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都梁丸
DOU LIANG WAN | 更多圖表
出處典籍:《百一》卷九引楊吉老方
方劑配方組成
熱性指數
寒性指數
熱/寒比例
極熱 (25.00)複方歸經比例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方劑組成解釋
都梁丸方劑中含有白芷,主要因其以下兩個原因:
- 疏風散寒,通竅止痛:白芷味辛溫,具有疏散風寒、通鼻竅、止痛的效果。都梁丸主治風寒鼻塞、頭痛、鼻淵、齒痛等症,白芷可有效驅散風寒,通利鼻竅,緩解頭痛,從而達到治療目的。
- 燥濕止癢:白芷還具有燥濕止癢之效。鼻淵常伴有鼻腔濕癢,白芷可有效乾燥濕氣,止癢止痛,改善鼻淵症狀。
綜上所述,白芷在都梁丸方劑中起到疏風散寒、通竅止痛、燥濕止癢的作用,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中藥方劑「都梁丸」分析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「都梁丸」為宋代名醫楊吉老所傳,主用以風邪上擾、清陽不升所致諸症,其傳統主治包括:
- 外感風邪頭痛:症見頭目昏眩、太陽穴及腦部脹痛(如王定國案),尤擅治風寒或風熱初犯頭面之證。
- 血虛兼風證:婦人產前產後氣血虧虛,易感風邪而頭目昏重,或「血風頭痛」(血虛受風)。
- 氣候變遷引發不適:如「暴寒乍暖」時,陽氣不順,神思不清、頭暈目眩。
- 傷寒初期頭暈:邪未深入,僅在表而見頭目昏暈者。
本方特色在於藥簡力專,以單味白芷升降陽明經氣,兼能祛風燥濕,契合「風邪上犯清竅」之病機。
二、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1. 主藥「白芷」之性味歸經與作用
- 性味:辛、溫,氣芳香濃烈,屬陽性藥。
- 歸經:入肺、胃、大腸經,尤善行足陽明胃經。
- 核心功效:
- 祛風散寒:辛溫解表力強,主風寒頭痛(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治頭痛、目痛、鼻淵」)。
- 升發清陽:白芷為陽明經引經藥,能載藥上行頭目,改善「清陽不升」之眩暈。
- 化濕通竅:其芳香燥濕之性,可除頭面痰濕濁邪(如鼻淵涕濁)。
- 活血止痛:間接通過行氣活血,緩解「血風頭痛」之氣血鬱滯。
2. 配伍與製劑特點
- 丸劑緩攻:煉蜜為丸,既緩和白芷辛燥之性,又延長藥效,適合「常服」以鞏固療效。
- 輔助服法:
- 荊芥臘茶送服:荊芥增祛風解表之力,臘茶清頭目而降火,防白芷辛溫太過。
- 乾嚼咽下:取其辛香走竄之性速達病所。
- 單方精專:僅用白芷,集中藥力於頭面陽明經,符合「專病專藥」思路。
3. 治療原理推演
- 風邪致病:風性輕揚,易襲陽位(頭面),導致經氣不利而見頭痛、眩暈。白芷辛溫走表,直接驅散頭面風邪。
- 陽明經氣論:足陽明胃經「循髮際,至額顱」,白芷引氣上行,通暢經絡,故對前額痛、眉棱骨痛尤效。
- 氣血調和:產後或體虛者氣血不足,風邪乘虛內擾。白芷既散外風,又通過提振陽明氣血(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)間接助正祛邪。
4. 潛在擴展應用
- 鼻淵(鼻竇炎):白芷善通鼻竅,原方加辛夷、蒼耳子可增效。
- 風濕頭痛:白芷燥濕,對濕濁上蒙頭目之頭重如裹或有助益。
結論:「都梁丸」雖僅一味白芷,然其組方邏輯緊扣「風邪上犯」與「陽明氣滯」,透過辛溫升散、通竅止痛之性,成為治療頭面風證之經典簡方。後世以「芷彈丸」「都醫丸」之名流傳,足證其臨床實效。
傳統服藥法
香白芷大塊(擇白色新潔者,先以棕刷刷去塵土,用沸湯泡洗四五遍)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食後常服,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;只乾嚼咽亦可。
頭痛 王定國因被風吹,項背拘急,頭目昏眩,太陽並腦俱痛,自山陽(如手)舟至泗州求醫,楊吉老既診脈,即與藥一彈丸,便服,王因款話,經一時再作,並進兩丸,痛若失去。王甚喜,問為何藥?答雲,但一味白芷耳。是藥出自都梁名人,可名都梁丸也。
芷彈丸(《直指》卷十一)、都醫丸(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七)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都梁丸, 出處: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 組成:白芷160兩(用黃酒32兩浸蒸曬乾),川芎40兩。 主治:散風止痛。主治:感冒風寒,頭痛眩暈,鼻塞不通,身熱倦怠。
都梁丸, 出處:《百一》卷九引楊吉老方。 組成:香白芷大塊(擇白色新潔者,先以棕刷刷去塵土,用沸湯泡洗4-5遍)。 主治:諸風眩暈,婦人産前産後乍傷風邪,頭目昏重,及血風頭痛,暴寒乍暖,神思不清,傷寒頭目昏暈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