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窮玄
夫醫之為技。難於眾流。而痘之為治。難於他病。何則。痘之所患。大率恆在小兒。問焉不通其意。察焉不由其脈。乍起乍收。變遷倏忽。轉瞬之際。死活之機分焉。自非通變之手。孰能治之。雖然。通變之妙。非有他道。生平研窮煉鍛。然後臨局。則其處置之方。無往而不得其宜也。
此之謂通於神之玄機矣。莫謂漿期無涼瀉。莫謂初發無溫補。通神應變。必俟其人。言筌之跡。特傳其常階梯而已。雖然不知常。則不能應變。不知變。則不能全常。苟知此義。則治痘之術。思過半矣。
白話文:
醫生這個行業,困難重重,而痘疹的治療,更是難於其他疾病。這是因為患痘疹的,大多是孩童,無法言語表達病況,也無法從脈象中完全了解病情。痘疹發作收斂變化迅速,轉瞬之間,生死攸關。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,如何能應對呢?
不過,醫治痘疹的奧妙之處,並非有什麼秘訣,而是醫生需要長期鑽研醫術,不斷練習磨練,到了臨場之際,就能隨機應變,對症下藥。這就是通曉醫術的最高境界,如同通曉了上天的奧秘一般。不要以為發疹期間不需要清熱瀉火,也不要以為剛發病時不需要溫補。要靈活應變,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辦到。這些醫書上的文字,只是記錄了治療痘疹的基本步驟而已。如果不懂得治療痘疹的基本方法,就無法靈活應變;如果不懂得靈活應變,就無法掌握基本方法。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,治療痘疹的技巧,就已經掌握了一半。
2. 辨熱因
夫人稟性於天地。而萌氣焉。資氣於父母。而成質焉。際乎此時。未曾無淫火之毒。故世歷今古。人閱千萬。無有免此難者也。蓋淫火釀於有形之前。必發於有生之後。遇於歲火太過。疫毒流行。則痘毒亦隨流布。故痘之發也。必先火熱。而後見苗。經曰。少陰有餘。則病皮痹癮𤺋。
何則。君相二火太盛。則五臟百骸。莫不振動。以故淫火與時氣相感觸。火毒遂中於其中。而外注於皮毛。所以痘未見苗而先發熱也。古語曰。五穀不熱不透實。痘疹不熱不透徹。不其然乎。但火熱太過者。真元爍熱。氣血不及者。陽明繁劇。故痘之呈見。特顧熱之淺深如何而已。
白話文:
女性的本性源於天地,因此擁有生機。她們的體質則來自父母,並逐漸形成。在此期間,她們無法避免淫火的毒性。因此,古今以來,無論經歷多少時代,多少人,都無法逃脫這個難題。因為淫火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已醞釀,必定在出生之後爆發。遇上炎熱的季節,疫病流行,痘毒也會隨之蔓延。所以長痘疹時,一定先發熱,然後才會出現疹子。經書中說:「少陰有餘,則病皮痹癮𤺋。」
這是因為君相二火過盛,五臟六腑無不受到影響,因此淫火與時氣相互影響,火毒便侵入體內,並外泄於皮膚。所以長痘疹之前會先發熱。古語說:「五穀不熱不透實,痘疹不熱不透徹。」這句話很有道理。只是火熱過度的人,真元灼熱,氣血不足;陽明過於旺盛,所以痘疹的表現,主要看火熱的程度而已。
蓋上古簡質。未有痘名。唯以風候言之。故病源候論。有傷寒豋豆瘡。或時氣皰瘡之目。又名天瘡。以其為天行疫癘也。肘後方又有天行斑瘡之名。今案諸家論。雖歸罪於淫火胎毒。但以瘟病之藥投之。則其為疫癘之屬明矣。且古有豋豆等病。而今無其證。則今之疱瘡。即古之豋豆瘡。
而異其名者歟。或謂痘瘡之火。本起於腎。又曰。腎在腑下。沉匿不受穢濁。何以知起於腎之由。此皆杜撰之見。不足論矣。吾曼公先生訣曰。疫毒客乎前陰後陰之際。直侵大腸膀胱之絡。傳與命門相火相激。灼爍腎窖。而梟炎猛極。熔冶氣血之伏毒。內則振動五臟百骸。外則徹透肌肉皮毛。
白話文:
古時候生活簡單樸素,並沒有「痘瘡」這個名稱。人們只用風氣和疾病的症狀來描述。因此,在《病源候論》中,記載了「傷寒豋豆瘡」,也叫做「時氣皰瘡」或「天瘡」,因為這種病是流行的疫癘。 《肘後方》也提到「天行斑瘡」。
現在考察各種醫書的論述,雖然都把痘瘡歸咎於「淫火胎毒」,但用治療瘟疫的藥物治療,就能證明痘瘡屬於疫癘。而且古時候有「登豆瘡」等病症,現在卻沒有這種病症,所以現在的「疱瘡」就是古代的「登豆瘡」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。
有人認為痘瘡的「火」源於腎臟,還說腎臟在腹腔下部,隱藏著不受污穢。但憑什麼知道痘瘡的火是源於腎臟呢?這些都是杜撰的說法,不值得討論。
我曼公先生的醫訣中說,疫毒侵入人體的前陰和後陰之間,直接侵襲大腸和膀胱的經絡,並傳到命門相火,互相激盪,燒灼腎臟,引起猛烈的炎症,熔化血液中的潛伏毒素。內則震動五臟六腑,外則穿透肌肉皮毛。
然後呈見痘形也。且夫心腎二者。統少陰之脈。故相火熾。則君火亦隨熾矣。而肺為皮毛之合。肺金為火熔治。則干激皮膚。干激皮膚。則皮膜自麻痹焉。故痘雖萌芽。而不知痛癢。蓋人發諸瘡疥。則或痛或癢。不可忍者。生人之常也。特以皮膚干激之故。而不覺知耳。余家不言痘瘡之原。
但以其見症論之。蓋自古一患不再患。則可謂胎毒乎。又闔村閤家。傳染則為疫癘亦宜。嘗謂淫火食穢之二毒。內畜稀少。則為害亦微。而其偶稠密者。氣血為此虧損。加以疫氣之深毒。所以致有險逆之症也。痘之順逆無他。在胎毒之稀稠。與疫氣之深淺也爾矣。凡稱疹者多種痘疹、麻疹、風疹、斑疹、癮疹、膚疹、是也。
白話文:
然後就能看見痘疹的形狀了。
再者,心與腎二者統管少陰經脈。所以心火熾盛,則君火也會隨之熾盛。而肺臟與皮毛相合,肺金為火熔煉,則會乾燥刺激皮膚。乾燥刺激皮膚,就會使皮膜麻痺。故痘疹雖然萌芽,卻不知疼痛瘙癢。通常人若生瘡疥,或痛或癢,難以忍受,這是人之常情。只是因為皮膚乾燥刺激的緣故,所以感覺不到而已。
我這裡不談論痘瘡的根源,
只根據其症狀來論述。從古至今,一個人很少會得同一種病,所以可謂是胎毒。又如果全村或全家都感染,則稱為疫癘,也合乎常理。我曾經認為,淫火和食穢這兩種毒素,如果體內積蓄稀少,則危害也輕微。但若積蓄稠密,氣血就會因此虧損,再加上疫氣的深毒,所以才會導致險逆的症狀。痘疹的順逆,並無其他原因,只在於胎毒的稀稠和疫氣的深淺而已。凡是稱為疹子的,種類很多,比如痘疹、麻疹、風疹、斑疹、癮疹、膚疹,就是這些。
蓋𤺋者謂初發赤點。隱躍皮下。而不作粒者。乃疿瘡也。諸瘡皆異其形。今稱痘者。從疹而起。逐日為粒。其形狀肖豆。故曰之痘。而痘疹連稱者。提其總稱也。又少陽子曰。痘也者豆也。因其形之類。而為痘之名也。蓋豆字。聖劑總錄。始作痘字。凡為醫者。宜就其名。而考其症。
庶幾瞭然於心目之際矣。
白話文:
所謂「𤺋」指的是剛開始出現的紅色小點,隱藏在皮膚底下,還沒有形成顆粒狀,這其實是一種疿瘡。各種瘡瘍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態。現在我們稱之為「痘」的,是從疹子發展而來,每天逐漸形成顆粒狀,形狀像豆子,所以就叫它「痘」。而「痘疹」連在一起稱呼,則是概括性的統稱。
又少陽子說:「痘,就是豆。」因為它的形狀像豆子,所以就用「痘」這個名字。其實,「豆」字最初是由「聖劑總錄」這本書使用的。凡是行醫的人,都應該根據這個名字去研究它的病症。
這樣一來,就能夠清清楚楚地明白,並銘記在心了。
3. 辨面上位部
夫痘疹陽毒也。諸陽皆聚於面。吉凶善惡。最易見焉。額屬心火。如印堂以上。髮際以下。橫兩日月角位。先見紅點。先漿先靨者凶也。左臉屬肝。右臉屬肺。如兩臉見紅點。磊落者吉。如相聚作塊。其肉硬腫者死。頦屬腎承漿橫抵。兩頤先見紅點者吉。鼻屬脾土。若準頭先出先靨者凶。
腎之竅在耳。又云心開竅於耳。心腎皆少陰君火也。又少陽相火之脈。行耳之前後。凡耳輪先見赤點者凶。惟口唇四圍。先出先起先靨者大吉。陳序山曰。天有五星。地有五嶽。人有五形。俱在頭面布列。以此視痘。猶雖射楊葉乎百步之外。而無不中。不必待養由基也。
白話文:
痘疹是陽毒,人體所有陽氣都集中在臉上,所以痘疹的吉凶善惡最容易從臉上看出來。額頭屬心火,如果印堂以上、髮際以下、橫跨兩日月角的位置先出現紅色小點,而且先出水泡,再結痂,就凶。左臉屬肝,右臉屬肺,如果兩邊臉都出現紅色小點,並且分佈均勻,就是吉兆。如果小點聚集在一起形成硬塊,並且肉腫,就會死。下巴屬腎,承漿橫跨兩邊下巴,如果下巴先出現紅色小點,就是吉兆。鼻子屬脾土,如果鼻尖先出現水泡,再結痂,就凶。
腎的竅穴在耳朵,也有人說心開竅於耳。心腎都是少陰君火,而少陽相火經脈則經過耳的前後。如果耳朵輪廓先出現紅色小點,就凶。只有嘴唇四周先出現水泡,再結痂,才是大吉。陳序山說,天有五星,地有五嶽,人有五形,都分布在頭面,以此觀察痘疹,就如同百步之外射楊樹葉,百發百中,根本不需要等養由基來射箭。
4. 面部八隅三停圖
靈樞曰。頭為清陽之府。故天庭印堂。君主之官。山根兩顴。輔將之職。手足卑賤之相也。如天庭輔官之瘡。平塌灰白。焦枯黑陷。則君主危。君主危。則十二官皆危。但手足卑賤。雖危又或無妨。所謂顴額焦枯。休歡喜。腿臁水泡。莫慌張者是也。兩臂脾經之軸也。兩膝腎經之軸也。
此處起發灌濃。尤可充足。如見苗先自手足始者必凶勿治之矣。又以氣色辨之。額角流霞火熱尤甚。鼻梁紫紋。肝腎病。紅紋心病。青紋肝腎病。黑紋腎病。黃紋脾胃病。白紋肺病。額前紫赤。痘終不起矣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記載,頭部是人體陽氣匯聚的地方,所以天庭和印堂是君主之官,山根和兩顴是輔助之官,手足則屬於卑賤之相。如果天庭和輔助之官部位出現瘡傷,平坦凹陷、灰白焦枯或黑陷,則君主有危險,君主有危險,十二臟腑皆危。但手足部位出現問題,雖然危險,但可能沒有大礙。就像顴骨和額頭焦枯,不要高興;腿部出現水泡,不要慌張一樣。兩臂是脾經的部位,兩膝是腎經的部位。
如果此處發炎腫脹,尤其需要充足的治療。如果病症從手足開始出現,那就凶多吉少,不可治療。還可以通過氣色辨別病情。額角出現紅色,發熱尤為嚴重;鼻樑出現紫色紋路,是肝腎病;紅色紋路是心臟病;青色紋路是肝腎病;黑色紋路是腎病;黃色紋路是脾胃病;白色紋路是肺病。額頭出現紫紅色,則痘疹終究不會出現。
5. 辨面部諸位配合口訣
身熱候面色。上停微紅明潤者吉。中停無黯色。光亮潮潤者吉。下停無滯色。明亮活潤者吉。又上停先放苗者逆也。中停先放苗者險也。下停先放苗者順也。蓋頭面。為諸陽之會。印堂輔官。為諸陽之首。故命宮出瘡多少。乃吉凶悔吝之所以系焉。當現一點血時。明究五臟六腑之部分。
推察其部氣血盈虧之微。詳辨其痘色紅白紫黑乾枯明潤之狀。配合面上六十位。以考內證平不平。而不以切脈。加之。精驗唇舌之轉色。則治痘要機。不在於此。而何在焉哉。
白話文:
發燒時觀察面色,上停微紅明亮潤澤者是吉兆,中停沒有黯沉色澤,光亮潮濕潤澤者是吉兆,下停沒有滯留色澤,明亮活潑潤澤者是吉兆。另外,上停先出現痘疹者是逆運,中停先出現痘疹者是險象,下停先出現痘疹者是順運。因為頭面是諸陽之會,印堂和輔官是諸陽之首,所以命宮出現瘡疹的多寡,決定了吉凶悔吝。當痘疹出現時,要仔細觀察五臟六腑的部位,推測其部位的氣血盈虧程度,詳細辨別痘疹的顏色,是紅色、白色、紫色、黑色、乾枯、明亮、潤澤等狀態,配合面部六十個部位,來判斷內證是否平和。不要僅憑切脈,還要仔細觀察唇舌的變化,這樣才能掌握治療痘疹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