碧天丸

BI TIAN WAN | 更多圖表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0

寒性指數

41

熱/寒比例

極寒 (0.02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肝經 31%
膽經 18%
肺經 12%
脾經 12%
膀胱經 12%
大腸經 12%
肝經
膽經
肺經
脾經
膀胱經
大腸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1-23

方劑組成解釋

碧天丸方劑中加入白礬,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:

  1. 燥濕止瀉:白礬性寒,味酸澀,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。對於脾胃虛寒、濕邪內困所致的泄瀉,白礬可以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。
  2. 解毒止痛:白礬還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,可以用於治療一些毒蛇咬傷、食物中毒、以及胃痛、腹痛等症。

因此,白礬在碧天丸方劑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既能止瀉,又能解毒止痛,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。

中藥方劑[碧天丸]的組成中,包含[銅綠]。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、收斂生肌的作用。碧天丸是一種外用藥物,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、燒傷等症狀。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,促進傷口愈合,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。在方劑中,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,增強治療效果。然而,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,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,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。

主治功效


中藥方劑「碧天丸」主治功效分析

「碧天丸」 是一種主要用於治療眼部疾病的外用方劑,其組成以白礵(瓦粉)、銅綠、枯白礬為主。綜合古代醫籍的記載,該方劑的主治功效可歸納如下:

主治病症:

  1. 目疾久治不癒,反覆發作: 尤其針對患者在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後,眼部症狀未見好轉,反而加劇的情況。
  2. 眼部蒸熱不適: 患者自覺兩眼發熱,如同被火燻烤一般,但並無明顯疼痛感。
  3. 目赤但無痛感: 眼球表面呈現紅色,佈滿紅絲和血脈,甚至血脈貫穿整個眼球,但並無明顯痛感。
  4. 視覺障礙: 患者感到眼睛昏暗、視力模糊、精神睏倦,且畏懼陽光照射(羞明)。
  5. 眼瞼病變: 可見上下眼瞼出現紅腫、糜爛等症狀。
  6. 外感不適: 對於因風沙等外邪侵襲,導致眼角內外眥破損者,亦有療效。

治療原理分析:

碧天丸的治療原理,可從其成分的藥理作用和古籍的記載來分析:

  • 白礵(瓦粉): 炒黑後的瓦粉具有收斂、消炎的作用,能吸附眼部的分泌物,有助於消除眼部的紅腫。
  • 銅綠: 具有清熱解毒、抗菌抗病毒的功效。古代醫家認為,目疾多因肝膽鬱熱上攻所致,銅綠的清熱解毒作用可針對病因,緩解眼部炎症。
  • 枯白礬: 具收斂、燥濕、解毒之功,能收斂眼部潰瘍,使之癒合。且能制約銅綠的毒性,並能加強清熱解毒作用。

綜合來看,「碧天丸」的組方旨在通過白礵的收斂消炎、銅綠的清熱解毒、枯白礬的收斂燥濕,共同作用於眼部病竈,以達到緩解眼部紅腫、發熱、視力模糊等症狀的目的。

應用方法:

古籍記載,將研磨成粉的藥材,以熱水調和製成丸劑,在使用時,取一丸放入熱湯中浸泡,待藥液釋出後,以藥液清洗眼睛。清洗時,可輕閉雙眼,讓藥液充分接觸眼部,約半個時辰後,再次清洗,再閉目休息。該方可反覆使用多次,只需將用過的藥丸再次加熱即可。

辨證應用:

古籍中明確指出,「碧天丸」主要針對因服用寒涼藥物過度而導致的目疾,屬於虛熱證。對於裡實熱證引起的目疾,則不宜使用此方,應當清瀉實熱,如《證治準繩》中提及的「裡實者,不宜用此,當瀉其實熱。」。

總結:

「碧天丸」以其獨特的配伍和外用方式,針對因虛熱上炎引起的眼部疾病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炎收斂的功效。其治療原理不僅在於直接作用於眼部病竈,更在於調整眼部氣血平衡。此方劑的應用,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,也為治療目疾提供了有效的途徑。

傳統服藥法


枯白礬2分,銅綠7分(研),瓦粉(炒黑)1兩。先研白礬、銅綠令細,旋旋入粉,同研勻,熟水和之,共為100丸。
每用1丸,熱湯半盞,浸1-2個時辰,臨臥洗至覺微澀為度,合半時辰許洗畢,瞑目便睡。1丸可洗10遍,再用湯內坐令熱。
此藥治其標,若里實者不宜用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同名稱方劑


碧天丸, 出處:《蘭室秘藏》卷上。 組成:枯白礬2分,銅綠7分(研),瓦粉(炒黑)1兩。 主治:目疾累服寒涼藥不癒,兩眼蒸熱,如火之熏,赤而不痛,滿目紅絲,血脈貫睛,瞀悶昏暗,羞明畏日,或上下瞼赤爛,或冒風沙而內外眥皆破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