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芷歸散
ZHI GUI SAN | 更多圖表
出處典籍:《仙拈集》卷二引《經驗方》
熱性指數
寒性指數
熱/寒比例
極熱 (10.00)複方歸經比例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方劑組成解釋
芷歸散中包含白芷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:
- 疏風散寒,通竅止痛: 白芷性溫,具有疏風散寒、通竅止痛的功效。可針對風寒襲肺、鼻塞流涕、頭痛齒痛等症狀,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,達到通暢鼻竅、緩解疼痛的效果。
- 宣通鼻竅,止流清涕: 白芷具有宣通鼻竅、止流清涕的功效,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鼻塞、流清涕等症狀,可起到改善作用。在芷歸散中,白芷與其他清熱解毒、宣肺止咳的藥物配合,可有效改善鼻部不適,恢復鼻腔通暢。
芷歸散中包含當歸,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:
- 補血活血:當歸性溫,味甘辛,歸肝、心、脾經,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腸通便之功效。方中以當歸為君藥,可補益氣血,改善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、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- 引藥入肝:當歸性溫,味甘辛,善於引藥入肝,可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,使藥效直達病所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中藥方劑「芷歸散」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「芷歸散」首載於古代醫籍,主治「溺血」(即小便帶血)。溺血一症,傳統中醫認為多與下焦(腎與膀胱)熱結、陰虛火旺,或氣不攝血相關。此方以白芷、當歸二藥組方,透過「調血分、清熱散結」的配伍思路,針對血分失調所致之溺血,發揮止血兼調和之效。
二、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
1. 藥物性味與功效
白芷(5錢)
性味辛溫,歸肺、胃、大腸經,傳統用於祛風燥濕、消腫排膿、止痛。《本草綱目》指出其能「入陽明,治血閉陰腫」,而陽明經多氣多血,白芷辛散之性可宣通鬱滯,間接調理血分;其燥濕之效亦能助清下焦濕熱,減少熱迫血行之溺血。當歸(5錢)
性味甘辛溫,歸肝、心、脾經,為血中聖藥,具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之效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當歸「能領血歸經」,尤其適用於血虛或血瘀兼見之出血證。此處用之,既可養血以固本,又能活血以防留瘀,符合中醫「止血不留瘀」的治療原則。
2.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
辛溫協同,調和血分:
白芷辛散、當歸辛潤,二者均具溫性,合用可暢達血脈。溺血因於下焦濕熱者,白芷能燥濕散結;若因陰血不足虛熱內生,當歸可養血滋陰。此配伍體現「通因通用」之思維,非單純止血,而是透過調暢血行以達止血目的。動靜結合,標本兼顧:
白芷偏走表散邪,當歸偏入裏補血,一散一補,既能清解下焦鬱熱(標),又能補益陰血(本)。米飲(米湯)送服,取其甘平和中、健脾益氣之功,助藥力溫和下行,兼護胃氣。
3. 延伸推論
此方雖簡,但涵蓋「通調血脈」與「清利濕熱」兩大方向。若溺血因於瘀熱互結(如血淋初期),白芷之散結配合當歸之活血,可緩解局部氣血壅滯;若因久病體虛,當歸之補血效能扶正固本。然臨床需辨證加減,如熱重者可佐生地、梔子;虛寒者可加炮薑、阿膠。
總結
「芷歸散」以簡潔配伍,透過調血分、散濕熱,間接達到止血之效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核心理念。其運用不只限於溺血,後世亦可能擴展至婦科血證或外傷出血,展現古方靈活辨證之特色。
傳統服藥法
白芷5錢,當歸5錢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米飲送下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芷歸散, 出處:《仙拈集》卷二引《經驗方》。 組成:白芷5錢,當歸5錢。 主治:溺血。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