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初發身熱麻𤺋欲出之圖說

按麻如麻。痧如沙。但大小不同耳。所謂痘疹麻疹痧疹風疹隱疹之屬。蓋指初出赤點。皆謂之疹。疹與𤺋古通用。發熱之初。多似傷寒傷風。唯疹則咳嗽噴嚏。鼻流清涕。眼胞腫。其淚汪汪。面浮腮赤。噁心乾嘔為異耳。但見此候。便宜謹避風寒。戒暈腥厚味。以表散之。如使皮膚通暢。腠理開豁。則疹毒易出也。如已發熱。唇舌赤紅滋潤者。疹出最快。如唇乾燥。舌白胎通明。而火熱無汗者。急宜峻發得汗。而後見疹。則止後服。如初發雖大熱。而時寒時暖。宜以辛平之藥發之。升麻葛根湯。加牛蒡子西河柳之類主之。如唇舌赤紫無胎者。勿用峻涼。疹冰伏不出。翁仲仁曰。麻疹出於六腑。然麻疹一症。先動陽分。而後歸於陰經。故標屬陽。而本屬陰。其熱也。氣與血分相搏。故血多虛耗。其治也。先發散行氣。而後滋陰補血。凡動氣燥悍之藥。皆不可用也。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間。雖寒勿用桂枝。雖虛勿用參朮。雖有痰嘔。勿用半夏南星。疹喜清涼。痘喜溫暖。然疹子初出。亦須和暖乃易出。所謂出苗之初。得毒出盡便解也。發熱之時。不問已出未出之諸證。以升葛之味發透之。如發熱咳嗽甚者。宜瀉白散加減。

白話文:

在描述麻疹、痧疹等各種疹狀時,這些疹子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紅色的小點。疹和𤺋在古代是通用的字,剛開始發病時,通常會像感冒一樣。但是疹子會伴隨咳嗽、打噴嚏、流清鼻涕、眼睛腫脹且含淚、臉部浮腫腮紅、噁心乾嘔等特徵。一旦出現這些症狀,應該要小心避免風寒,不要吃太油膩或腥的食物,以便幫助疹子順利散發出來。如果皮膚能保持通暢,疹毒就更容易排出。

若已發燒,且嘴脣和舌頭呈現紅潤的狀態,疹子會很快出現。反之,如果嘴脣乾燥,舌苔白且透明,又沒有出汗,且火熱感強烈,這時候必須馬上用強烈的方法讓身體發汗,這樣疹子才會出現,然後就可以停止服藥。

在疹子剛開始發作,雖然體溫高,但感覺時冷時暖,這時候應使用辛平的藥物來發散。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,加上牛蒡子、西河柳等草藥。若嘴脣和舌頭呈深紅色且無舌苔,不要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,否則疹子可能會被抑制住,無法順利出現。

翁仲仁指出,麻疹源自六腑,但麻疹這種疾病,首先影響的是陽性部位,然後才轉移到陰性經絡。所以表面看來是屬於陽性,但根本上卻是陰性。當體內產生熱度,氣血相搏,血量因此會大量消耗。治療時,應先散發氣血,然後再滋養陰性和補充血液。任何會刺激氣血的藥物都不要使用。

總的來說,在疹子即將出現或已經出現的階段,即使有寒涼的情況,也不要使用桂枝;即使體虛,也不要使用人參或黃耆;即使有痰嘔,也不要使用半夏或南星。

疹子喜歡清涼的環境,而痘則偏好溫暖。然而,疹子剛開始出現時,也需要在溫暖的環境下才容易散發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出苗」,也就是將毒素完全排出,病就會好。在發燒的時候,無論疹子是否已經出現,都可以使用升葛這類的藥物來幫助疹子徹底散發。如果發燒並伴隨嚴重的咳嗽,可以考慮使用瀉白散,但需酌情增減用量。

2. 麻𤺋用方

升麻葛根湯(方見於前),不拘時服之。又檉河柳為細末。加一錢調服亦可也。

瀉白消毒散

桑白皮,地骨皮(各三錢),牛蒡子(炒研),荊芥穗,桔梗,甘草(各一錢),浮萍(曬乾二錢)

上七味。為粗末。每服三五錢。水一盞煎六分。如毒熱鬱壅於皮膚。或出不快者。加檉河柳一錢。同煎服。

翁氏檉葉散(一名獨聖散)

檉河柳(又名西河柳。又名青絲柳。又名三春柳。又名觀音柳。又曰兩師。俗呼御柳。)

上青茂時。採葉曬乾。為末。每服一二錢。茅根煎湯調下。或於煎湯中。加之和勻服之亦可。乃治疹之聖藥也。赤檉柳。治痧疹聖藥也。得之疹毒自出。而可不死。

發熱疹已出未盡出。而唇舌赤紫滋潤者。急宜以清解之劑發之。若發熱太盛。煩渴譫語。頭面遍身。赤色如火。唇舌共赤。薄胎通明者。宜化斑湯。

麻疹未出時。發熱吐瀉交作。三日內出。耳後項上腰腿。先出一日出三次。二日再出六次。見點貼紅活顯露。形小鮮明。頂尖不長。隨出隨沒。三四日方收者。順證也。如疹出熱退。唇舌淡紅滋潤者。不服藥自愈。是毒從吐利而解。如不愈者。宜四苓散。加牛蒡子訶子。

麻疹未出時。發熱熇熇。如干霍亂。身體烘熱。欲出不出。隱伏不發。口渴氣粗。唇舌赤紫。或乾燥。或燥裂者險症也。急宜作升麻葛根湯。合白虎湯。加牛蒡子玄參檉河柳發之。如初發熱蒸甚。則必咳嗽。宜清熱透毒。嗽尚不止者。宜繆氏清揚飲子。

白虎湯

石膏,知母,甘草,粳米

上四味細銼。水一鍾半。煎至一鍾。以米熟為度溫服。

繆氏清揚飲子,麻疹之主方。

麥門冬(去心三錢),西河柳(五分),玄參(二錢),鼠黏子(炒研),葛根(各一錢一分),蟬蛻,知母(蜜炒),荊芥穗,甘草,薄荷(各一錢),竹葉(三十片)

上甚者加石膏(五錢研),冬米一撮。愈甚者加黃芩黃柏黃連。

翁氏曰。既發熱咳嗽甚者。已是心火刑肺金。是乃賊邪。其症當重。何反輕於痘。每治疹但據見證。宜瀉白散。加西河柳末投之。雖為危症。亦無不得其效者。

瀉白散

桑白皮(一兩炙黃),地骨皮(一兩),甘草(半兩炒),粳米(百粒)

上四味水煎。加西河柳末。食後服。

看疹之法。於暗室中。照火候之。看耳後項頸胸前腰腿。此部先出現。其色鮮紅。(嫌紫黑色也)頂尖而不長。其形小粒而湧均。音聲明亮。唇舌滋潤者為吉。

若頭面赤色。如朱丹而帶紫。眼有赤脈。口有黑氣。唇舌乾燥。或燥裂。二便秘結者。內火燔灼。毒氣大成者。宜化斑湯。或白虎湯。合黃連解毒湯。主之。

化斑湯,治疹子已出。火熱不退。色大紅者。

人參(舌赤色或白胎乾燥者去之),知母,石膏,牛蒡子,連翹,升麻,地骨皮,糯米,淡竹葉

白話文:

麻疹的用藥方法

升麻葛根湯(配方在前面提過),什麼時候服用都可以。另外,也可以將檉河柳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調服。

瀉白消毒散

桑白皮、地骨皮(各三錢),炒過的牛蒡子(磨成粉)、荊芥穗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錢),曬乾的浮萍(二錢)。

以上七味藥材,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用水一杯煎煮至剩六分。如果毒熱鬱積在皮膚,疹子發不出來,可以加入一錢檉河柳一起煎煮服用。

翁氏檉葉散(又名獨聖散)

檉河柳(又名西河柳、青絲柳、三春柳、觀音柳,也叫兩師,俗稱御柳)。

選擇檉河柳茂盛時,採摘葉子曬乾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茅根煎湯調服,也可以直接將藥粉加入煎好的湯藥中攪勻服用。這是治療麻疹的特效藥。紅色的檉河柳,也是治療麻疹的特效藥。使用後可以讓麻疹的毒素順利發出,避免死亡。

發熱且麻疹已經發出但還沒有完全發出來,同時嘴唇和舌頭呈現紅紫色並且濕潤的人,應當立即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幫助疹子發出。如果發熱太嚴重,出現煩躁口渴、胡言亂語,頭部和臉部以及全身呈現像火一樣的紅色,嘴唇和舌頭也都是紅色的,舌苔很薄且透明,應該使用化斑湯。

麻疹還沒發出來時,如果發熱、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,三天內疹子會發出來。疹子會先從耳朵後面、脖子和腰腿部位出現,第一天出現三次,第二天出現六次,看到疹子呈現紅色且鮮明,疹子的形狀小而清晰,頂部尖而不明顯,疹子會隨著出現又消失,三四天後疹子才會完全消退,這是順利的症狀。如果疹子發出來後,發燒也退了,嘴唇和舌頭呈現淡紅色並且濕潤,不吃藥也會自己好,這是因為毒素從嘔吐和腹瀉中排出了。如果沒有好轉,應該使用四苓散,加入牛蒡子和訶子。

麻疹還沒發出來時,如果發熱且熱度很高,像得了急性腸胃炎一樣,身體發熱,疹子想出卻出不來,潛伏著不發出來,出現口渴、呼吸急促、嘴唇和舌頭呈現紅紫色或乾燥、甚至乾裂,這是很危險的症狀。應當立即使用升麻葛根湯,配合白虎湯,加入牛蒡子、玄參和檉河柳幫助疹子發出來。如果剛開始發熱時熱度很高,一定會咳嗽,應該清熱解毒。如果咳嗽不停,應該使用繆氏清揚飲子。

白虎湯

生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

以上四味藥材切碎。加水一碗半,煎煮至剩下一碗。以米煮熟為標準,溫熱服用。

繆氏清揚飲子,治療麻疹的主要方劑

麥門冬(去心三錢)、西河柳(五分)、玄參(二錢)、炒過的鼠黏子(磨成粉)、葛根(各一錢一分)、蟬蛻、蜜炒過的知母、荊芥穗、甘草、薄荷(各一錢)、竹葉(三十片)。

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加入磨成粉的生石膏(五錢),再加入少量的粳米。如果病情更嚴重,可以加入黃芩、黃柏和黃連。

翁氏說,如果發熱且咳嗽嚴重,說明是心火侵犯了肺金,屬於「賊邪」,病情應該很嚴重,為何反而比痘疹輕?每次治療麻疹只要根據看到的症狀,使用瀉白散,加入西河柳粉末服用。即使是危險的症狀,也能有效。

瀉白散

炙黃的桑白皮(一兩)、地骨皮(一兩)、炒過的甘草(半兩)、粳米(一百粒)。

以上四味藥材用水煎煮。加入西河柳粉末,飯後服用。

觀察麻疹的方法:在暗室中,藉著微弱的光線觀察。先看耳朵後面、脖子、胸前、腰部和腿部,這些部位先出現疹子。疹子的顏色要鮮紅(如果呈現紫黑色就不好了),頂部尖而不長,疹子的形狀小而均勻,聲音洪亮,嘴唇和舌頭濕潤,這是好的現象。

如果頭面部呈現像朱砂一樣的紅色且帶有紫色,眼睛有紅血絲,口中有黑氣,嘴唇和舌頭乾燥甚至乾裂,大小便不通暢,說明是體內火熱太旺盛,毒氣已經形成。應該使用化斑湯,或者白虎湯,配合黃連解毒湯來治療。

化斑湯,治療麻疹發出來後,火熱不退,顏色鮮紅的症狀

人參(如果舌頭呈現紅色或舌苔乾燥就不用),知母,石膏,牛蒡子,連翹,升麻,地骨皮,糯米,淡竹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