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九 附錄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附錄 (2)

1. 記痘聚於咽喉一治驗

鵜殿某二男,年十四,戊午冬,俄遭痘危。發始當沍寒時,醫妄用辛熱之劑,以防寒氣,而熱毒與梟邪相搏,上聚於咽喉,呼吸促迫,舉家驚惶,請余視之。灌漿中日也,其瘡陸續出,而無起勢,窠頂平塌,如紫浮萍,咽喉腫塞,飲食藥汁,絕不入口,將飲而嗆,其聲如破。

壯熱躁渴,雙唇腫裂,舌瘡似蜂窠,其症扁倉將望而走矣。蓋初發誤失清解之所致也。但觀口角兩腮之間,猶有一二窠鮮明紅活,可以冀生者。凡火毒蘊畜,蝕乎咽喉者,宜投清涼利咽之劑,誤用參耆丁桂之類,如塗塗附,因急制玉瑣匙以吹之。又意此症投托里清補之味,而痘膿提起,

則得轉危機矣。即甘桔湯,加黃芩大力子山豆根以投之。又以內托散,去參耆桂,加黃芩牛黃末二分,相間服之。至九朝凶逆略寬,尚用前方,及十一朝,漿濃半足,次早始吃粥汁一二口,薄晚下大便乾黑者數塊。此夜大雪,寒威凜凜刺膚,忽然戰慄咬牙,其候甚危。余來視曰:

此痘素逆,今復加逆,其如之何?請辭,不可。因急制聶氏建中湯二貼投之,而後諸症稍平穩。唯舌喉唇內,痛楚如劈,煩渴引飲,無暫安放,急與補中益氣湯,加五味子麥門冬玄參。至十二朝,寢食頗安,面瘡稍有收意,仍以前方,貫及十四朝,遍體漸次收結,但餘毒聚於左膝三里穴處,

臭氣衝鼻,頗類疳蝕瘡,乃製藥汁洗之,去其惡臭,而後更以白龍膏傅之,日兩三次,竟以忍冬解毒湯收焉。其成功實出於天幸,人力安能及於此乎哉。

白話文:

鵜殿的某人的二兒子,十四歲,在戊午年的冬天突然遭遇了嚴重的痘疾。剛開始是在極冷的天氣中爆發,醫生錯誤地使用了辛辣和熱性的藥物,試圖防止寒冷侵襲,反而使熱毒與邪氣相互鬥爭,導致所有的痘疹都集中在咽喉部位。他的呼吸變得困難,全家人非常驚慌,於是請我去診斷。這時候已經是痘疹的灌漿中期,痘疹陸續長出,但是並沒有出現正常的凸起,痘頂平塌,顏色像是紫色的浮萍。咽喉部位腫脹阻塞,無法進食或服用藥物,嘗試飲水會引起嗆咳,聲音嘶啞。

他體溫高、焦躁且口渴,雙脣腫脹龜裂,舌頭上布滿了像蜂巢一樣的潰瘍。這種情況,即便是扁鵲和倉公再世,恐怕也會望之卻步。這是因為初期治療時,誤用了清熱解毒的方法所導致的。然而,還好在口角和兩腮之間,仍有一兩個痘疹鮮明紅潤,還有生存的希望。對於火毒積聚,侵蝕咽喉的情況,應該使用清涼利咽的藥物。如果誤用了人參、黃耆、丁香、肉桂等藥物,就會像塗塗附一般,於是緊急製作玉瑣匙來吹入藥物。我認為這個病症應該使用托里清補的藥物,讓痘膿得以提升,這樣才能轉危為安。

我開了甘桔湯,加入黃芩、大力子、山豆根,然後又用內託散,去掉人參、黃耆、肉桂,加入黃芩和牛黃末二分,交替服用。到了第九天,病情略有緩解,仍然使用同樣的藥物。到了第十一天,痘疹的漿液已經很濃稠,次日早晨開始能吃下一兩口粥。傍晚時,排出了幾塊乾硬的黑色大便。那天晚上,下起了大雪,天氣寒冷刺骨,他忽然開始戰慄咬牙,病情似乎更加危急。我去看他,說:「這個痘疹本來就反常,現在更是反常,該怎麼辦呢?」想要告辭,但他們不允許。於是緊急製作聶氏建中湯兩帖,服用後,各種症狀才稍微穩定。但是舌頭、咽喉和嘴脣內部仍然疼痛難忍,口渴難耐,無法得到片刻的安寧。我立即給予補中益氣湯,加上五味子、麥門冬和玄參。到了第十二天,睡眠和飲食都比較安定,臉上的痘疹開始有收斂的跡象。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直到第十四天,全身的痘疹逐漸結痂。但是,餘毒聚集在左膝三里穴的位置,發出惡臭,類似於疳蝕瘡。於是製作了藥汁清洗,去除惡臭,然後使用白龍膏敷抹,每天兩到三次,最後用忍冬解毒湯來收尾。這個病例的成功,實在是天賜的幸運,人的力量如何能達到這樣的療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