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組成解釋
石綠散中添加白芷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- 解毒消腫:白芷性溫,味辛,入肺、胃經,具有解毒消腫、散風止痛的功效。石綠散本身用於治療瘡瘍腫毒,白芷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,增強解毒消腫之效,加速病竈癒合。
- 通鼻竅:白芷亦有通鼻竅、止鼻塞的功效。一些瘡瘍腫毒伴隨鼻塞等症狀,白芷可以緩解這些症狀,提高患者的舒適度。
總體而言,白芷在石綠散中起到了解毒消腫、通鼻竅等作用,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,共同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目的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石綠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
主治病證:
- 腎疳:指小兒因腎虛或濕熱蘊結所致之疳證,常伴隨耳瘡、頭瘡等皮膚潰爛症狀。
- 耳上生瘡:多因濕熱或風邪侵襲,導致耳周皮膚化膿潰瘍。
- 肥疳:疳疾之一,以頭面、皮膚瘡瘍流脂為特徵。
- 頭瘡鼻爛:頭部或鼻部皮膚糜爛,久不癒合,多與濕毒蘊結有關。
整體而言,此方針對「濕熱毒邪」蘊結皮膚所致之潰瘍、瘡瘍,尤其好發於頭面、耳周等部位,且病程纏綿難癒者。
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
藥物配伍:
石綠(礦物藥):
- 性味:微寒,有毒。
- 傳統功效:清熱解毒、收斂生肌、殺蟲止癢。
- 外用於瘡瘍潰爛,可收濕斂瘡,抑制膿液分泌。
白芷(草本藥):
- 性味:辛溫,歸肺、胃經。
- 傳統功效:祛風燥濕、排膿止痛、生肌長肉。
- 擅治頭面皮膚瘡瘍,能促進潰瘍癒合,兼防風邪再襲。
配伍邏輯:
- 清熱解毒+燥濕排膿:石綠清熱收斂,白芷燥濕排膿,二者協同針對濕熱膿瘡。
- 標本兼顧:石綠直接殺蟲解毒治標,白芷祛風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治本。
- 外用機理:
- 甘草水先行清潔:生甘草水性平,能緩解局部炎症,為後續敷藥創造潔淨環境。
- 藥粉直接作用:石綠抑制感染,白芷促進瘡面修復,共奏「斂瘡生肌」之效。
適用證型推論:
此方適用於濕熱夾風毒型皮膚潰瘍,特徵為瘡面滲液、周圍紅腫不顯(久病熱輕濕重),或伴瘙癢(風邪)。而急性熱毒熾盛(紅腫熱痛明顯)者,或需搭配更強清熱藥。
總結
石綠散以礦物與草本配伍,簡潔針對慢性皮膚潰瘍,透過「清毒-斂瘡-生肌」三部驟,改善局部濕熱環境,促進癒合。其設計反映古代外科「外治直接病灶」的思維,尤其重視藥物協同的收斂與修復作用。
傳統服藥法
石綠、白芷各等分。
上為末。
先以生甘草水洗瘡,拭乾敷藥。1日愈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同名稱方劑
石綠散, 出處: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二。 組成:石綠、白芷各等分。 主治:腎疳,耳上生瘡,及肥疳,頭瘡鼻爛,浸久不癒者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