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組成解釋
止冷淚散方劑中包含雄黃,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:
- 解毒燥濕: 雄黃性溫,味辛,入心、肝經,能解毒殺蟲,燥濕止癢。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、肺氣鬱閉所致的冷淚症,雄黃可解毒驅邪,燥濕化痰,使肺氣通暢,冷淚止住。
- 清熱明目: 雄黃亦具清熱明目的功效,可治療因肝火上炎、目赤腫痛等症狀引起的冷淚。其能清肝火,降肝氣,使目赤腫痛消退,視力恢復正常,冷淚自然停止。
止冷淚散方中包含白礬,主要原因有二:
- 收斂止淚: 白礬性寒,味酸澀,具有收斂止瀉、止血、止淚之效。其收斂作用能有效收縮眼部血管,減少淚液分泌,達到止淚目的。
- 清熱解毒: 白礬亦能清熱解毒,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眼部疾患,如眼紅腫痛、分泌物增多等,白礬能起到清熱解毒、消炎止痛之效,緩解症狀。
因此,止冷淚散中加入白礬,不僅能收斂止淚,更能清熱解毒,達到綜合治療眼部病症的效果。
止冷淚散方中加入細辛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- 散寒止痛: 細辛性溫,味辛,具有散寒止痛、通竅止淚的功效。對於因寒邪侵襲鼻竅,導致鼻塞流涕、冷淚不止的症狀,細辛能溫散寒邪,恢復鼻竅通暢,從而止住冷淚。
- 助藥力: 細辛能引藥上行,有助於其他藥材發揮止淚功效。例如,方中常用的黃芩、葛根等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止痛的功效,細辛的加入能促進這些藥材直達鼻竅,發揮更佳療效。
綜上所述,細辛在止冷淚散方中起到散寒止痛、助藥力作用,是治療寒邪侵襲鼻竅、冷淚不止的關鍵藥材。
止冷淚散方中加入乾薑,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:
- 溫中散寒,止淚止涕:乾薑性溫,具有溫中散寒、止痛止咳的功效。冷淚症多因感受風寒,導致肺氣不宣、脾胃虛寒,出現流鼻涕、流眼淚等症狀。乾薑溫中散寒,可驅散風寒之邪,使肺氣宣通,脾胃溫暖,從而達到止淚止涕的效果。
- 助陽氣,固腎氣:乾薑具有回陽救逆、溫腎助陽的功效。冷淚症也可能與腎氣虛弱,陽氣不足有關。乾薑溫補陽氣,可固腎氣,使腎氣充盈,陽氣充足,從而減少流淚的現象。
止冷淚散方中加入冰片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- 清熱解毒,涼血止痛: 冰片性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的功效,可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攻、肝火上炎所引起的目赤腫痛、眼淚不止、視物模糊等症狀。
- 透皮消腫,快速止痛: 冰片易於揮發,具有良好的透皮性,能迅速穿透角膜,直達病竈部位,快速消腫止痛,緩解眼部不適。
因此,冰片在止冷淚散方中起到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、透皮消腫的功效,是治療目赤腫痛、眼淚不止的有效藥物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傳統古代功效主治:
此方劑主治「風淚」,即因風邪侵襲或肝腎不足所致的無故流淚、迎風淚出等症狀。古人認為風邪上擾目竅,或肝血虛弱、收攝無力,導致淚液外溢。方名「止冷淚」亦暗示其針對淚液清稀、無熱象的特徵。
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:
- 雄黃:辛溫有毒,傳統用以祛風解毒、燥濕殺蟲。其性燥烈,可能透過驅散風邪、收斂目竅濕氣而減少淚溢。
- 曾青(藍銅礦):微寒,古典文獻載其能「治目痛、止淚出」,可能藉清肝明目之功,調和局部氣血。
- 白礬(燒灰):燒製後更具收澀之性,直接斂濕止淚,固定目竅水液。
- 細辛:辛溫走竄,善祛風散寒、通竅止痛。其芳香之性可宣通目絡,改善風邪滯留導致的氣機不暢。
- 乾薑(燒灰):燒灰後溫澀并存,既可溫化寒濕,又能協助白礬增強收澀止淚之效。
- 龍腦(冰片):辛涼開竅,引藥上行至目,同時清輕透散,緩解風邪鬱熱所致的眼目不適。
配伍特點:
- 溫散與收澀並用:細辛、乾薑溫散風寒,白礬、乾薑灰收澀淚液,標本兼顧。
- 外用局部取效:全方研末點眼,直接作用於目眥(淚竅開口處),藥力集中,收斂風邪。
- 寒熱調和:曾青微寒、龍腦涼散,可制約雄黃、乾薑之溫燥,避免過於辛熱傷陰。
治療原理推論:
此方透過祛風散邪(雄黃、細辛)、收澀固淚(白礬、乾薑灰)、通竅明目(龍腦、曾青)三層作用,改善風邪擾動或虛寒不固所致的淚液失約。尤其適用於淚液清冷、遇風加重的證型,屬「外治局部收澀」結合「內在病機調理」的思路。
傳統服藥法
雄黃1分,曾青1分,白礬(燒灰)1分,細辛(為末)1分,乾薑(燒灰)1分,龍腦1錢。
上為末。
每至夜臥時,取少許,點在眼大眥頭,至來日早朝,用熱水洗眼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,陰虛火旺者慎用。
相同名稱方劑
止冷淚散, 出處: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 組成:雄黃1分,曾青1分,白礬(燒灰)1分,細辛(爲末)1分,乾薑(燒灰)1分,龍腦1錢。 主治:風淚。
相關典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