芷貝散

芷貝散

ZHI BEI SAN | 更多圖表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14

寒性指數

11

熱/寒比例

偏熱 (1.27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肺經 40%
脾經 20%
胃經 20%
心經 20%
肺經
脾經
胃經
心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芷貝散中包含白芷,主要原因如下:

  1. 疏散風寒,通竅止痛: 白芷性溫,味辛,入肺、胃經,具有疏散風寒、通竅止痛之效。芷貝散主治風寒鼻塞、頭疼、齒痛等症,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,通利鼻竅,緩解疼痛。
  2. 消腫止痛,排膿生肌: 白芷亦有消腫止痛、排膿生肌之效。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、流涕,白芷可消腫止痛,促進膿液排出,並促進傷口癒合。

因此,白芷在芷貝散中起着疏散風寒、通竅止痛、消腫止痛等重要作用,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。

芷貝散中加入川貝母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
  1. 清熱化痰: 川貝母性寒,味甘苦,入肺經,具有清熱潤肺、化痰止咳之效。芷貝散以清熱化痰為主要功效,川貝母可助其清熱解毒,潤肺止咳,化解痰濁,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。
  2. 宣肺利咽: 川貝母能宣肺利咽,開宣肺氣,使氣機通暢,對於因痰濕阻肺而引起的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。芷貝散中加入川貝母,可增強其宣肺利咽之效,使藥效更為全面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中藥方劑「芷貝散」之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
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
芷貝散主治「孕婦及産後乳結核,一切乳症」,此處「乳結核」泛指乳房結塊、腫痛之症,包括乳腺炎、乳癰(化膿性乳腺炎)、乳癤(乳腺小腫塊)等。其機理多與「風熱壅滯」、「氣滯血瘀」或「乳汁鬱結」相關。

  • 孕婦及産後乳結核:產後氣血失調,乳汁排出不暢,或外感風熱邪毒,以致乳房結塊腫痛。
  • 一切乳症:泛指乳房疾患,如乳腺腫脹、紅腫熱痛,甚或化膿潰爛。

芷貝散以「祛風消腫,清熱散結」為核心功效,兼顧內服與外用,內以疏風清熱、化痰散結,外以消腫止痛,標本兼治。


二、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
1. 方劑組成與性味歸經

  • 白芷(辛,溫;歸肺、胃經)

    • 功效:祛風解表、消腫排膿、散結止痛。
    • 機理:辛溫能散風邪,性燥可化濕濁,兼能通竅,尤其擅長治頭面及乳房腫痛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言其「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陰腫」,後世多用於乳癰初起,結塊未潰者。
  • 貝母(多指川貝母,苦甘微寒;歸肺、心經)

    • 功效:清熱化痰、散結消癰。
    • 機理:苦寒清熱,甘潤化痰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能「散心胸鬱結之氣」,尤適用於痰熱鬱結之乳癰。若為浙貝母(象貝),則偏於苦寒,散結力更強,更適合實熱證。

2. 配伍邏輯

  • 祛風消腫:白芷辛溫走表,祛風散邪,能疏通乳房氣血;貝母苦寒清熱,化痰散結。二者一溫一寒,相互制約,共奏消腫之效。
  • 清熱散結:乳房結塊多因「熱毒壅滯」或「痰瘀互結」,白芷辛散通滯,貝母化痰軟堅,合用則氣血得通,結聚得散。

3. 加減與外用法

  • 加漏蘆(若無乳行):漏蘆苦寒,專通乳絡,《神農本草經》言其「主皮膚熱毒、惡瘡疽痔」,能促進乳汁排出,防鬱久化熱。
  • 外用麵粉調敷:發酵生面(含酒麴成分)具有輕微活血散結之效,井水調敷可清熱。若腫痛甚,加白芷、貝母、乳香、沒藥以增強消腫止痛之力。

4. 治療原理總括
芷貝散針對「風熱痰瘀」所致的乳結核,通過:

  1. 疏風透邪(白芷)→ 解除外邪壅滯。
  2. 清熱化痰(貝母)→ 化解內在鬱熱。
  3. 散結通絡(酒調服、外用藥)→ 促進局部氣血流通。
    內外並用,標本兼顧,故能適用於多種乳症。

三、總結

芷貝散為古代簡效方,藥僅兩味而兼顧表裡,配伍巧妙。其核心在於調節氣血、化解鬱結,符合中醫「結者散之」、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。尤其適合乳癰初起未潰階段,現代可延伸應用於輕度乳腺炎或乳腺增生。

傳統服藥法


白芷、貝母各等分。
祛風消腫,清熱散結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酒調頻服。若無乳行者,加漏蘆煎酒調服。外用起酵生面,如蜂窩發過,上有青色無妨,焙乾為末,井水調敷,如乾,以水時潤之;甚者加白芷、貝母、乳香、沒藥少許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關疾病


乳房纖維硬化身體消瘦

相同名稱方劑


芷貝散, 出處:《醫學入門)卷八。 組成:白芷、貝母各等分。 主治:祛風消腫,清熱散結。主治:孕婦及産後乳結核。一切乳症。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