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組成解釋
青礬散中包含白礬,乃因二者皆屬明礬類,其藥性相近,且白礬性寒涼,能清熱解毒、燥濕止癢,而青礬則性寒,善於收斂止血、解毒消腫,兩者合用,可增強藥效。
白礬性寒,可清熱解毒,而青礬性寒,亦能解毒消腫,二者合用,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,尤其針對濕熱毒邪所致之皮膚病,如濕疹、瘡瘍等,有顯著療效。
青礬散中含有銅綠,是由於銅綠本身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。
銅綠,又稱孔雀石,其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銅,具有以下藥用功效:
- 清熱解毒: 銅綠性寒,能清熱解毒,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、口舌生瘡等。
- 止痛止癢: 銅綠亦可止痛止癢,用於治療濕疹、皮炎等皮膚病。
因此,青礬散中加入銅綠,是為了利用其清熱解毒、止痛止癢的功效,配合其他藥材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青礬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
此方載於古代醫籍,主治「口瘡」,其症狀多見口腔黏膜潰瘍、紅腫疼痛,或伴口涎增多。方中以「涎出立愈」強調其祛涎斂瘡之效,「口不開即灌之」更顯示針對重症口瘡(如瘡面腐蝕致張口困難)的急救用途,推測適用於熱毒或濕熱上攻所致之口瘡。
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白礬(枯礬):
- 性酸澀寒,為本方君藥,外用能燥濕解毒、斂瘡生肌。
- 本方以鐵銚煎至「枯」成枯礬,燥性增而收斂力更強,可凝固瘡面滲出物,加速潰瘍癒合。
銅綠(或螺青):
- 性辛酸澀,有毒,具腐蝕收斂之效。
- 古代用於腐蝕惡肉、殺蟲止癢,此處取其局部抗菌(以毒攻毒)與收斂潰瘍作用。
白僵蠶:
- 辛鹹平,能祛風化痰、散結消腫。
- 針對口瘡伴風熱腫痛(如黏膜水腫),可疏散局部熱結,協同白礬抑制潰瘍擴展。
炙甘草:
- 甘平緩和,調和諸藥毒性,兼能補脾(脾開竅於口),助黏膜修復。
配伍特點
- 峻斂佐以宣散:白礬、銅綠收斂峻烈,搭配僵蠶宣散鬱熱,避免過度凝滯。
- 生薑汁為引:以辛溫宣通之性,助藥力上達口腔,同時制約白礬、銅綠之寒澀,防閉門留寇。
治療原理推論
此方針對「濕熱腐蝕型口瘡」,以枯礬、銅綠直接腐蝕潰瘍面腐肉,燥濕斂瘡;僵蠶祛風熱以消腫,甘草調和護正。生薑汁調服既能激發藥性,亦能辛散水濕(如多涎),符合「結者散之」、「濕者燥之」的治則。屬古代外用內治結合的急救方,側重局部速效而非整體調理。
傳統服藥法
白僵蠶半兩,白礬半兩,銅綠(螺青亦得)半兩,甘草1錢(炙)。
上件同於鐵銚內煎,令白礬枯為末。
每服1錢,生薑汁調下。涎出立愈。如口不開即灌之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青礬散, 出處: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 組成:生白礬、銅青各等分。 主治:口瘡。
青礬散, 出處: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 組成:白僵蠶半兩,白礬半兩,銅綠(螺青亦得)半兩,甘草1錢(炙)。 主治:喉閉。
青礬散, 出處: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 組成:青礬1分,黃礬1分,石膽1分,乾地龍(燒灰)1分。 主治:急疳,蟲蝕牙齒徹骨碎。
青礬散, 出處:《衛生鴻寶》卷一。 組成:真青黛(水飛,去灰淨)1分,明礬5分6厘。 主治:濕熱黃疸,面目遍體、指甲皆黃,體倦,胸腹飽悶.食下即脹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