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附火極一治驗

京師。針口屋伊兵衛甥。年十有三。發熱不一日。次早見苗。證甚猛獗。始事者。凡十有二。醫皆為不治而去。時有小林順堂者。與余甚善。致書請余。往觀之。乃放苗四日也。其證身體如爐。耳目且紅。口氣如火。躁渴最甚。且熟察之。靜則昏憒如迷。躁則似魚失水。譫語狂妄。

二便秘結。唇燥裂及舌炕。(炕者謂白胎通明中央焦紫陷黑者)痘隱躍於皮下。紅色且深。毒火燔灼。氣血不相依。而失負載之功。是乃火極之象也。始事者。皆知攻表之理。而不知治痘不可一定。謬投升散之劑。故致此梟。可憐其未得對病之劑。而坐視棄之。今日之策。當先攻其里。

遲及明日。斷不可為。乃以涼血攻毒飲。加石膏大黃。與之且退火回生丹。加牛黃末二分。和冷水進之。徹夜靜恬安眠。次早下利黑便。六朝又下數枚。胸膈略爽。因以前劑。減石膏大黃。及七朝始認知傍人。即進白粥甚喜。且利滑便。如膠者數合。火褐漸退。內外轉松。乃以內托之劑。

微加清涼。已及八朝。漿色半足。九朝寢食俱寧。口渴未止。至十一朝。面部略有收意。手足盤痕焮赤。煩渴頻頻。是余炎未盡。而為膈消也。因以人參白虎湯。加黃連。令一晝夜服七貼。貫至十四朝。口渴自休。痂厚收結。已及十六朝。頭頂項頸。發腫毒數塊。即以大連翹飲

貫至三十五朝。始得全功。千金之珠。必在驪龍頷下。獲之甚艱。醫之得奇續神功。亦在險逆之症。為痘者其可以易而求之哉。

2. 辨清補治例

痘出血熱壅遏。則有用某藥。得內外分消。而無餘證。於是更拘日期。與托裡行漿。則有熱毒反蘊蓄。痘色煩紅。凶症疊出。朱氏曰。治血熱痘證。服藥後熱毒悉退。內外和平。惟不易長大者。加減排膿湯主之。然此雖保和元氣。活血行滯。以助痘成功。而前證未除。還當服十補解毒湯。不可拘以日程。而遽用之。

痘出雖掀發。而有兩顴過赤如餅。昏憒而兼氣虛者。孫朋來痘疹心印曰。四五日痘色不宜紅紫。乃熱毒不化。若血熱仍當涼血解毒。兼氣虛者。保元湯。加紫草木通花生地之類解之。

痘出氣血虛弱。毒氣盛熾。不能發透。兼虛兼實。遲滯不成漿。而難任溫補。難任清涼者。宜以清補之味保全之。聶氏曰。五六日起脹時。又有一種。出痘稠密。毒火既盛。然元氣虛血氣弱。津液枯竭。不能制火。以致虛火炎蒸。或煩。或渴。或咽喉痛。或鼻時出血。難任溫補。

痘必不能成漿結痂。大凡年長之男女。嗜欲久開。血氣既耗者。多有此證。最為難治。今特製參麥清補湯以調之。

發始身熱不一日。而見苗者。謂火里苗。必稠密而無空隙。其症甚重。若唇舌赤色乾燥者。早宜用清毒行血之劑。若唇舌淡白者忌之。醫宗金鑑曰。痘不當收斂之時。忽一時收斂者。更現痘周身窠粒。乾燥口渴。發熱煩急不寧。此毒火壅盛之故也。宜用清毒散主之。

凡四五日候。頂陷焦紫者。毒盛熱實之象也。如窠囊大。而色淡白。以手擬之。皮薄而起皺紋軟寬者。表虛也。氣虛也。形大而掀發。根暈赤紅。枯澀皮薄者。氣虛毒盛也。滿頂紅如海棠紅者。氣虛血乘氣位而滯也。謂之嬌紅。屬氣血兩虛。痘瘡平陷。肉色與痘色。俱赤紫者。

血熱毒未解也。痘色淡白。頂陷根暈散蔓者。陽虛也。氣虛也。痘色淡白。與隙地無異。遍身見青筋者。血虛也。如毒盛熱實者。宜清涼解毒。如皮薄表虛者。宜參耆補托。如頂平陷嬌豔者。宜補益氣血。如血熱未解者。宜涼血活血。安表和中。如血滯不運者。於活血行血中。

兼補氣。如毒盛氣虛者。於補托中。微兼解毒。如熱毒未盡解。氣虛者。於補托中。微兼清涼。如偏氣虛頂陷者。重以補益溫補之力。如偏血虛瘡白陷者。重於滋補中。以參耆大補之功。然惟面上一二悅目可愛者。有鼎峻之勢。則驗唇舌潤燥紅白。以為用藥之准。用藥不失其期。

則陷者突。枯者松。軟者實。薄者厚。而生生之道。存於此矣。是治痘之圓活也。

五六日候。痘頂白者。氣之充也。根紅者血之榮也。氣血兩分。而後明潤紅活者。始終無慮矣。凡痘出以七日。為界限之日。乃氣血毒之三者。悉發出於外。則內乃空虛也。故六日後。必行溫補。以使內氣實為要。蓋以其常言之。一二日宜升散。四日上才用清法。但辨唇舌紅不。

而虛者遠清求補。又四日上大便秘者。才行下法微利之。行下雖遲不過六日。若唇舌滋潤者。忌下殺人。如不虛不實者。以平劑治之。然至六日天午。從證之輕重。用補益溫補。宜托裡行漿。雖遲不過八日。若加不順者。雖十日後。亦宜溫補峻補。如膿足之後。補湯太過。恐有癰毒眼疾口疳之患。

是醫之過也。如痘平準者。勿服藥矣。又至十日。不結痂者。於補脾滲濕中。微加解毒治之。治痘之法。大略如斯。但當以唇舌易脈。驗其潤燥紅白。以為用藥之則。古人復起。不易吾言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