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芷散

香芷散

XIANG ZHI SAN | 更多圖表

出處典籍:《直指》卷十九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25

寒性指數

0

熱/寒比例

極熱 (25.00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肺經 33%
脾經 33%
胃經 33%
肺經
脾經
胃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香芷散方劑中包含白芷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
  1. 疏風散寒,通竅止痛:白芷味辛、性溫,入肺、胃經,具有疏風散寒、通竅止痛的功效。香芷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、鼻塞流涕、頭痛等症,白芷能有效疏散風寒,通利鼻竅,緩解鼻塞、頭痛等症狀。
  2. 消腫止痛,生肌止癢: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、生肌止癢的功效,能有效治療瘡瘍腫痛、皮膚瘙癢等。香芷散中包含白芷,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,減輕皮膚的炎症反應,促進傷口癒合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香芷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
本方主治「頭面諸風,風痰上攻」,意指因風邪侵襲頭面部(如偏正頭痛、鼻塞眩暈)或風痰上擾(如痰阻清竅所致的暈眩、鼻淵)之證。中醫理論中,風性輕揚,易襲陽位(頭面為諸陽之會),白芷性辛溫,善祛風通竅、燥濕化痰,蘿蔔汁浸製後兼能行氣化痰,契合風痰上攻之病機。

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
  1. 君藥:新白芷

    • 辛溫芳香,歸肺、胃經,傳統用於祛風散寒、通竅止痛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治鼻淵、頭風」,能上行頭目,宣利肺氣而通鼻竅。
    • 「新白芷」強調藥材新鮮,辛香之氣更盛,祛風力強;「蘿蔔汁浸」取其辛涼消痰、降氣之性(《日華子本草》謂蘿蔔「能消痰止咳」),既可制白芷溫燥之偏,又協同化痰,針對「風痰」病機。
  2. 製法與用法

    • 「銼」後浸蘿蔔汁,使藥性滲透,曬乾後研末,保留辛散之效。
    • 內服(沸湯調)從脾胃吸收,循經上達頭面;外吹鼻(左病右吹、右病左吹)則直接刺激鼻竅黏膜,借助芳香走竄之性,開竅醒神,符合「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之理。

推論延伸功效

  • 風痰阻絡之頭痛(如緊張性頭痛、鼻竇炎所致頭痛)、鼻塞(過敏性鼻炎)或輕度眩暈,可能因白芷改善局部氣血循環、減輕黏膜充血。
  • 蘿蔔汁的參與,暗示此方適用於兼有痰濕(舌苔白膩)或輕度熱象者,較單用白芷更為平和。

配伍思維特色
此方體現「簡效並用」的古代外治思路,僅一藥而兼內外治法,通過炮製(蘿蔔汁浸)調和藥性,同時結合中醫「左病右治」的經絡學說(如刺激右鼻竅以通左側氣機),反映古代對藥物局部與整體作用的觀察。

傳統服藥法


新白芷(銼,以蘿蔔汁浸,曬乾)。
上為末。
食後沸湯調服。或以少許吹入鼻,左用右,右為左。
本方方名,《普濟方》引作「香白芷散」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關疾病


相同名稱方劑


香芷散, 出處:《直指》卷十九。 組成:新白芷(銼,以蘿蔔汁浸,曬乾)。 主治:頭面諸風。風痰上攻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