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棗散

信棗散

XIN ZAO SAN | 更多圖表

熱性指數

23

寒性指數

20

熱/寒比例

偏熱 (1.15)

複方歸經比例

三焦經 20%
脾經 20%
肝經 20%
膽經 20%
胃經 20%
三焦經
脾經
肝經
膽經
胃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信棗散中包含大棗,主要基於以下原因:

  1. 補益脾胃,和中緩急: 大棗性溫味甘,入脾胃經,具有補益脾胃、養血安神、緩和藥性、調和藥物之功。信棗散中多用於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、腹痛等症,大棗的加入有助於補益脾胃,促進藥物吸收,緩解腹痛,使藥效更為和緩。
  2.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: 信棗散中其他藥物如茯苓、甘草等,皆有健脾利濕、和中緩急之效,與大棗的功效相輔相成,協同作用,增強藥效,使治療效果更佳。

信棗散中加入信石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
  1. 清熱解毒:信石性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信棗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喉痺、口瘡、咽痛等症狀,而信石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,減輕炎症反應。
  2. 化痰止咳:信石還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,可以幫助痰液的排出,緩解呼吸道阻塞。信棗散中加入信石,可以起到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的雙重作用,更有效地治療喉痺等呼吸道疾病。

信棗散方中包含人中白,主要是因為人中白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人中白,即為人參的根部表皮,其性寒,味甘,入心、肺經。其具有清熱解毒、止咳化痰、益氣生津之效。信棗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、熱證,而人中白可有效清熱解毒,並與方中其他藥物如信石、棗仁等協同作用,達到解熱定驚、清熱化痰的效果。

中藥方劑[信棗散]的組成中,包含[銅綠]。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、收斂生肌的作用。信棗散是一種外用藥物,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、燒傷等症狀。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,促進傷口愈合,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。在方劑中,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,增強治療效果。然而,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,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,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信棗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
此方劑載於古代醫籍,主治「牙疳」,即口腔內潰爛化膿、牙齦腐壞之疾,多因熱毒上攻或氣血瘀滯所致。症狀可見牙齦腫痛出血、潰瘍腥臭,甚則牙齒鬆動脫落,屬中醫「走馬牙疳」範疇。其用藥外敷,直接作用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腐蝕斂瘡為核心治法。

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

  1. 信石(砒霜)

    • 性味辛熱大毒,古代用其腐蝕死肉、殺蟲解毒。於牙疳可蝕除腐敗組織,抑制局部熱毒蔓延,然須嚴格控制劑量。
    • 推論:借其毒性攻逐濕熱腐肉,阻斷疳瘡惡化。
  2. 大棗(去核煆存性)

    • 大棗甘溫補中,煆後炭化存性,具收斂止血之效,緩和信石峻烈之性。
    • 推論:既為信石載體,防止其過度刺激,又協同斂瘡生肌。
  3. 人中白(人尿沉澱物)

    • 性寒涼,傳統用於降火消瘀、清熱解毒。針對牙疳熱毒上炎,可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推論:抑制局部火毒,輔助信石清解熱腐之效。
  4. 銅青末(銅鏽)

    • 辛酸微寒,能殺蟲防腐、收濕斂瘡。古方常用於瘡瘍潰爛,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治「惡瘡疳瘻」。
    • 推論:加強抗菌斂瘡,防止瘡面感染擴散。

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
全方以信石為君,直祛腐毒;人中白、銅青為臣,清熱涼血、防腐生肌;大棗為佐使,減毒調和。諸藥合用,形成「攻毒—清熱—斂瘡」三層次作用:先蝕除腐敗,再清解餘熱,終收斂瘡口。符合中醫「祛腐生新」之理,針對牙疳「熱毒熾盛、血肉腐敗」病機。

此方體現古代外科「以毒攻毒」思路,然其成分峻烈,用於急重症外治,非現代常規療法。分析其原理,可窺古人對局部病機的精准把握與用藥膽識。

傳統服藥法


大棗(去核)、信石、人中白、銅青末。
上將信石納入大棗內,燒存性,加入中白、銅青,研末敷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本方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但不宜長期服用。

相關疾病


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

相同名稱方劑


信棗散, 出處:《證治寶鑑》卷十。 組成:大棗(去核)、信石、人中白、銅青末。 主治:牙疳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