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黃散

白黃散

BAI HUANG SAN | 更多圖表

熱性指數

11

寒性指數

25

熱/寒比例

(0.44)

複方歸經比例

脾經 18%
肝經 18%
肺經 12%
心經 12%
胃經 12%
膀胱經 6%
大腸經 6%
腎經 6%
膽經 6%
脾經
肝經
肺經
心經
胃經
膀胱經
大腸經
腎經
膽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白黃散中加入白礬,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:

  1. 收斂止瀉:白礬性寒,味酸澀,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。對於脾胃虛寒、寒濕泄瀉、久瀉不止等症狀,白礬可以起到收斂固澀、止瀉止痢的作用。
  2. 清熱解毒:白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,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,治療濕熱、熱毒等導致的皮膚病症。

白礬在白黃散中與其他藥物配伍,相輔相成,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
中藥方劑[白黃散]的組成中包含[雄黃],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和燥濕作用。在中醫理論中,雄黃能夠清熱解毒,排除體內濕氣和毒素。其燥濕和解毒的特性對於治療由濕熱或毒邪引起的病症特別有效。尤其在皮膚病、瘡疥等由濕毒引起的疾病中,雄黃能夠快速去除體內的病邪,促進傷口癒合。然而,雄黃含有毒性,使用時需注意劑量,避免過量引發中毒。

白黃散中添加細辛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
  1. 辛溫解表,通竅止痛:細辛性辛溫,入肺經,具有散寒解表、通竅止痛之效。白黃散主治鼻淵、鼻塞、頭痛,細辛可辛散寒邪,通利鼻竅,緩解鼻塞、頭痛等症狀。
  2. 配合其他藥物,增強療效:白黃散中其他藥物如白芷、蒼耳子等,也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,細辛與之配合,可增強通竅止痛之效,使藥效更加顯著。

總而言之,細辛在白黃散中起到解表通竅、增強療效的作用,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,達到治療鼻淵、鼻塞、頭痛的效果。

白黃散中包含瓜蒂,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之效。

瓜蒂性寒,味苦,入肝、胃經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的功效。其清熱解毒之力,可針對白黃散所治之熱毒壅盛、咽喉腫痛等症,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。

此外,瓜蒂還具有利濕止瀉的功效,對於白黃散所治之濕熱內蘊、小便不利等症,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。

綜上,瓜蒂的加入,可增強白黃散的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之效,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效果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白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
此方主治「鼻齇(鼻塞不通)、瘜肉、鼻痔」,屬鼻腔阻塞或贅生腫瘤類病症。古代醫家認為,此類病證多因風熱痰濕壅滯鼻竅,或氣血瘀結所致。方中以局部外用塞鼻法,直接作用於患處,具有「腐蝕消翳、祛痰通竅」之效,適用於鼻內瘜肉或增生組織(如鼻痔)導致呼吸不暢者。

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
  1. 白礬:性酸澀寒,功能燥濕化痰、殺蟲止癢,外用可腐蝕惡肉。在此方中用以消蝕鼻中瘜肉,並收斂濕濁。
  2. 雄黃:辛溫有毒,具殺蟲解毒、燥濕祛痰之功。與白礬相配,增強腐蝕力,針對鼻痔、瘜肉之痰瘀結聚。
  3. 細辛:辛溫走竄,善通鼻竅、散風寒。其芳香開閉作用可緩解鼻塞,助藥力透達病所。
  4. 瓜蒂:苦寒有毒,傳統用於催吐,外用則能引濕熱痰涎外出。此處取其「吐濁」之理,促使鼻竅痰濕排出。

配伍特點與機理

  • 腐蝕與通竅並行:白礬、雄黃為主力,針對贅生物直接消蝕;細辛、瓜蒂輔助開竅,改善氣血壅滯。
  • 膽汁為引:以「雄大膽汁」(膽汁苦寒)調和藥末,取其清熱解毒之性,並作為賦形劑黏附藥性,緩釋於鼻黏膜。
  • 局部外用直達病所:塞鼻法使藥物集中作用於鼻腔,避免內服毒性風險,符合「峻藥緩攻」原則。

總結
白黃散以「攻削痰瘀」為核心,結合通竅之品,體現古代外治法的「以毒攻毒」思維。其設計邏輯在於:先以蝕瘡藥縮小或去除增生組織(瘜肉、鼻痔),再藉辛散藥物恢復鼻竅通暢,適合實證為主的鼻腔阻塞病症。

傳統服藥法


白礬1錢, 雄黃1錢, 細辛1錢, 瓜蒂1錢。
上為細末。
以雄大膽汁為劑,如棗核。塞鼻中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,不宜長期服用。

相關疾病


鼻息肉

相同名稱方劑


白黃散, 出處:《醫統》卷六十二引《易簡》。 組成:白礬1錢,雄黃1錢,細辛1錢,瓜蒂1錢。 主治:鼻齆,瘜肉,鼻痔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