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應白玉丸

萬應白玉丸

WAN YING BAI YU WAN | 更多圖表

出處典籍:《濟急丹方》卷下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0

寒性指數

57

熱/寒比例

極寒 (0.02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肺經 20%
脾經 20%
膀胱經 20%
肝經 20%
大腸經 20%
肺經
脾經
膀胱經
肝經
大腸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萬應白玉丸方中加入白礬,主要原因有二:

一、 燥濕止癢:白礬性寒、味酸澀,具有燥濕止癢、收斂生肌的功效,能有效治療濕疹、皮膚瘙癢等症。方中加入白礬,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,達到更好的止癢效果。

二、 清熱解毒: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,能消腫止痛,對於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,以及皮膚感染等症,均有較好的療效。在萬應白玉丸中,白礬的加入可起到清熱解毒,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皮膚病的作用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萬應白玉丸方劑分析
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此方載於《醫宗金鑒》,主「信、蠱毒及諸瘡百毒,瘰疬」。

  1. 信毒:指砒霜(信石)等金石礦物類中毒。
  2. 蠱毒:泛指古代認為的穢惡之氣或蟲毒所致疾病,包含疫毒、寄生蟲等。
  3. 諸瘡百毒:癰疽、疔瘡、無名腫毒等化膿性感染。
  4. 瘰疬: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,屬痰火凝聚之證。

二、組成與藥理推論
核心藥材僅 生白礬(明礬),其成分為硫酸鋁鉀(KAl(SO₄)₂·12H₂O),傳統應用邏輯如下:

  1. 解毒機理

    • 物理吸附:白礬遇水形成膠體,可吸附毒物(如金屬離子),減緩腸道吸收。
    • 化學沉澱:與某些毒素(如生物鹼)產生不溶性複合物,阻斷毒性。
    • 抗菌燥濕: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,契合「諸瘡百毒」之治。
  2. 治瘰疬邏輯

    • 化痰散結:白礬性燥,能「化頑痰」,針對痰火凝結成核之瘰疬。
    • 腐蝕消堅:外用可腐蝕異常組織(如瘻管),內服或通過腸道作用調節免疫。
  3. 劑型設計意圖

    • 米飯為丸:緩和白礬刺激性,保護胃黏膜;米性甘平,輔助健脾。
    • 白滾湯送服:溫水助藥力通行,避免冷飲凝滯藥性。

三、整體治療原理
此方體現「簡峻霸道」思路,以白礬之「酸澀寒」特性,直折毒火、腐穢:

  • 上焦:化解痰毒,治瘰疬。
  • 中下焦:利腸道排泄毒邪,治蠱毒、信石中毒。
  • 外症內治:通過清血熱、燥濕痰,間接消瘡瘍。

局限與補充:單味白礬力專而峻,對重證恐需配伍(如解毒加綠豆、瘰疬配貝母),後世發展出複方提升安全性與療效。

傳統服藥法


生白礬(研末)。
解毒。
以米飯搗為丸,如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白滾湯送下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