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池田瑞仙

《痘科辨要》~ 卷十 方選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方選 (4)

1. 雜方

牛黃(二分半),辰砂(一錢半),黃連(五錢半),黃芩,山梔仁(各三錢),鬱金(二錢)

共研細末。臘雪調麵糊為丸。如黍米大。每服七八丸。燈心湯送下。

四聖膏,七日內外有疔者點之。

珍珠(五分),豌豆(燒灰),發(灰各一錢),雄黃(八分),紫草根(一錢半),冰片(三分)

上六味。共為細末。油胭脂調。剔破疔頭點之。(查本有吮去惡血之四字)

玉鎖匙,治咽喉腫痛。飲食不入者。

硼砂(一錢),朴硝(五分),殭蠶(一條),片腦(五釐)

上四味。為細末。以竹管吹之。

滅瘢救苦散,爛痘如誤抓破者。用之傅貼最良。

密陀僧,滑石(各二分),白芷(半兩)

上三味。細末。濕則乾摻之。干則好白蜜調傅。

白龍膏,治爛痘及抓破者。

用干牛糞久在風露中者。火煅成灰。取中心白者為末。薄絹囊裹於瘡上撲之。

綿蠒散,治爛瘡。又身及肢節疳蝕瘡膿水不幹者。蠒子不拘多少。將明礬末裝入滿火上燒。令汁乾枯。為末摻之。

天水散,治痘乾燥而痛者。

白滑石(四兩),甘草(一兩)

共為細末。白湯調服。或用塗痘子甚佳。以蜜水調刷之。

敗草散,治爛痘及抓跛不成痂者。用此鋪攤佳。以多受風露之氣。故能解痘瘡毒。如急則蕎麥粉亦可。

一方,象牙屑為細末摻之。

又方,生赤豆為細末。加辰砂少許。如桃花色而摻最妙。

消蛔丸,治首尾蛔蟲之要方。

白朮(黃炒),乾薑(黑炒),甘草(生),茯苓,烏梅(各一錢),黃連(姜炒),胡黃連,雷丸(各五分),雄黃(少許)

上細末糊丸。如麻子大。計兒之大小與之。自五粒至十粒二十粒。一日兩三度。白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雜方

將牛黃(少許)、辰砂(少量)、黃連(較多)、黃芩、山梔仁(皆適量)、鬱金(少量)一起研磨成細粉。用融化的臘雪調和麵粉做成藥丸,像小米粒一樣大。每次服用七八丸,用燈心草煮的水送服。

四聖膏

如果七日內外出現疔瘡,可以用這個藥膏塗抹。

將珍珠(少量)、豌豆(燒成灰)、頭髮(燒成灰,皆適量)、雄黃(少量)、紫草根(較多)、冰片(少量)這六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油和胭脂調和。用尖銳物挑破疔瘡頭部,然後塗抹藥膏。(原本的記錄中有「吸吮出惡血」這四個字)

玉鎖匙

治療咽喉腫痛,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。

將硼砂(少量)、朴硝(少許)、殭蠶(一條)、冰片(極少量)這四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竹管吹入患處。

滅瘢救苦散

如果水痘不小心抓破,用這個藥散敷貼,效果最好。

將密陀僧、滑石(皆少量)、白芷(較多)這三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。如果傷口濕潤,就直接撒上藥粉;如果傷口乾燥,就用好的蜂蜜調和後塗抹。

白龍膏

治療水痘潰爛或抓破的情況。

取用在風露中放置很久的乾牛糞,燒成灰,取用中心白色部分的灰研磨成粉。用薄絹布包住,撲在瘡上。

綿蠒散

治療潰爛的瘡,以及身體或肢體關節處的瘡,這些瘡會流膿水而且不易乾燥。用蠶繭,不論多少,將明礬粉裝入其中,放在火上燒,使汁液乾枯,然後研磨成粉撒在患處。

天水散

治療水痘乾燥而疼痛的情況。

將白滑石(大量)和甘草(少量)一起研磨成細粉。用白開水調和服用,也可以塗抹在水痘上,效果很好。或者用蜂蜜水調和後塗抹。

敗草散

治療潰爛的水痘以及抓破而無法結痂的情況,用這個藥散敷在患處效果好。這個藥散因為吸收了許多風露的氣息,所以能夠解除水痘的毒性。如果情況緊急,也可以用蕎麥粉代替。

另一種方法

用象牙屑研磨成細粉,直接撒在患處。

又一種方法

用生的紅豆研磨成細粉,加入少量辰砂,顏色像桃花一樣時撒在患處,效果最好。

消蛔丸

治療頭尾都有蛔蟲的重要藥方。

將白朮(炒黃)、乾薑(炒黑)、甘草(生用)、茯苓、烏梅(皆少量)、黃連(薑汁炒)、胡黃連、雷丸(皆少量)、雄黃(極少量)研磨成細粉,用麵糊做成藥丸,像麻子一樣大。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來決定用量,從五粒到十粒或二十粒不等,每天服用兩三次,用白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