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窮玄

夫醫之為技。難於眾流。而痘之為治。難於他病。何則。痘之所患。大率恆在小兒。問焉不通其意。察焉不由其脈。乍起乍收。變遷倏忽。轉瞬之際。死活之機分焉。自非通變之手。孰能治之。雖然。通變之妙。非有他道。生平研窮煉鍛。然後臨局。則其處置之方。無往而不得其宜也。

此之謂通於神之玄機矣。莫謂漿期無涼瀉。莫謂初發無溫補。通神應變。必俟其人。言筌之跡。特傳其常階梯而已。雖然不知常。則不能應變。不知變。則不能全常。苟知此義。則治痘之術。思過半矣。

2. 辨熱因

夫人稟性於天地。而萌氣焉。資氣於父母。而成質焉。際乎此時。未曾無淫火之毒。故世歷今古。人閱千萬。無有免此難者也。蓋淫火釀於有形之前。必發於有生之後。遇於歲火太過。疫毒流行。則痘毒亦隨流布。故痘之發也。必先火熱。而後見苗。經曰。少陰有餘。則病皮痹癮𤺋。

何則。君相二火太盛。則五臟百骸。莫不振動。以故淫火與時氣相感觸。火毒遂中於其中。而外注於皮毛。所以痘未見苗而先發熱也。古語曰。五穀不熱不透實。痘疹不熱不透徹。不其然乎。但火熱太過者。真元爍熱。氣血不及者。陽明繁劇。故痘之呈見。特顧熱之淺深如何而已。

蓋上古簡質。未有痘名。唯以風候言之。故病源候論。有傷寒豋豆瘡。或時氣皰瘡之目。又名天瘡。以其為天行疫癘也。肘後方又有天行斑瘡之名。今案諸家論。雖歸罪於淫火胎毒。但以瘟病之藥投之。則其為疫癘之屬明矣。且古有豋豆等病。而今無其證。則今之疱瘡。即古之豋豆瘡。

而異其名者歟。或謂痘瘡之火。本起於腎。又曰。腎在腑下。沉匿不受穢濁。何以知起於腎之由。此皆杜撰之見。不足論矣。吾曼公先生訣曰。疫毒客乎前陰後陰之際。直侵大腸膀胱之絡。傳與命門相火相激。灼爍腎窖。而梟炎猛極。熔冶氣血之伏毒。內則振動五臟百骸。外則徹透肌肉皮毛。

然後呈見痘形也。且夫心腎二者。統少陰之脈。故相火熾。則君火亦隨熾矣。而肺為皮毛之合。肺金為火熔治。則干激皮膚。干激皮膚。則皮膜自麻痹焉。故痘雖萌芽。而不知痛癢。蓋人發諸瘡疥。則或痛或癢。不可忍者。生人之常也。特以皮膚干激之故。而不覺知耳。余家不言痘瘡之原。

但以其見症論之。蓋自古一患不再患。則可謂胎毒乎。又闔村閤家。傳染則為疫癘亦宜。嘗謂淫火食穢之二毒。內畜稀少。則為害亦微。而其偶稠密者。氣血為此虧損。加以疫氣之深毒。所以致有險逆之症也。痘之順逆無他。在胎毒之稀稠。與疫氣之深淺也爾矣。凡稱疹者多種痘疹、麻疹、風疹、斑疹、癮疹、膚疹、是也。

蓋𤺋者謂初發赤點。隱躍皮下。而不作粒者。乃疿瘡也。諸瘡皆異其形。今稱痘者。從疹而起。逐日為粒。其形狀肖豆。故曰之痘。而痘疹連稱者。提其總稱也。又少陽子曰。痘也者豆也。因其形之類。而為痘之名也。蓋豆字。聖劑總錄。始作痘字。凡為醫者。宜就其名。而考其症。

庶幾瞭然於心目之際矣。

3. 辨面上位部

夫痘疹陽毒也。諸陽皆聚於面。吉凶善惡。最易見焉。額屬心火。如印堂以上。髮際以下。橫兩日月角位。先見紅點。先漿先靨者凶也。左臉屬肝。右臉屬肺。如兩臉見紅點。磊落者吉。如相聚作塊。其肉硬腫者死。頦屬腎承漿橫抵。兩頤先見紅點者吉。鼻屬脾土。若準頭先出先靨者凶。

腎之竅在耳。又云心開竅於耳。心腎皆少陰君火也。又少陽相火之脈。行耳之前後。凡耳輪先見赤點者凶。惟口唇四圍。先出先起先靨者大吉。陳序山曰。天有五星。地有五嶽。人有五形。俱在頭面布列。以此視痘。猶雖射楊葉乎百步之外。而無不中。不必待養由基也。

4. 面部八隅三停圖

靈樞曰。頭為清陽之府。故天庭印堂。君主之官。山根兩顴。輔將之職。手足卑賤之相也。如天庭輔官之瘡。平塌灰白。焦枯黑陷。則君主危。君主危。則十二官皆危。但手足卑賤。雖危又或無妨。所謂顴額焦枯。休歡喜。腿臁水泡。莫慌張者是也。兩臂脾經之軸也。兩膝腎經之軸也。

此處起發灌濃。尤可充足。如見苗先自手足始者必凶勿治之矣。又以氣色辨之。額角流霞火熱尤甚。鼻梁紫紋。肝腎病。紅紋心病。青紋肝腎病。黑紋腎病。黃紋脾胃病。白紋肺病。額前紫赤。痘終不起矣。

5. 辨面部諸位配合口訣

身熱候面色。上停微紅明潤者吉。中停無黯色。光亮潮潤者吉。下停無滯色。明亮活潤者吉。又上停先放苗者逆也。中停先放苗者險也。下停先放苗者順也。蓋頭面。為諸陽之會。印堂輔官。為諸陽之首。故命宮出瘡多少。乃吉凶悔吝之所以系焉。當現一點血時。明究五臟六腑之部分。

推察其部氣血盈虧之微。詳辨其痘色紅白紫黑乾枯明潤之狀。配合面上六十位。以考內證平不平。而不以切脈。加之。精驗唇舌之轉色。則治痘要機。不在於此。而何在焉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