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附痘內夾痧一逆證

東府一侯家公子。年才三歲。染痘於戊午二月上旬。一夜發熱。次早忽然。左手腫如瓜。已過曲池。眾醫不韻其事。而妄療之。驟然驚搐無度。煩悶非常。三日使人延余。往診之。身不甚熱。而時搐時白吊。吐利一兩行。面色㿠白。頭汗如濡。唇舌淡紫。神情恍惚。眉宇不宣。

照燭觀之。左手掀腫如白疹者。如有如無。隱隱似迷。頭額兩頤。赤點如蚊咬蚤斑者。隱躍於皮下矣。是非難認。眾皆疑之。余曰。是即痘也。是甚為逆。無策可施。唯待屬纊。凡左手先掀腫者痧證也。痘夾痧出。而速退者。梟邪自解。否則痘毒郁遏不宣。不能發越於肌標。

是謂鬱伏。古來絕無治法。明四日應告變。侯殷勤請治。余峻辭之。乃進敗毒和中散二貼。侯問曰。今夜何如。曰。無慮矣。

凡痘鬱而不出者。三日斃。其期在明日。翌日果然。發始可下。而不下必死矣。痘出二三日。大熱大便秘者。若下之少遲。則煩躁不定。胃爛口臭。口角流血。白睛紅赤。腹脹喘滿。身發紫皰而死矣。所謂痘瘡。首尾不可下之說。又一偏之見也。若唇舌滋潤者。雖見危證。忌妄下。

必殺人。費氏曰。發始已放點。有唇裂掀腫。甚有焦黑如煤。或口中穢氣不堪。或舌起芒刺。此毒火犯胃。急宜重以清火涼血解毒。必攻之。瀉黃納穀散加大黃主之。或清涼攻毒飲可參考。

如伏火伏毒。燥炙於內。煩躁悶亂。身無暫安放。而痘苗反如水珠。所謂揚湯止沸。不如灶底抽薪。凡痘內火燔灼。則須急投清火。以撲滅火褐焉。其痘自松突焉。朱氏曰。痘出若瘡白起㿠色。唇舌赤紅非虛。三日後漸變紅紫。尚作虛治。誤人不淺。急宜清涼解毒。清熱解毒湯。甚者清涼攻毒飲可參考。

凡痘瘡初出。當視其相去遠近多少何如。相去三五寸一粒者。必輕而稀。勿服藥。如相去一二寸者。頗密。隨痘治之。如三兩成叢而出者。必密而重。其後多變癢塌。費氏曰。若皮中窠粒。雖不甚多。色紅不至於紫。而地界不分。身熱未退者。宜托裡清涼。或神功散。加蟬蛻地丁。如唇舌赤色白胎者。加酒炒黃芩黃連

凡小兒發頭瘡。或原有遺毒。日久不愈。而因近鄰痘瘡傳染。既觸痘氣。忽然發熱。患痘者為甚重。若痘輕稀。則十中可救一二。重則必死。朱氏曰。凡患頑瘡未愈。或新愈而見點者。此陽毒也。(有頑瘡已愈後。其嫩皮出瘡攢。聚如堆粟者。是肌表毒延漫出。非內毒之所為也。

故謂之陽毒。)但瘡不幹收。不枯燥。雖重不死。初發時。勿攻發。只宜費氏清熱解毒湯。如痘得潤松。必易起發。如諸證平準者。用法如常。

2. 見苗三日虛證用方

參耆飲(乃保元湯),專治元氣虛弱。精神倦怠。肌肉柔嫩。面青㿠白。飲食少進。睡臥寧靜。而不振者。不分已出未出者皆服。

人參(一錢),黃耆(二錢),甘草(五分初熱生用出定炙用)

上三味。用水一鍾。姜一片。煎四分。不拘時服。未見點前。加紫蘇防風白芷。見點之後。加川芎桔梗。見點四日之後。重用此湯。隨病加減處治。若四五日間。手足厥冷。冰硬不起。加丁子肉桂黃耆川芎。

固陽散火湯,痘瘡出形。如平日。皮膚正色者吉。若瘡色常帶豔。而面色赤。其後多癢塌。而不可救也。但見帶豔者。即防後日癢塌之變。用此湯治之。

人參,黃耆,甘草,歸尾,升麻葛根連翹,防風,生地,木通荊芥

上十一味。水煎服。一方色白皮薄者。去荊芥生地。加茯苓白朮各五分。如與此湯。豔色已退者。唯補益氣血為要。

人參歸耆湯,治痘頂不起。血不紅活。雖為漿。而皮薄色白。氣血不足證。

黃耆(一錢五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八分),當歸(一錢),川芎(一錢),官桂(三分),山楂(八分),紅花(酒洗),白朮(糯米水洗八分)

上九味。姜一片。水煎溫服。如氣滯者。少加木香

人參調中湯,若痘見苗已定。而吐瀉猶不止。恐損脾胃。兼與七味豆蔻丸。或參苓白朮散類。

人參,黃耆(炙),白朮,甘草,木香,白芍(酒洗),陳皮

上七味。水一鍾。棗一枚煎服。

錢氏白朮散,治因吐瀉脾胃虛。而出不快者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木香,藿香,乾葛,甘草

上七味。水煎服。

補中益氣湯,治氣虛出不快者。

黃耆(二錢),人參,白朮,當歸,柴胡,升麻,陳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共八味。生薑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