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組成解釋
白綠散中加入白芷,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:
- 疏散風寒,通鼻竅:白芷性溫,味辛,入肺經,具有疏散風寒、通鼻竅、止痛的功效。白綠散主治風寒襲肺,鼻塞流涕,頭昏頭痛等症,白芷能有效疏散風寒,通利鼻竅,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。
- 祛風止癢,消腫止痛:白芷還具有祛風止癢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白綠散中加入白芷,可配合其他藥物,共同發揮抗炎消腫、止癢止痛的作用,改善皮膚瘙癢、紅腫等症狀。
「白綠散」方劑中含有「銅綠」,乃因其具有殺菌止癢之效。
銅綠,又稱「銅銹」,為銅器表面氧化生成之綠色粉末,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銅。其性寒,味苦,具有清熱解毒、止癢殺菌之功效。
古人觀察到銅綠可有效治療皮膚病,如濕疹、癬症等,因此將其加入白綠散中,以抑制病菌滋生,減輕瘙癢症狀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中藥方劑「白綠散」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本品載於古籍,主治「口舌瘡,不能食」,意指口腔或舌面生瘡潰爛,疼痛劇烈以致影響飲食。此症多因心脾積熱、濕熱上蒸或陰虛火旺所致,瘡面或見紅腫、糜爛,甚則化膿。方中以局部外用藥粉直接作用患處,發揮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之效,緩解疼痛以利進食。
二、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
1.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
白芷
- 性味:辛,溫。歸肺、胃、大腸經。
- 傳統功效:祛風散寒、通竅止痛、消腫排膿、燥濕止帶。
- 外用應用:古方常用於瘡瘍腫痛,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能「長肌膚,潤澤顏色,可作面脂」,並提及外用治牙痛、口瘡。其辛溫之性可宣散邪氣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;另含揮發油(如當歸素),具抗菌消炎作用,助於瘡面修復。
銅綠(亦名「綠鹽」)
- 性味:酸澀,寒;有毒。歸肝、膽經。
- 傳統功效:解毒防腐、斂瘡止血、蝕腐生新。
- 外用應用:《本草備要》載其能「治風爛眼弦、瘡瘍頑癬」,古代多用以處理潰瘍、濕疹。其寒性能清熱,酸澀之性可收斂瘡口,且銅離子具抑菌作用,對口腔黏膜的糜爛、滲液有直接收濕斂瘡之效。
2. 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
寒溫並用,標本兼顧:
白芷性溫,銅綠性寒,二者合用可調和藥性,避免過寒冰伏或過溫助火。白芷宣散鬱熱、透邪外出,銅綠清熱解毒、收濕斂瘡,共奏「清熱不礙散邪,斂瘡不滯氣血」之效。外用直達病所:
細末摻於舌上,直接作用於潰瘍面。白芷揮發成分可局部麻醉止痛,銅綠收澀減少滲出,配合「溫醋漱口」增強藥效——醋性酸收,助銅綠斂瘡,且能軟堅散結,促進藥物滲透。
3. 治療原理推論
此方針對「口舌瘡」之病機,可能涉及以下層面:
- 抑菌消炎:銅綠的銅離子與白芷揮發油協同抑制口腔細菌,減少感染。
- 收濕生肌:銅綠收澀瘡面滲液,白芷促進組織修復,加速黏膜癒合。
- 緩解疼痛:白芷的鎮痛作用搭配醋的局部刺激,暫時阻斷痛覺傳導。
4. 適用證型推測
根據藥物特性,此方較宜用於:
- 實熱型口瘡:瘡面紅腫熱痛,伴口乾苦、舌紅苔黃。
- 濕熱蘊結型:瘡周濕爛滲液,黏膜充血明顯。
惟陰虛火旺(瘡面淡紅、反覆發作)者,單用此方恐治標未及本,需配合內服滋陰降火之品。
三、小結
「白綠散」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外治法「清熱解毒、斂瘡止痛」的核心思路,透過局部用藥直接調節瘡面環境,緩解急症。其組方邏輯結合「辛溫宣散」與「寒澀收斂」,展現古人對藥物性味與病理狀態的精准對應。然須注意,口瘡成因複雜,若久不癒者仍需辨明內在病機,非單靠外治可解。
傳統服藥法
白芷、 銅綠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。
摻舌上,以溫醋漱之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白綠散, 出處:《醫統》卷六十三。 組成:白芷、銅綠各等分。 主治:口舌瘡,不能食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