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辨要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辨灌漿清補治例
至漿期。氣血虛耗夾熱。而不能使毒化漿者。此毒氣肆奔潰。根血猶附。窠囊平塌不突也。若與托裡解毒。反取過深之失。況乃其元氣。素虛弱者乎。難之又難。宜三思焉。所謂難任溫補。又難任清涼。要以清涼之味為良。翁氏曰。七八日之間。毒未盡解。於溫補中。加解毒。
熱毒未盡解。於補益中。兼清涼。若偏於燥劑。毒盛不能化漿也。參麥清補湯主之。或八珍湯。加黃耆麥門冬。
痘瘡素血熱太甚。至五六日。其熱全退。窠囊豐突者吉。如熱毒未解。根血焮赤。或水泡清淡空殼者。必有發癢之患。與以十神解毒一二劑。先解其熱。而後宜排膿補托。孟氏曰。八九日漿雖灌。而色大紅。根腳散漫。無一線之紅圍繞者。此血熱甚而未解。當有九朝十朝。發癢之患。
白話文:
到了出漿期,氣血虛耗夾雜著熱毒,無法將毒素轉化成漿液,毒氣就會四處蔓延,根部的血液仍然附著,瘡疤平坦不突出。如果用溫補和解毒藥物,反而會過於深入,更何況患者本身元氣虛弱,治療就更加困難,需要三思而後行。所謂難以溫補,也難以清涼,最好以清涼的藥物為佳。翁氏說,七八天之內,毒素尚未完全解除,可以在溫補藥物中添加解毒藥物。熱毒尚未完全解除,在補益藥物中加入清涼藥物。如果偏用燥性藥物,毒氣盛行,無法轉化為漿液。參麥清補湯可以主治,或者八珍湯加入黃耆、麥門冬。
痘瘡本來就血熱過盛,到了五六天,熱毒全部退散,瘡疤豐滿突出是吉兆。如果熱毒尚未消退,根部血液紅腫,或者水泡清淡空殼,就會有發癢的毛病。可以用十神解毒湯一兩劑,先解除熱毒,之後再排膿補托。孟氏說,八九天漿液雖然灌滿,但顏色鮮紅,根部散漫,沒有紅色線條圍繞,這是血熱嚴重尚未解除,就會出現九天、十天發癢的毛病。
急宜參耆內托散。加蟬蛻木通荊芥白芷火煅穿山甲等藥治之。更須令人看守。勿令抓破也。
痘出皮薄清淡。至七八日。瘡頭一二連串。漿水漏出者。是謂癍爛。又出瘡稠密。為片為塌。膿水淋漓不幹。是謂潰爛。一是過表發之失也。一是可發表。而不善發表之過也。萬氏曰。瘡頭膿熟潰爛者常候也。若未成膿先即潰者。此名斑爛。斑爛之由。病當發散。而誤不發散。
白話文:
遇到這種情況,應立即服用參耆內托散,並加入蟬蛻、木通、荊芥、白芷,以及火煅穿山甲等藥物治療。還要派人看守,避免病人抓破患處。
如果痘疹出現時皮膚薄且清淡,到了七八天,瘡頭一兩個連成串,漿水漏出,這就是癍爛。又如果瘡疹密集,一片一片地塌陷,膿水不斷流出,這就是潰爛。這兩種情況,一是因為過度發散導致的失誤,一是可發散卻沒有發散好而造成的。萬氏說,瘡頭膿熟潰爛是正常的現象,如果還沒化膿就潰爛了,這就是斑爛。斑爛的原因是,病情需要發散,卻誤而不發散造成的。
則毒氣閉塞。喘促悶亂。(此可發不發之過也屬表實)不當發散。而誤發散。則毒隨陽氣暴出。遍身皮肉潰爛。(此不可發而誤發散之過也屬表虛)此當發而不發。與不當發而發之過也。治之宜調脾進食。令大便順快。以養榮衛。生肌解毒。解發不至冷。調養不至熱。乃方良法也。
宜十全大補湯。多服之佳。(訣曰去桂加防風連翹治之)如大便秘者。以膽導法潤之。
白話文:
毒氣阻塞,呼吸急促、胸悶煩躁,這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的表實證。不應該發散卻誤發散,則毒氣隨著陽氣暴發而出,導致全身皮膚潰爛,這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而誤發散的表虛證。這種情況,要麼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要麼是應該發汗卻誤發散。治療應當調理脾胃,促進飲食消化,使大便通暢,以滋養營衛,生肌解毒。既要避免發汗過度導致寒涼,也要避免調養過度導致溫熱。這才是良方。
建議服用十全大補湯,多服為佳。若大便秘結,可用膽導法潤腸。如需藥方,可去除桂枝,加入防風和連翹。
2. 灌漿三日用方
加減托裡湯,治實熱之證。過服寒涼。而變冰硬。或嘔瀉。或皮薄漿清。或塌陷無神。血色不活。瘙癢煩渴者。凡有此等症。則唇舌必淡白潔淨。大便不牢固。延綿不治。腹脹悶亂。寒戰鬥牙。死不旋踵。
黃耆,人參,肉桂,當歸,白芍,白芷,木香,陳皮,山藥,甘草
白話文:
加減托里湯用於治療實熱證。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可能會導致身體變得冰冷僵硬,甚至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血色暗淡、皮膚瘙癢、口渴等症狀。凡出現這些症狀的人,通常嘴唇和舌頭會呈現淡白色,大便稀軟,病情持續惡化,腹部脹滿悶痛,四肢冰冷,牙齿打颤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上十味。水一鍾半。糯米一撮。煎熟臨服時。加人乳半盞。酒釀數匙同服。如痘色灰白平塌者。加肉桂附子。
參耆內托散,治氣血虛損。或風邪穢毒沖觸。使瘡毒陷伏不出。或出而不勻快。用此活血勻氣。調胃補虛。內托瘡毒。使之盡易收易靨。
人參,黃耆,當歸,川芎,厚朴,防風,桔梗,白芍,白芷,官桂,木香,甘草
白話文:
將十味藥材用水煎煮,加入糯米一撮,煮熟後臨服用時再加入人乳半盞和酒釀數匙一同服用。如果痘疹顏色灰白平塌,則可加入肉桂和附子。
參耆內托散用於治療氣血虛損,或因風邪穢毒侵襲導致瘡毒陷伏不出,或出而不均勻。此方具有活血、勻氣、調胃、補虛功效,能內托瘡毒,使瘡毒盡快收斂,留下平坦的痘痕。
此方藥材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厚朴、防風、桔梗、白芍、白芷、官桂、木香、甘草。
上十二味。水一鍾。糯米一錢溫服。(參耆內托散者。龔氏所論即治痘瘡之平症。而不治險逆之症乎。余按此方托裡發解之劑也。故二三歲小兒表肌大虛者。忌過服愈表虛皮薄。變為水泡清淡漏痘。而及危篤者多矣。)
千金內托散,此方治前證。乃於參耆內托散中。去桔梗加山楂子。生薑一片。龍眼肉三個。同煎入好酒和服。(聶氏活幼曰。痘色淡白。疱不尖圓。根無血暈者。氣虛而血縮者也。必不成膿。急用參歸鹿茸湯。或千金內托散。按此二方。其功用不等。參歸鹿茸湯。托裡滋補之劑也。
白話文:
上十二種草藥,加水煮沸後,再加入一錢糯米,熱服。這就是「參耆內託散」,這是龔氏所討論的,用來治療痘疹的普通病症,但並不能治療危險的逆轉病症。根據我的研究,這是一種發散解毒的藥方,所以對於兩到三歲的小孩,如果表皮肌肉非常虛弱的,不宜過量服用,否則會使表皮虛弱、皮膚變薄,進而導致水泡、清熱和痘疹滲出,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千金內託散,這方藥適用於前面提到的病症。在「參耆內託散」的基礎上,去除桔梗,加入山楂子、一片生薑和三個龍眼肉,一同煎煮後與好酒混合飲用。《聶氏活幼》指出,如果痘疹顏色淡白,水泡不尖圓,根部沒有血紅圈,那麼這表明是氣虛血縮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會形成膿包,應該急用「參歸鹿茸湯」或者「千金內託散」。這兩個方藥的用途不同。「參歸鹿茸湯」是一種補益身體,發散解毒的藥方。
治氣血虛弱。而痘失峻突之勢。不能化毒成漿者。千金內托散。托裡發解之劑也。治氣血虛損。而毒壅遏肌表。不能起突化漿者。世醫不辨。謾執以蹈其過。而二三歲小兒。有表肌大虛。出痘平塌。皮薄不成漿者。概以托裡發解之藥責之。其痘愈虛。窠頂平塌。致不救者甚多。
治痘者鑑之。記以備參考。)
回陽反本湯,治痘瘡氣血虛劇。皮薄漿清。錫皮灰白。虛惕寒戰者。
人參,黃耆,鹿茸(酒炙銼片用酒煎膏配藥),當歸,川芎,肉桂,甘草,山楂,熟附子
上共九味。外加大棗二枚。共水煎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主要談論了治療痘疹的兩個方劑:千金內托散和回陽反本湯。
千金內托散主要針對氣血虛弱、痘疹發展緩慢、無法化毒成膿的患者。作者提醒醫生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用藥,不要盲目使用托里發解的藥物。
回陽反本湯則用於治療氣血虛弱、皮薄漿清、色澤如錫皮灰白、虛弱不安、寒戰的痘疹患者。方中使用人參、黃耆、鹿茸等補氣血、益陽氣的藥材,並加入肉桂、熟附子等溫陽散寒的藥材,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。
參歸鹿茸湯,專托膿之妙劑也。
鹿茸(酒塗炙去毛勿用酥炙恐其膻也三錢),嫩綿黃耆(蜜炙一錢五分),當歸(酒洗一錢五分),炙甘草(六分),人參(一錢二分)
上五味。加生薑一片。好龍眼肉三個。同煎去滓。入好酒一杯溫服。兒若能飲酒。濃煎藥汁。與酒相半和服。亦好。虛弱未甚者。服此一二劑。其痘即轉紅活而行漿。如困倦手足冷。飲食少者。加木香三分。丁香官桂各五分。寒戰咬牙者。再加官桂三分。製附子八分。泄瀉者去當歸。
加曲炒白朮。酒炒芍藥。白茯苓各八分。木香丁桂各三分。別用參朮散止瀉。(余按夫脾者。惡苦好甘。而參歸鹿茸湯六味悉甘。調補滋潤之品。而腸滑之劑也。故稟賦脾胃脆者。常易泄。若六日後。重與此湯。則必腸滑泄利內氣下脫。窠囊陷塌。失起突之勢。必然不漿。至期隨症。
白話文:
參歸鹿茸湯,專托膿之妙劑也。
這參歸鹿茸湯,是專門用來托出痘疹膿液的良方。
方藥組成:
- 鹿茸(用酒塗抹後炙烤去毛,切勿用油酥炙烤,以免有羶味,三錢),
- 嫩綿黃耆(蜜炙一錢五分),
- 當歸(酒洗一錢五分),
- 炙甘草(六分),
- 人參(一錢二分)。
製法: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一片生薑,三個好龍眼肉,一同煎煮去渣,加入一杯好酒溫服。如果孩子能飲酒,則可以將藥汁濃煎,與酒混合半半服下,效果也很好。
用法:
體虛未甚者,服用一兩劑,痘疹就會轉紅活絡,並開始出漿。
如果孩子出現困倦、手足冰冷、食慾不振的情況,可以加木香三分,丁香、官桂各五分。
如果孩子出現寒戰、咬牙的情況,可以再加官桂三分,製附子八分。
如果孩子出現腹瀉,則需去掉當歸,並加入曲炒白朮、酒炒芍藥、白茯苓各八分,木香、丁香各三分,另用參朮散止瀉。
方義:
(我個人認為,脾臟喜甘惡苦。參歸鹿茸湯中的六味藥都屬於甘味,具有調補滋潤的作用,同時也是利腸通便的藥物。因此,先天脾胃虛弱的人,容易出現腹瀉。如果在六天后再次服用此湯,就會加重腸滑泄利,導致內氣下陷,窠囊塌陷,失去發痘的勢頭,必然不會出漿。因此,要根據實際情況,隨症加减。)
欲投此湯者。必於本方中。加漢術桂丁子熟附與之。該宜防腸滑之疴。否則溏泄頻。以致不漿。終難救乎。聶氏每用此湯。必兼與參朮散。以防溏泄是也。)
回陽酒之方,治虛寒八九日。色㿠白如水泡。頂陷根白。癢塌。咬牙寒戰者。
鹿茸(酥炙),大附子(曲裹煨去臍),嫩黃耆(炒),當歸(酒洗各六分)
上四味。銼好酒煎服。(訣曰。以好酒一合半。清水一合半。文火煎熬。待煎減及一合半。頻頻溫服。以醉為度。)
建中湯,凡至八九日。寒戰咬牙甚者。此真氣外發。而內虛寒故也。先用木香異攻之類。而無其功者。以此湯大峻補之。
白話文:
第一段
想要服用這個湯藥的人,一定要在原方中加入桂丁子、熟附子。這兩味藥可以預防腸滑的病症,否則容易導致腹瀉不止,甚至無法吸收營養,最終難以治愈。聶氏醫生每次使用這個湯藥,都會搭配參朮散服用,也是為了預防腹瀉。
第二段
回陽酒方,用於治療虛寒病症八九日,患者面色蒼白如水泡,頭頂凹陷,頭髮根部發白,皮膚發癢、塌陷,並且牙齒打顫、畏寒。
第三段
藥方:鹿茸(酥炙),大附子(曲裹煨去臍),嫩黃耆(炒),當歸(酒洗各六分)
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,用好酒煎服。
第四段
建中湯,凡是服用八九日,仍然寒戰、牙齒打顫嚴重者,說明患者的真氣外泄,內部虛寒。之前用木香等溫和藥物治療,卻沒有效果,可以用這個湯藥大力補益。
第一段
這個湯藥需要加入桂丁子、熟附子,以防腹瀉。聶氏醫生在使用這個湯藥時,會搭配參朮散,也是為了避免腹瀉。
第二段
回陽酒是治療虛寒病症的藥方,適用於患者面色蒼白、頭頂凹陷、皮膚發癢、畏寒等症狀。
第三段
回陽酒的藥方包括鹿茸、大附子、嫩黃耆、當歸,需要將藥材切碎後用好酒煎服。
第四段
建中湯用於治療寒戰、牙齒打顫的虛寒症狀。如果患者服用八九日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,說明患者的真氣外泄,內部虛寒。此時可以用建中湯大力補益。
人參(二錢),蜜炒黃耆(三錢),白朮,當歸(各一錢五分),川芎(八分),大附子,乾薑(炒帶黑色),肉桂,炙甘草(各一錢),丁子(五分)
上十味。生薑一片。同煎溫服。一服立止。甚者不過二服。如收靨後。寒戰咬牙者。用此方調治。如虛寒甚者。以參附大劑兼與。
十全大補湯(見起脹),木香散異攻散(二方共同上),參苓白朮散(見放苗)
白話文:
人參(6克),蜜炒黃耆(9克),白朮(3克),當歸(4.5克),川芎(0.8克),大附子(1克),乾薑(炒至黑褐色,3克),肉桂(1克),炙甘草(1克),丁子(0.5克)。
以上十味藥物,加上一片生薑,一同煎煮,溫熱服用。一服即能止病。病情嚴重者,最多兩服。若在收靨(產後)期間出現寒戰、咬牙等症狀,可用此方進行調理。若虛寒症狀嚴重,則可加大人參和附子的劑量一起服用。
十全大補湯(詳細做法見「起脹」一書),木香散和異攻散(這兩個方子的用法和材料詳見「起脹」一書),參苓白朮散(詳細做法詳見「放苗」一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