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麻𤺋用方
黃芩湯,治熱泄。
黃芩(一錢五分),甘草(炙一錢),白芍藥(六錢)
上三味。銼細。加大棗二枚。水煎服。
如自利甚。則裡急後重。而為滯下。宜加味黃芩湯。兼與益元散。大抵疹家。吐利滯下為最要。上焦毒多。乃吐而解。下焦毒多。乃泄而解。中焦毒多。乃從吐瀉而解。如以此症推之。痘毒亦當相同。
加味黃芩湯,治自利甚。裡急後重者。
黃連,黃芩(各一錢半),白芍(三錢),甘草(七分),滑石(末三錢)
上共五味。水煎服。血痢加地榆紅花各二錢。
聶氏曰。麻出有毒氣流注。而成痢者。宜清熱導滯湯。
清熱導滯湯
黃連,條芩,白芍,枳殼(炒),山楂肉(各一錢),厚朴(去皮薑汁炒),青皮,檳榔(各六分),當歸,甘草,連翹,牛蒡子
上水煎溫服。紅多者。加紅花三分。地榆五分。秘澀甚者。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。疹毒甚者。加檉河柳五分。
痘與疹其色為異。大柢痘子。怕大紅皮薄。易破而必生瘙癢。疹子喜通紅。疹發於心。其色紅者。心之正色也。若色淡白者。心血不足也。養血化斑湯主之。色太紅。或微紫。而唇舌赤紫。無胎而熱煩者。血熱也。並宜大青湯主之。若疹黑紫。如青黑斑者必死。
養血化斑湯
當歸,生地黃,紅花,蟬蛻,人參(各等分)
上五味。水一盞。生薑一片。煎六分。去渣溫服。
大青湯(方見於前),若疹出遲滯者。加西河柳一錢。
大抵疹子出沒。常以六時為準。假令子後出者。午後即收。午後出者。子後即收。乃陽生陰成。陰極陽生。造化自然之數也。凡此旋出旋沒者輕。若一出連綿。三四日不收者。乃陽毒太盛。宜大青湯。或檉葉葛根湯。如唇裂舌胎燥。生黃刺者。加石膏四五錢解之。如逡巡不出。皮膚無松潤者。乃風寒緊束皮膚。毛竅閉密。不得出汗也。急宜荊防敗毒散主之。
繆氏檉葉葛根湯,治疹子已出。未盡出。陽毒太盛者。
葛根,西河柳,前胡,麥門冬,荊芥,貝母,玄參,知母,甘草
共九味。水煎服。如天寒甚。則痧毒鬱於內。不得透發。喘渴悶亂煩躁。舌上白胎分明。唇乾燥。神情不寧者。加制麻黃一錢。急發其汗。
荊防敗毒散,治風寒襲皮膚。難出者。
前胡,防風,桔梗,柴胡,川芎,荊芥穗,枳殼,羌活,獨活,茯苓,人參,甘草
上共十二味。銼細。加薄荷五葉。水一盞煎七分。
如熱勢太盛者。用白虎湯。去人參。加西河柳一錢五分治之。惟忌升麻黃耆。若痧疹欲發未發。喘嗽煩悶躁亂者。急宜獨聖散。如麻疹出齊。煩渴不止。煩躁不寧者。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繆氏三黃石膏湯,治疹出後。煩渴者。
石膏,麥門冬(各三兩),竹葉(三十片),黃柏,黃芩,黃連(各五錢),知母,檉河柳(各一兩)
白話文:
麻疹用藥方
黃芩湯,治療因熱引起的腹瀉。
藥方組成:黃芩(約5.6克)、炙甘草(約3克)、白芍藥(約18克)。
用法:以上三味藥材搗碎,加入兩枚大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如果腹瀉嚴重,導致裡急後重,出現痢疾,則宜使用加味黃芩湯,並同時服用益元散。大體來說,疹病患者的嘔吐、腹瀉和痢疾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是上焦(指上腹部以上)毒素多,會以嘔吐的方式解毒;下焦(指下腹部)毒素多,會以腹瀉的方式解毒;中焦(指中腹部)毒素多,會以嘔吐和腹瀉的方式解毒。以此推論,痘瘡的毒素應該也是相同的道理。
加味黃芩湯,治療腹瀉嚴重,並伴有裡急後重者。
藥方組成:黃連、黃芩(各約5.6克)、白芍藥(約9克)、甘草(約2克)、滑石粉(約9克)。
用法:以上五味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出現血痢,則加入地榆、紅花各約6克。
聶氏認為,麻疹發出時,有毒氣在體內流竄,導致痢疾者,宜使用清熱導滯湯。
清熱導滯湯
藥方組成:黃連、條芩、白芍、炒枳殼、山楂肉(各約3克)、厚朴(去皮用薑汁炒過)、青皮、檳榔(各約1.8克)、當歸、甘草、連翹、牛蒡子。
用法: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紅疹顏色偏紅,則加入紅花約1克;如果便血,則加入地榆約1.5克。如果便秘嚴重,則加入酒炒大黃約3.6克。如果疹毒嚴重,則加入檉河柳約1.5克。
痘瘡和麻疹的顏色不同。一般來說,痘瘡怕顏色鮮紅、表皮薄,容易破裂且會發癢。麻疹則喜愛通紅。麻疹發於心臟,其紅色是心臟的正常顏色。如果顏色偏淡白色,則是心血不足,應服用養血化斑湯治療。如果顏色太紅,甚至微帶紫色,而且嘴唇和舌頭呈現赤紫色,沒有胎垢且發熱煩躁,則是血熱,應服用大青湯治療。如果疹子呈黑紫色,像青黑色的斑點,則病危。
養血化斑湯
藥方組成:當歸、生地黃、紅花、蟬蛻、人參(各等份)。
用法: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一杯,生薑一片,煎煮至六分,去渣後溫服。
大青湯(藥方在前文已述)。如果疹子發出遲緩,則加入西河柳約3克。
大致來說,麻疹的發出和消退,常以六個時辰為準。例如,子時(晚上11點到凌晨1點)後發出的疹子,會在午後消退;午後發出的疹子,會在子時後消退。這是陽氣生長陰氣形成,陰氣達到極致陽氣又生的自然規律。凡是這樣旋即發出旋即消退的疹子病情較輕。如果一旦發出就連綿不絕,三四天都不消退,則是陽毒太盛,應服用大青湯或檉葉葛根湯。如果嘴唇乾裂、舌苔乾燥,並生出黃色小刺,則應加入石膏約12-15克來解熱。如果疹子遲遲不出,皮膚沒有變得鬆軟潤澤,則是風寒束縛皮膚,毛孔閉塞,無法發汗,應立即服用荊防敗毒散治療。
繆氏檉葉葛根湯,治療麻疹已發,但尚未完全發出,且陽毒太盛者。
藥方組成:葛根、西河柳、前胡、麥門冬、荊芥、貝母、玄參、知母、甘草。
用法: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天氣非常寒冷,導致痧毒鬱積在體內,無法透發出來,出現氣喘、口渴、胸悶、心煩、煩躁、舌苔明顯發白、嘴唇乾燥、神情不安等症狀,應加入炙麻黃約3克,以促使發汗。
荊防敗毒散,治療風寒侵襲皮膚,導致疹子難以發出者。
藥方組成:前胡、防風、桔梗、柴胡、川芎、荊芥穗、枳殼、羌活、獨活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。
用法: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,加入薄荷葉五片,加水一杯煎煮至七分服用。
如果熱勢太盛,可以使用白虎湯,但去除人參,並加入西河柳約4.5克來治療。切記忌用升麻和黃耆。如果痧疹將發未發,出現氣喘、咳嗽、心煩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應立即服用獨聖散。如果麻疹已經發出,但口渴不止,煩躁不安,應服用三黃石膏湯治療。
繆氏三黃石膏湯,治療麻疹發出後,出現口渴者。
藥方組成:石膏、麥門冬(各約90克)、竹葉(30片)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(各約15克)、知母、檉河柳(各約30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