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卷八

2. 辨夾蛔本原

痘瘡夾蛔者,古來以為難治,而其症候多端,且無定局。余往在京浪之間,每值此症,茫洋不能下手;苦心熱腸,漸有所得,乃撰為數條,以示門弟子云。

安永天明之間,痘瘟行於京浪之地;其時夾蛔者,十有二三。自寬政九年之秋,迨翌歲之春,東都市廛列戶,大人嬰童,罹蛔梟者稍多,十已有五六;是亦非歲氣之所以令然者耶?文化三年,痘疫大行,乃夾蛔者強半,殊見怪異之凶候。但據古人之立法,以審探而治之,則藥之奏效,如桴鼓相中,影響相應也。又自翌年丁卯之冬,越丙辰之春,夾蛔症者,十居七八,皆在初熱、見點、起脹、灌漿、收靨之期。凡在初發之期,蛔蟲自口鼻出者險也,尚屬可治。如夫變逆,則生蛔自大肛出而搖動者,十之八九,不免死也。蓋糞死蛔者,多無妨害。

凡候察之法,雖固無定局,而就法視之,辨認伏蛔蛔厥之二項,則起死回生之績,如反掌矣。翁仲仁曰:痘中見蛔者,死難聽生也。萬密齋曰:痘中夾蛔者作重,謂之狐惑,甚罹忌危也。朱丹溪曰:痘中見蛔者屬熱,是初發之驗也。

夫蟲者,待天地之氣以成形者也。何為而在於人之腸胃中乎?蓋人乃小天地,故人氣亦天地之氣也。而且蛔之生於腸胃中,豈無假而成形乎?飲食入胃,不能消化,或魚果、肉醢、生曲、硬飯等之類停蓄胃中,濕熱相釀,薰溽黏膠,以為其形。譬如糞場汙穢中,自生蚯蚓也。

余因稽之,蛔者陰蟲也。其變必有胃寒也。若糞死蛔者,乃腹中陽氣未竭盡之徵也。寒陰在腑,故是為險症,然得生者多。如糞生蛔者,臟腑悉寒,而為純陰無陽,故是為凶逆,其死在於旦夕矣。凡糞死蛔者,唇舌青紫淡紅而渣滓;糞生蛔者,唇舌淡白虛冷而滑潤,乃陽氣欲絕之徵也。

蓋痘之熱毒,五臟百骸無不激動,故蛔蟲為熱所困,無所蟠屈,而後為此凶梟乎?又有常伏蛔者,其長五六寸或尺許;又有痘之毒火薰蒸於胃,以產蛔子者,其形分余或寸許,如白繭絲,數條作塊,繞宿糞而出;解碎視之,則蠢然搖動者,乃蛔子也。其形狀不一,不可不察也。

疏工醫,每逢此證,倉皇失措,或以為毒氣內攻,袖手待斃,真可哀憐也。蓋痘毒內攻者,出瘡平陷,根暈離散,煩躁悶亂而氣急也;如夫蛔蟲沖沖心腹,則諸瘡遲滯,煩悶頻渴,寒戰咬牙,凶逆疊出,時止時起者,是其候也。又案對薇玉案,獨舉肺蟲之說,其言無據,不足信矣。

余又考之,蛔伏胸肋之際者,必從口鼻而出者;潛腸胃之際者,必從大肛而出焉。發始時,生蛔卒自口鼻出者,多無害;中間以後,生蛔自大肛出者,為凶險。此亦不可不辨知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辨別夾蛔病源]

內容:[關於痘瘡夾蛔的情況,古人認爲難以治療,症狀多樣且無固定模式。我在京浪地區時,每次遇到這種病症,都感到無從下手,經過一番努力和熱誠,漸漸有所領悟,於是整理了一些條目,展示給我的學生。

在安永天明年間,痘瘟在京浪地區流行,當時有大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人夾帶蛔蟲。自寬政九年秋天到次年的春天,東京市區,大人小孩,受蛔蟲困擾的人數增多,大約佔了五六十個百分點。這並非因爲季節氣候使然嗎?文化三年,痘疫大規模爆發,夾帶蛔蟲的人數過半,出現了異常兇險的症狀。然而,依據古人的治療方法去診斷和治療,藥物效果明顯,如鼓響應答,影隨形動。

從第二年丁卯之冬到丙辰之春,夾帶蛔蟲的病症,佔到了七八成,大多發生在初期發熱、斑點出現、腫脹、灌漿、收尾等時期。在發病初期,如果蛔蟲從口鼻出來,是比較危險的,但還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是變逆,那麼蛔蟲會從肛門出來並搖動,十分之八九,都無法避免死亡。排泄死蛔蟲的,多數沒有妨礙。對於觀察判斷的方法,雖然沒有固定模式,但從方法上來看,辨別潛藏的蛔蟲和蛔厥兩項,那麼起死回生的效果,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。

翁仲仁說,痘瘡中出現蛔蟲,生死難料。萬密齋說,痘瘡中夾帶蛔蟲,病情加重,稱之爲狐惑,非常危險。朱丹溪說,痘瘡中出現蛔蟲,屬於熱病,這是初期的徵兆。

蟲子是依賴天地之氣而形成形態的,爲什麼會在人的腸胃中呢?人就像是小天地,所以人體的氣也是天地的氣。而且,蛔蟲在腸胃中生長,難道沒有藉由什麼形成的嗎?飲食進入胃部,無法消化,比如魚果、肉醬、生曲、硬飯等食物,停留在胃中,溼熱釀製,燻蒸粘膠,形成其形態,就像糞場污穢中,自然產生蚯蚓一樣。

我查閱資料得知,蛔蟲是陰性蟲子,它的變化必定伴有胃寒。如果排泄的是死蛔蟲,那麼是腹中陽氣未完全耗盡的跡象。寒陰在腑,所以這是一種危險的病症,然而存活的幾率較大。如果排泄的是活蛔蟲,臟腑全部寒冷,爲純陰無陽,所以這是兇險的逆境,生命可能就在旦夕之間。排泄死蛔蟲的,嘴脣和舌頭呈青紫色淡紅色且有渣滓,排泄活蛔蟲的,嘴脣和舌頭呈淡白色虛冷且滑潤,這是陽氣將要耗盡的跡象。

痘瘡的熱毒,使五臟六腑無不激動,所以蛔蟲被熱所困擾,無處蜷縮,然後形成了這種兇險的狀況。還有一種是常潛伏的蛔蟲,長度在五六寸到一尺左右。還有一種是痘瘡的毒火,在胃中燻蒸,產生蛔蟲幼蟲,它們的形態各異,有的像白繭絲,幾條聚成一團,圍繞着宿便排出。分解開看,蠢蠢欲動的就是蛔蟲幼蟲。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,不可不留意。

一般醫生,遇到這種情況,往往驚慌失措,或者認爲是毒氣內攻,只能束手待斃,真是令人惋惜。痘瘡毒氣內攻,瘡口平坦下陷,根部暈散,煩躁不安,呼吸急促。而蛔蟲衝撞心腹,瘡口停滯不前,煩躁口渴頻繁,寒戰咬牙,兇險症狀交替出現,時有時無,這是它的特徵。還有對薇玉案的記載,單獨提出了肺蟲的說法,沒有根據,不足爲信。

我還研究發現,蛔蟲潛伏在胸肋間,必定從口鼻出來,潛伏在腸胃間,必定從肛門出來。發病初期,活蛔蟲突然從口鼻出來,多數無害。中期以後,活蛔蟲從肛門出來,這是兇險的。這也是必須辨別清楚的。]

以上翻譯僅供參考,具體醫療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