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糯丸
BAI NUO WAN | 更多圖表
出處典籍: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經驗良方》
方劑配方組成
熱性指數
寒性指數
熱/寒比例
極熱 (25.00)複方歸經比例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方劑組成解釋
白芷在白糯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:
一、疏散風寒,通竅止痛:白芷性溫,味辛,歸肺、胃經,具有疏散風寒、通竅止痛的功效。白糯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、鼻塞流涕、頭痛頭暈等症狀,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,通利鼻竅,緩解頭部不適。
二、散寒除濕,止痛消腫:白芷亦具散寒除濕、止痛消腫之效。白糯丸中常搭配其他藥材,如蒼朮、厚朴等,共同發揮祛除寒濕、消腫止痛的作用。白芷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,更好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疾病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白糯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:
此方載述主治「老人小便凝停白濁,卒死,頭昏」,其核心病機屬「腎氣虛衰、下元不固」,尤其針對老年體衰或房勞過度所致 精關不固、溲溺異常:
- 小便凝停白濁:指尿液混濁如脂膏(類似乳糜尿或前列腺液漏),或排尿遲滯不暢,屬「膏淋」「白濁」範疇,古認爲脾腎虛弱,固攝失職,精微下泄。
- 卒死,頭昏:此爲腎精虧極、清陽不升之危象,突發昏厥可能因下元虛衰,氣血失於溫煦上承所致,反映病情深重。
結合加減法「後生稟賦怯弱,房室太過……」進一步佐證,此方適用於 腎虛不固兼濕濁下注,病位在腎與膀胱,涉及 精、溲同病 之證。
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:
1. 藥物配伍邏輯
大白芷(君藥):
- 性味辛溫,傳統用於「陽明頭面諸疾」,但《本草綱目》亦載其能「燥濕、固澀止帶」,此處取其 辛香燥濕、升陽化濁 之力,針對下焦濕濁停滯。白芷揮發油成分可能調節平滑肌功能,改善泌尿道蠕動。
- 用量獨重(一兩),凸顯其主導地位,非僅佐使,推測以 溫通化濁 爲主,兼助清陽上升(治頭昏)。
炒糯米(臣藥):
- 糯米甘溫,炒赤後增強溫澀之性,《本草備要》言其「暖脾胃,固下焦」,能 補中益氣、固攝精微。
- 與白芷相配,一散一收:白芷化濕祛濁,糯米固護正氣,共奏 祛邪不傷正 之效。
加減藥物(菖蒲、牡蠣):
- 石菖蒲:辛開苦降,化溼通竅,針對「水道蹇澀」,助白芷宣通下焦氣機。
- 牡蠣:鹹澀微寒,固精止遺,用於「小便如膏脂」,加強收斂固脫之力。
2. 製劑與服法原理
- 糯米為丸:以米穀之氣助脾胃運化,協同炒糯米增強補澀之功。
- 木饅頭湯送服:木饅頭(薜荔果)具有活血通淋之效,《本草匯言》載其「利水道,通癃閉」,或可增強本方通淋化濁作用;若無,則以他藥替代(原文未明言,或爲筆誤)。
3. 整體治療思維
此方體現 「通澀並用」 之法:
- 通:白芷辛散開鬱、化濕濁;木饅頭湯助通利水道。
- 澀:糯米、牡蠣固攝下元,防精微外泄。
適用於 虛中夾實(腎虛兼濕濁)之證,後續以《局方》補腎湯調補,標本先後層次分明。
總結:白糯丸以溫化濕濁、固澀下焦爲核心,針對老年或房勞傷腎所致的小便異常與氣機逆亂,反映古代對「溲濁—腎虛—濕滯」關係的臨牀觀察,其組方體現攻補兼施的靈活思路。
傳統服藥法
大白芷1兩(為末), 真糯米5錢(炒赤色)。
後生稟賦怯弱,房室太過,小便太多,水道蹇澀,小便如膏脂,加石菖蒲、牡蠣。
上為末,糯米為丸。
煎木饅頭湯吞下。無木饅頭,用很亦可,後用《局方》補腎湯調補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白糯丸, 出處: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經驗良方》。 組成:大白芷1兩(爲末),真糯米5錢(炒赤色)。 主治:老人小便凝停白濁,卒死,頭昏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