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芷丸
BAI ZHI WAN | 更多圖表
方劑配方組成
熱性指數
寒性指數
熱/寒比例
極熱 (25.00)複方歸經比例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方劑組成解釋
白芷丸中包含白芷,主要原因有二:
- 功效相符:白芷味辛性溫,入肺、胃經,具有解表散寒、通竅止痛、消腫生肌等功效。白芷丸常用於治療鼻淵、鼻塞、頭痛、齒痛等症,而白芷的功效恰好能針對這些症狀,起到疏通鼻竅、止痛消腫的作用。
- 方劑配伍:白芷在白芷丸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,例如蒼耳子、辛夷等,形成協同作用,加強療效。白芷可引導其他藥物上行至鼻竅,並發揮其止痛、消腫等功效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中藥方劑[白芷丸]分析
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本方主要針對「沐浴後眩暈頭痛」、「頭風眩痛」,以及「暴寒乍暖,神思不清,頭目昏暈」等症狀。傳統中醫認為,沐浴後易受風邪入侵,或因氣候驟變(寒暖交替),導致氣機不暢、清陽不升,進而引發頭暈頭痛;頭風則可能與風邪久留、痰濕阻滯或氣血不通有關。此方旨在疏通氣機、祛風散寒、化濕消滯,緩解頭目昏沉不適。
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
白芷(半兩):
- 辛溫香竄,主入陽明經(胃經),善祛風散寒、通竅止痛,為治療頭面風疾之要藥。其芳香之性可上行頭目,緩解眩暈頭痛,尤其適合因外感風寒或濕濁上蒙所致的頭暈。
檳榔(1個):
- 苦辛溫,能行氣消積、降氣導滯。此處用之,可消導中焦積滯(乳食停滯),並助氣機下行,減輕因脾胃壅滯導致的清陽不升(頭暈目眩)。
青橘皮(1分,去白):
- 苦辛溫,專入肝膽經,長於破氣疏肝、消積化滯。配合檳榔,增強行氣消食之力,調暢中焦氣機,間接改善頭目昏沉。
巴豆(4粒,炮製去油):
- 大辛大熱,峻下冷積,但經炮製後毒性減弱,保留其溫通之力。少量用之可攻逐寒痰宿食,疏通腸胃積滯,使濁陰下降、清陽上升,頭目自清。
方劑配伍特點
- 升降並用:白芷上行祛風,檳榔、巴豆下行導滯,形成「升清降濁」之勢,調和氣機。
- 消導為主:針對「乳食停滯」或中焦痰濕,通過行氣、消積、通腑,間接緩解頭暈(「病在上,取之下」)。
- 溫通散寒:全方偏辛溫,適合寒邪或痰濕阻滯所致的眩暈,尤其因沐浴受涼或氣候驟變誘發者。
可能功效推論
此方通過「祛風散寒(白芷)+行氣消積(檳榔、青皮)+通腑瀉濁(巴豆)」的組合,達到:
- 治標:迅速緩解外感風寒或痰濕上蒙引起的急性頭暈頭痛。
- 治本:調理中焦氣滯,消除宿食痰濕,避免濁邪上擾清竅。
- 適應延伸:除古籍所述症狀外,或可推測用於小兒食積夾風(消化不良伴隨頭暈嘔逆),但需進一步辨證。
總結
白芷丸以「通降中焦、升清頭目」為核心,體現中醫「通腑以安上」的治療思維,適合實證(氣滯、食積、寒濕)所致的眩暈,虛證(如氣血不足)則非所宜。
傳統服藥法
白芷半兩, 檳榔1個, 青橘皮1分(去白), 巴豆4粒(炮,去皮,出油)。
消乳食。
上為末,同研,面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每服3-5丸,溫水送下,常服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白芷丸, 出處:《東醫寶鑑·外形篇》卷一引《本事》。 組成:新白芷不拘多少。 主治:沐浴後眩暈頭痛,或頭風眩痛,及暴寒乍暖,神思不清,頭目昏暈。
白芷丸, 出處: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。 組成:白芷半兩,檳榔1個,青橘皮1分(去白),巴豆4粒(炮,去皮,出油)。 主治:消乳食。主治:小兒宿食不消。
白芷丸, 出處:《千金》卷四。 組成:白芷5兩,乾地黃4兩,續斷3兩,乾薑3兩,當歸3兩,阿膠3兩,附子1兩。 主治:産後所下過多,及崩中傷損,虛竭少氣,面目脫色,腹中痛。
白芷丸, 出處:《夀親養老》卷四。 組成:白芷1兩半,石斛1兩半,乾薑1兩半,細辛1兩,五味子1兩,厚朴1兩,肉桂1兩,防風1兩,茯苓1兩,甘草1兩,陳皮1兩,白朮1兩1分。 主治:老人氣虛頭暈。
白芷丸, 出處: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 組成:白芷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五味子1兩,枳殼(去瓤,麸炒)1兩,石決明(洗)1兩,茺蔚子2兩,熟乾地黃2兩半,蕤仁2兩半。 主治:肝腎虛風,多淚漸昏,及生翳膜。
白芷丸, 出處: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。 組成:白芷3兩,芎藭2兩,天南星(水煮)2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藿香葉1兩,菊花3分,防風(去叉)半兩,細辛(去苗并葉)1兩,當歸(切,焙)2兩。 主治:妊婦風氣壅,頭目不利,身體生瘡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