邪雖無阻礙。氣血虛弱。痘雖起發。而少光壯。淡白而不蒼老。
眼不甚封。鼻不甚塞。腳雖不塌。項不能綻。體靜溫和者。稍稍解毒。中即當補益氣血。溫中保脾。如保元湯。加芎歸木香姜蠶白芷山楂。用解毒一二味。以預防漿後泄瀉。倒陷之患。
夫痘提升為要。內氣上行則生。內氣下行則死。故五六日後。眼鼻不封塞。而大孔時下氣者逆也。痘書所謂。六日後專用溫補。若虛寒甚者。峻補之。補瀉之要無他。以唇舌為蓍龜。翁氏曰。三四日續續不齊。不易長大。五六日不易成漿。少食氣餒。傷食易泄。七八日期。塌陷灰白不起。
自汗微渴。或腹脹喘滿。泄瀉塌癢。寒戰咬牙。頭溫足冷。勢所必至也。驗唇舌紅白。以宜峻補。異攻散。或回陽反本湯。或參附湯宜參用。
凡痘出四日後。窠囊光壯者。氣有餘也。紅暈潤澤者。血有餘也。氣血有餘。則表裡俱實。不須服藥。萬氏曰。如形長大。而色枯燥者。此氣至而血不榮。宜四物湯。加人參麥門冬。色紅潤而形平陷者。血至氣不充也。宜四君子湯。加黃耆官掛川芎。形陷色枯萎者。此氣血俱不足也。宜十全大補湯。或和大桑蟲汁與之。
凡痘證氣虛血實者。證之常也。故痘多屬血熱。如首尾唇舌滋潤潔淨者。里內為平。不須加治。薛氏曰。已出五六日。不能長。而不生膿。或癢塌者。參耆四聖散。或排膿托裡散主之。
稟賦虛弱痘證。或痘前曾嬰大病。未全復。為初熱所困。至四五日。瘡遲滯不進。唇舌滋潤。或潔淨。或淡紅。時微渴者。只用加減益氣湯。兼與獨參湯可也。如未至大虛之前。唯培其脾元。以助灌漿收結而已。薛氏曰。治陽虛痘證。不起發。不紅活。或膿清不滿。或結痂遲緩。或痘痕色白。或嫩軟不固。或膿水不幹。或癢。或畏風寒者。宜獨參湯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