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平散

清平散

QING PING SAN | 更多圖表

出處典籍:《醫學探驪集》卷六

熱性指數

0

寒性指數

50

熱/寒比例

極寒 (0.02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肝經 27%
肺經 15%
脾經 15%
膀胱經 15%
大腸經 15%
膽經 11%
肝經
肺經
脾經
膀胱經
大腸經
膽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清平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,常用於治療熱病、咳嗽及喉嚨腫痛等症狀。其中,白礬為其主要成分之一,其作用在於降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白礬即硫酸鋁鉀,具有收斂和防腐的效果,能有效減輕因為癰腫或喉嚨發炎所造成的疼痛與不適。

在中醫理論中,白礬具有清熱燥濕的特性,對於因濕熱所引起的疾病效果顯著。其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、抗炎,以及促進傷口癒合等,這使得白礬在處方中常被用作輔助藥材,增強方劑的療效。此外,白礬的化學成分也具備清理和調和體內異常火氣的功能,幫助身體恢復平衡。

因此,清平散中加入白礬,既能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,又能針對特定症狀進行精準治療,是中醫經典方劑組成的重要考量之一。其療效與傳統中醫的理論相符,充分體現了中藥在調理和治療中的獨特價值。

中藥方劑[清平散]的組成中,包含[銅綠]。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、收斂生肌的作用。清平散是一種外用藥物,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、燒傷等症狀。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,促進傷口愈合,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。在方劑中,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,增強治療效果。然而,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,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,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分析清平散之組成與功效
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清平散主治「面瘡,破頭流黃水者」,即顏面生瘡潰爛、瘡面滲出黃色膿水之證。此類症狀多與濕熱蘊結、熱毒腐肉成膿有關,中醫認為「黃水」屬濕熱之象,故方劑設計以解毒收濕、斂瘡生肌為核心。

二、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
  1. 漳丹(黃丹)
    辛微寒,有毒,具拔毒生肌、收斂瘡口之效。古方常用於瘡瘍潰爛、膿水淋漓,能燥濕殺蟲,加速瘡面癒合。

  2. 枯礬(煅白礬)
    酸澀寒,強效收濕斂瘡,可凝固蛋白質,減少滲出液。其燥濕解毒之力,能抑制瘡面濕爛蔓延,適用於「流黃水」之濕瘡。

  3. 黃香(松香)
    苦甘溫,外用可祛風燥濕、排膿生肌。其黏附性助藥粉貼合瘡面,形成保護層,兼有輕度止痛效果。

  4. 官粉(鉛粉)
    辛寒,有毒,能殺蟲解毒、收斂瘡瘍。與漳丹協同增強燥濕之力,抑制瘡毒擴散,但需注意用量以避免刺激。

  5. 銅綠
    酸澀平,專攻解毒祛腐、殺蟲止癢。針對瘡面腐肉及濕熱蟲蝕之證,尤善治頑瘡流膿。

三、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

  • 殺毒與收濕並行:漳丹、銅綠解毒祛腐,枯礬、官粉收斂滲液,形成「清熱毒→斂黃水→生新肌」的治療鏈。
  • 油調外用之用意:以香油調藥,可緩解礦物藥之燥烈,同時滋潤瘡周,避免乾裂疼痛,並助藥粉黏附持續發揮藥效。

四、推論現代適用方向
此方組成偏重於「腐蝕性收濕」,推測適用於急性濕疹合併感染、化膿性皮膚炎等,但須注意藥物毒性及適應階段(潰瘍期非初期)。其原理在於通過礦物藥的收斂與抗菌作用,直接控制局部病灶,符合中醫「祛腐生新」的外治思維。

傳統服藥法


漳丹3錢,枯礬3錢,黃香3錢,官粉3錢,銅綠1錢。
上為細面。
先將其黃靨用溫水洗淨,拭乾,再用香油調搽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同名稱方劑


清平散, 出處:《醫學探驪集》卷六。 組成:漳丹3錢,枯礬3錢,黃香3錢,官粉3錢,銅綠1錢。 主治:面瘡,破頭流黃水者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