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
1. 卷一
2. 窮玄
夫醫之為技。難於眾流。而痘之為治。難於他病。何則。痘之所患。大率恆在小兒。問焉不通其意。察焉不由其脈。乍起乍收。變遷倏忽。轉瞬之際。死活之機分焉。自非通變之手。孰能治之。雖然。通變之妙。非有他道。生平研窮煉鍛。然後臨局。則其處置之方。無往而不得其宜也。
此之謂通於神之玄機矣。莫謂漿期無涼瀉。莫謂初發無溫補。通神應變。必俟其人。言筌之跡。特傳其常階梯而已。雖然不知常。則不能應變。不知變。則不能全常。苟知此義。則治痘之術。思過半矣。
白話文:
醫學這門技術,比其他學問更為困難,而治療痘疹,又比其他疾病更艱深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痘疹所困擾的,大多是小孩,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,從脈象上也未必能準確判斷病情。痘疹的症狀時好時壞,變化快速,一眨眼之間,生死關頭就可能出現。如果不是有經驗且能靈活應變的醫生,誰能妥善處理這種情況呢?
不過,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,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。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研究、探討與實踐,才能在面對病人時,做出恰當的診療。這就是所謂的,能夠理解神妙玄奧的醫學機制。
不要認為在出疹後期就不能用涼瀉的藥物,也不要以為剛發病就不能用溫補的療法。要達到神妙的診療,必須等待有經驗的醫生來做判斷。這些理論的描述,只是傳授一般的治療步驟而已。然而,如果不懂得常規,就不能靈活應變;如果不懂得應變,就不能完整地運用常規。如果理解了這個道理,那麼治療痘疹的技巧,就可以說已經掌握了一大半了。
3. 辨熱因
夫人稟性於天地。而萌氣焉。資氣於父母。而成質焉。際乎此時。未曾無淫火之毒。故世歷今古。人閱千萬。無有免此難者也。蓋淫火釀於有形之前。必發於有生之後。遇於歲火太過。疫毒流行。則痘毒亦隨流布。故痘之發也。必先火熱。而後見苗。經曰。少陰有餘。則病皮痹癮𤺋。
何則。君相二火太盛。則五臟百骸。莫不振動。以故淫火與時氣相感觸。火毒遂中於其中。而外注於皮毛。所以痘未見苗而先發熱也。古語曰。五穀不熱不透實。痘疹不熱不透徹。不其然乎。但火熱太過者。真元爍熱。氣血不及者。陽明繁劇。故痘之呈見。特顧熱之淺深如何而已。
蓋上古簡質。未有痘名。唯以風候言之。故病源候論。有傷寒豋豆瘡。或時氣皰瘡之目。又名天瘡。以其為天行疫癘也。肘後方又有天行斑瘡之名。今案諸家論。雖歸罪於淫火胎毒。但以瘟病之藥投之。則其為疫癘之屬明矣。且古有豋豆等病。而今無其證。則今之疱瘡。即古之豋豆瘡。
而異其名者歟。或謂痘瘡之火。本起於腎。又曰。腎在腑下。沉匿不受穢濁。何以知起於腎之由。此皆杜撰之見。不足論矣。吾曼公先生訣曰。疫毒客乎前陰後陰之際。直侵大腸膀胱之絡。傳與命門相火相激。灼爍腎窖。而梟炎猛極。熔冶氣血之伏毒。內則振動五臟百骸。外則徹透肌肉皮毛。
然後呈見痘形也。且夫心腎二者。統少陰之脈。故相火熾。則君火亦隨熾矣。而肺為皮毛之合。肺金為火熔治。則干激皮膚。干激皮膚。則皮膜自麻痹焉。故痘雖萌芽。而不知痛癢。蓋人發諸瘡疥。則或痛或癢。不可忍者。生人之常也。特以皮膚干激之故。而不覺知耳。余家不言痘瘡之原。
但以其見症論之。蓋自古一患不再患。則可謂胎毒乎。又闔村閤家。傳染則為疫癘亦宜。嘗謂淫火食穢之二毒。內畜稀少。則為害亦微。而其偶稠密者。氣血為此虧損。加以疫氣之深毒。所以致有險逆之症也。痘之順逆無他。在胎毒之稀稠。與疫氣之深淺也爾矣。凡稱疹者多種痘疹、麻疹、風疹、斑疹、癮疹、膚疹、是也。
蓋𤺋者謂初發赤點。隱躍皮下。而不作粒者。乃疿瘡也。諸瘡皆異其形。今稱痘者。從疹而起。逐日為粒。其形狀肖豆。故曰之痘。而痘疹連稱者。提其總稱也。又少陽子曰。痘也者豆也。因其形之類。而為痘之名也。蓋豆字。聖劑總錄。始作痘字。凡為醫者。宜就其名。而考其症。
庶幾瞭然於心目之際矣。
白話文:
[辨識熱因]
人們的生命本質源自天地,氣息隨著自然界的運轉而萌生。我們的生命質量受到父母遺傳的影響。然而,在這個生命過程中,沒有人能完全避開過剩的火氣(邪火)帶來的影響。無論古今,無論何處,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倖免於此。這種過剩的火氣,在我們形成身體之前就已開始醞釀,等到我們出生後必然會爆發。當遇到年份中火氣過盛,瘟疫肆虐,痘毒就會隨之廣泛傳播。因此,痘痘的出現,一定先是由火熱引起,然後才會看到痘痘的出現。古籍記載:「如果少陰之氣過剩,就會導致皮膚出現麻痹和小紅疹。」
這是因為君火和相火過盛,身體各個器官都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過剩的火氣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,火毒進入體內,並在外部表現為皮膚上的痘痘。這就是為什麼痘痘在出現之前,人體通常會先發燒。古人說:「五穀不經過熱力,就不會成熟;痘疹不經歷熱力,就不能完全爆發。」但若火熱過度,真元會受到損耗,氣血不足的人,陽明經脈會承受更大的壓力。因此,痘痘的出現,實際上是在反映體內熱度的高低。
在遠古時代,社會風尚純樸,當時並沒有「痘痘」這個詞,只會用「風候」來描述。因此在《病源候論》中,會提到「傷寒登豆瘡」或「時氣皰瘡」,還會稱之為「天瘡」,因為它被認為是天行瘟疫。《肘後方》中也有「天行斑瘡」的記載。根據各家的討論,雖然都將痘痘歸咎於體內過剩的火氣和胎毒,但用治療瘟疫的藥物來對付它,就足以證明它屬於瘟疫的一種。古時候有「登豆」這樣的疾病,現在已經看不到了,現在的皰瘡,可能就是過去的「登豆瘡」,只是名字不同罷了。
有人認為,痘痘的火氣源自腎臟,又有人說,腎臟位於腹腔底部,不會受到髒污的影響,那麼,怎麼知道火氣起源於腎臟呢?這些都是無稽之談,不值得深入探討。我的老師曼公先生曾教導我,瘟疫病毒入侵人體的前後部位,直接侵犯大腸和膀胱的神經,再傳遞到命門和相火,引發強烈的反應,灼傷腎臟,使火氣達到頂峯,熔煉體內潛藏的毒素。內在的火氣震動全身的器官,外在的火氣穿透肌肉和皮膚,痘痘便由此產生。
心臟和腎臟,同屬於少陰經脈,因此,當相火旺盛,君火也會跟著旺盛。而肺臟與皮膚有密切關係,肺部受到火氣的熔煉,就會刺激皮膚,使皮膚變得麻木,因此,即使痘痘正在生長,我們也不會感到疼痛或癢。一般來說,人體出現各種疹子,都會感到疼痛或癢,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但是由於皮膚受到刺激,我們反而感覺不到。我們家不討論痘痘的根源,而是根據症狀來分析。從古至今,一個人不可能重複感染同一種病,所以不能說這是胎毒。而一個村子或一個家庭中,如果出現多人感染,那就可以說是瘟疫了。
我認為,過剩的火氣和食物中的髒污,如果體內儲存不多,對人體的危害也就有限。但若這些毒素在體內積聚過多,就會消耗體內的氣血,再加上瘟疫的深度侵蝕,就會導致病情惡化。痘痘的順利或逆轉,取決於胎毒的濃度,以及瘟疫的嚴重程度。所謂的疹子,包括多種類型,如痘疹、麻疹、風疹、斑疹、癮疹、膚疹等。
所謂的疹子,是指最初出現的紅色小點,隱藏在皮膚下,還沒有形成顆粒,這是一般的疹子。各種疹子的形狀都不一樣,我們常說的痘痘,是由疹子發展而來,逐漸形成顆粒,形狀像豆子,所以叫做「痘痘」。痘疹一起被提及,是因為這是對所有疹子的總稱。此外,少陽子曾說,「痘痘」就是「豆子」的意思,因為它的形狀類似豆子,所以被命名為「痘痘」。在《聖劑總錄》中,首次將「豆」寫成「痘」。作為醫生,應該根據疹子的名稱,來研究其症狀,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理解疹子的本質。
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古文中描述的觀念。
4. 辨面上位部
夫痘疹陽毒也。諸陽皆聚於面。吉凶善惡。最易見焉。額屬心火。如印堂以上。髮際以下。橫兩日月角位。先見紅點。先漿先靨者凶也。左臉屬肝。右臉屬肺。如兩臉見紅點。磊落者吉。如相聚作塊。其肉硬腫者死。頦屬腎承漿橫抵。兩頤先見紅點者吉。鼻屬脾土。若準頭先出先靨者凶。
腎之竅在耳。又云心開竅於耳。心腎皆少陰君火也。又少陽相火之脈。行耳之前後。凡耳輪先見赤點者凶。惟口唇四圍。先出先起先靨者大吉。陳序山曰。天有五星。地有五嶽。人有五形。俱在頭面布列。以此視痘。猶雖射楊葉乎百步之外。而無不中。不必待養由基也。
白話文:
「水痘和麻疹是熱毒的表現。身體的所有陽氣都聚集在面部,所以病情的吉凶善惡在面部最容易看出來。額頭反映心臟的情況,如果從印堂往上到髮際,再到眉毛兩側的日月角位置,先出現紅點,並先形成膿包,這是不祥的徵兆。左臉反映肝臟狀況,右臉反映肺部狀況。如果兩臉出現紅點且分佈均勻,這是好的徵兆;但如果紅點聚集在一起,形成硬腫的塊狀,病人可能會死亡。下巴反映腎臟狀況,如果下巴及兩側頰骨先出現紅點,這是好的徵兆。鼻子反映脾胃情況,如果鼻尖先出疹並形成膿包,這是不祥的徵兆。
腎臟的開竅部位在耳朵,但也有說法認為心臟的開竅部位也在耳朵,因為心臟和腎臟都屬於少陰君火。此外,少陽相火的脈絡行經耳朵前後。因此,如果耳朵輪廓先出現紅色疹點,這是不祥的徵兆。然而,如果嘴脣四周先出疹,並先形成膿包,這是極好的徵兆。
陳序山曾說過:天上有五大星,地上有五大山嶽,人有五種基本形態,這些都在人的頭面部上有所表現。因此,觀察面部的疹子就像遠距離射擊楊樹葉一樣,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,就能百發百中,不需要等到養由基那樣的高手。」
希望這對你有幫助!
5. 面部八隅三停圖
靈樞曰。頭為清陽之府。故天庭印堂。君主之官。山根兩顴。輔將之職。手足卑賤之相也。如天庭輔官之瘡。平塌灰白。焦枯黑陷。則君主危。君主危。則十二官皆危。但手足卑賤。雖危又或無妨。所謂顴額焦枯。休歡喜。腿臁水泡。莫慌張者是也。兩臂脾經之軸也。兩膝腎經之軸也。
此處起發灌濃。尤可充足。如見苗先自手足始者必凶勿治之矣。又以氣色辨之。額角流霞火熱尤甚。鼻梁紫紋。肝腎病。紅紋心病。青紋肝腎病。黑紋腎病。黃紋脾胃病。白紋肺病。額前紫赤。痘終不起矣。
白話文:
【面部八隅三停圖】
《靈樞》有言:頭部被視為清陽之所在,因而額頭與印堂被比作君王之位,山根和兩頰則像輔佐大臣的角色,而手腳則代表較低階的地位。假若天庭和輔臣部位出現瘡痍,皮膚呈現平塌、灰白、焦枯或黑色凹陷等現象,這表示君王地位岌岌可危。君王一旦危急,其它所有官員亦將陷入危機。然而,手腳這種較低階的位置即使有問題,通常不會造成太大影響。這就像當你看到顴骨和額頭呈現焦枯之態時,不必過度歡欣鼓舞;小腿上出現水泡,也無需驚慌失措。
兩臂是脾臟經絡的關鍵點,雙膝則是腎臟經絡的要穴。
在這些部位出現炎症且分泌物豐富,通常表示病情充足,但若病狀從手腳開始顯現,那通常預示凶兆,病情難以治療。此外,我們還可以透過臉色來判斷疾病。額頭呈現流霞般的紅熱,表示體內火氣旺盛;鼻樑出現紫色紋路,可能暗示肝臟或腎臟有問題;紅紋則可能代表心臟疾病;青紋顯示肝臟或腎臟問題;黑紋提示腎臟疾病;黃紋可能意味脾胃不調;而白色紋路可能反映肺部疾病。如果額頭前方呈現深紫色,那代表痘疹可能無法順利長出。
6. 辨面部諸位配合口訣
身熱候面色。上停微紅明潤者吉。中停無黯色。光亮潮潤者吉。下停無滯色。明亮活潤者吉。又上停先放苗者逆也。中停先放苗者險也。下停先放苗者順也。蓋頭面。為諸陽之會。印堂輔官。為諸陽之首。故命宮出瘡多少。乃吉凶悔吝之所以系焉。當現一點血時。明究五臟六腑之部分。
推察其部氣血盈虧之微。詳辨其痘色紅白紫黑乾枯明潤之狀。配合面上六十位。以考內證平不平。而不以切脈。加之。精驗唇舌之轉色。則治痘要機。不在於此。而何在焉哉。
白話文:
[辨識臉部各部位與病情的口訣]
身體發熱時,觀察臉色來判斷病情。額頭(上停)如果呈現淡紅且明亮滋潤的顏色是好兆頭。鼻子到嘴巴(中停)若沒有暗沉的顏色,而是光澤濕潤,也是好徵兆。下巴(下停)沒有滯重的顏色,而是明亮有活力且滋潤,同樣是好跡象。
然而,如果額頭(上停)先出現疹子,這通常是病情惡化的跡象。鼻子到嘴巴(中停)先長疹子,病情可能有危險。下巴(下停)先長疹子,則通常代表病情開始好轉。因為頭部和臉部,是身體陽氣的聚集處。兩眉之間的印堂以及鼻子兩側的輔官,是陽氣最重要的地方。所以,眉心(命宮)長出多少疹子,與病情的吉凶、後悔、懊惱有關。當臉上出現一點血痕時,應該仔細研究五臟六腑的相關區域。
進一步推敲檢查這些區域的血氣是否充足,詳細辨認皮疹的顏色,包括紅色、白色、紫色、黑色,以及乾燥或明亮滋潤的狀態。將臉上的六十個部位與內臟相對應,用來判斷體內狀況是否平穩,而不是單純依賴診脈。此外,精確觀察嘴脣和舌頭顏色的變化,那麼治療皮疹的關鍵,不在這裡,還能在哪裡呢?
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古代的中醫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