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起脹三日清火用方

涼膈散,治痘疹表裡俱熱。純陽無陰之證。

大黃,朴硝,甘草(各半錢),連翹(一錢),山梔,黃芩,薄荷(各二錢半),淡竹葉(五片)

上八味。銼細作一服。水一盞。煎八分。去渣入蜜一匙。和勻服。或黃連解毒湯。合白虎湯亦可。

黃連解毒湯,治心熱如灼。煩渴躁悶者。

黃連,黃芩,黃柏,山梔(各等分),一方有連翹。

白虎湯,治大渴引飲者。

知母,石膏,甘草,糯米,水煎溫服。

三乙承氣湯,治實熱證。壅遏於陽明。而胃家實。大便秘結者。

大黃,芒硝,厚朴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四味。水一盞。加姜一片。煎七分。去滓食前服。

清毒活血湯,凡痘色紅紫乾枯。或帶焦黑者。此湯主之。

紫草茸(家用根),當歸(俱酒洗),前胡,牛蒡子,木通(各六分),連翹,生地黃,生白芍(俱酒洗),桔梗(各五分),黃芩(酒洗),黃連(酒炒各七分),甘草(四分),山楂肉(八分),人參,生黃耆(八分)

上共十五味。生薑一片同煎。煩渴者。去參耆。加麥門冬酒炒花粉。

竇氣散,治痘血至。而氣不至。歸附則厚。郛殼不長。或平或陷。不充肥者。

丹皮,荊芥,青皮,山楂,穿山甲,牛蒡,木通,赤芍,殭蠶,蟬蛻

上共十味。加蘆筍十株。臨服和大桑蟲汁。

白話文:

[起脹三日清火用方]

涼膈散,適用於治療出疹期間,內外皆有熱象,呈現純陽無陰的情況。

藥方包含:大黃、朴硝、甘草(各約2.5公克)、連翹(約5公克)、山梔、黃芩、薄荷(各約7.5公克)、淡竹葉(五片)。

將以上八種藥材細碎後製成一份藥劑。用一碗水煎煮至剩八分之一,濾去藥渣後加入一茶匙的蜂蜜,攪拌均勻後服用。或者也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配合白虎湯。

黃連解毒湯,適用於心臟過熱,感到煩躁口渴的人。

藥方包含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山梔(各等量),有些配方會再添加連翹。

白虎湯,適用於極度口渴想喝水的人。

藥方包含:知母、石膏、甘草、糯米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三乙承氣湯,適用於實熱證狀,阻塞在陽明經絡,導致胃部實滿,大便嚴重便祕的情況。

藥方包含:大黃、芒硝、厚朴(各約3.75公克)、甘草(約1.25公克)。

將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一碗,加上一片薑,煎煮至剩七分之一,濾去藥渣後飯前服用。

清毒活血湯,適用於痘疹顏色深紅、紫色、乾枯,或帶有焦黑色的情況。

藥方包含:紫草茸、當歸(皆需酒洗)、前胡、牛蒡子、木通(各約2公克)、連翹、生地黃、生白芍(皆需酒洗)、桔梗(各約1.6公克)、黃芩(酒洗)、黃連(酒炒各約2.4公克)、甘草(約1.3公克)、山楂肉(約3.2公克)、人參、生黃耆(各約3.2公克)。

以上共計十五種藥材,與一片生薑一同煎煮。若感到煩渴,可以去除人參和黃耆,再添加麥門冬和酒炒花粉。

竇氣散,適用於痘疹出血,但氣血未能跟上,導致痘疹不長、扁平或凹陷,且無法充盈飽滿的情況。

藥方包含:丹皮、荊芥、青皮、山楂、穿山甲、牛蒡、木通、赤芍、殭蠶、蟬蛻。

以上共計十種藥材,另需添加十根蘆筍,服用時需搭配大桑蟲汁。

2. 清補用方

參麥清補湯,氣血虛弱。毒氣熾盛。瘡色淡白。是虛火炎蒸。偏難任溫補。偏難任清涼者。此湯治之。清補之良劑也。

人參(八分),麥門冬(一錢二分),生黃耆(一錢),白葛粉(一錢),前胡,牛蒡子(各五分),炙甘草(三分),酒炒白芍,生白芍(各四分),當歸(酒洗八分),川芎,生地黃(酒洗各三分),桔梗(三分),山楂肉(五分),生甘草(三分),紅花(酒洗三分)

上共十六味。生薑一片。龍眼肉三個。同煎溫服。遇此證者。此藥頻頻服。

清毒散,治痘先期速干收者。

生地,赤芍,連翹(去心),銀花,牛蒡子(炒研),當歸,丹皮,甘草(生),水煎服。

清涼攻毒飲,涼血攻毒飲(二方共見放點),人參歸耆湯(同上),參歸鹿茸湯(見灌膿),白花蛇散(方見於後),當歸丸(方見於後),參朮散(方見於後),七味豆蔻丸(方見於後)

白話文:

[清補用方]

「參麥清補湯」適用於氣血兩虛的情況,若毒素旺盛,創傷呈現淡白色,這是由虛火引起的炎症,這種情況下使用溫補或清涼療法皆不易見效。這款湯劑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計,是清補的良好選擇。

配方如下:人參、麥門冬、生黃耆、白葛粉、前胡、牛蒡子、炙甘草、酒炒白芍、生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桔梗、山楂肉、生甘草、紅花。以上共十六種材料,再加入一片生薑和三塊龍眼肉,一同煎煮溫熱服用。遇到這種症狀時,應頻繁服用此藥。

「清毒散」用於治療痘疹初期迅速乾燥收口的症狀。

配方包括:生地、赤芍、連翹、銀花、牛蒡子、當歸、丹皮、甘草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「清涼攻毒飲」和「涼血攻毒飲」,兩方都可見於相關文獻中。「人參歸耆湯」也在同一文獻中提及。「參歸鹿茸湯」在處理膿腫問題時會用到。「白花蛇散」、「當歸丸」、「參朮散」以及「七味豆蔻丸」的配方都將在後續部分詳細說明。

3. 辨灌漿三日

痘出六七日。諸症順候。先頭面行漿半足。至六日。從口角人中地閣。先起先膿。振鼎峻之勢。至七日。從兩腮兩顴眼部山根。紅活明潤。漿色發綻松之勢。虛瘡方爭分光。而精神爽快。睡臥安常。飲食如故。小便秘澀。大便堅固。眼鼻俱封塞。音聲清亮。微渴者。順美之兆也。

丹溪捷徑曰。痘至膿泡。乃收功之時。手足常要和暖。過冷過熱者變也。要人事靜。煩躁昏悶者變也。六腑要元實。忽吐利者變也。音聲要清亮。忽然啞者變也。飲食要漸進。忽不飲食。反大食。或大渴者變也。或觸風寒。或犯禁忌。或傷飲食。或誤湯丸。審察處方可也。痘疹要訣日。

七八九日。夫痘灌膿之時。先脹先膿。後脹後膿。漸漸灌滿。水沖頂是也。若欲知膿之有無。先觀氣血之盛衰。切須滋補氣血。令易膿易靨。此最不宜寒涼解毒。恐氣血凝滯。不能灌漿。專以補益之功為要。

白話文:

在痘疹出現後的第六七天,如果各項徵狀都呈現順利的發展趨勢,首先在頭部和臉部可以看到漿液充盈約一半的程度。到了第六天,從口角、鼻子周圍及下頜開始,會先出現膿包,顯示出痘疹成熟壯大的跡象。到了第七天,兩頰、眼眶、鼻樑等部位呈現紅潤活潑,漿液飽滿,展現出痘疹即將破繭而出的狀態。虛弱的痘疹正努力成長,但病患的精神狀況良好,睡眠品質正常,飲食一如往常,小便有些許困難,大便較為硬實,眼睛和鼻子可能有點堵塞,聲音清晰洪亮,偶爾感到些微口渴,這些都是順利發展的好預兆。

丹溪捷徑提到,痘疹到了化膿階段,正是病情進入尾聲的時候,四肢應該保持溫暖,如果太冷或太熱,可能是病情有變化。患者需要保持心情平靜,如果出現煩躁或精神混亂,也是病情有變化的跡象。六腑功能應該強健,如果突然嘔吐或腹瀉,也是病情惡化的警訊。聲音應該清脆,如果突然嘶啞,也可能代表病情有變。飲食應逐漸恢復,如果突然不想吃東西,或者突然食慾大增,或是極度口渴,這些都是病情轉變的徵兆。此外,如果受到風寒侵襲,違反飲食禁忌,或是藥物使用錯誤,都需要仔細觀察並調整治療方案。

痘疹在七八九日,當痘疹開始灌膿時,最先膨脹的痘疹會先化膿,後膨脹的痘疹則會後化膿,漸漸地,所有的痘疹都會灌滿膿液,就像是水滴充滿了容器一樣。如果想要判斷痘疹是否有化膿,可以先觀察患者的氣血是否旺盛。必須滋養補充氣血,讓痘疹容易化膿,也容易結痂。這個階段最不適合使用寒涼解毒的療法,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氣血凝滯,無法順利灌漿。因此,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補益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