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藥即效散

吃藥即效散

CHI YAO JI XIAO SAN | 更多圖表

出處典籍:《秘傳外科方》

熱性指數

14

寒性指數

11

熱/寒比例

偏熱 (1.27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肺經 40%
心經 20%
脾經 20%
胃經 20%
肺經
心經
脾經
胃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「吃藥即效散」中包含白芷,主要原因如下:

  1. 疏散風寒,通鼻竅:白芷味辛、性溫,入肺經,具有疏散風寒、通鼻竅的功效。對於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鼻塞、流涕、頭痛等症狀,白芷能有效緩解。
  2. 消炎止痛:白芷還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因炎症引起的疼痛,如牙痛、咽喉痛等。

因此,白芷在「吃藥即效散」中扮演著疏散風寒、通鼻竅及消炎止痛的角色,有助於快速緩解病症。

吃藥即效散中加入川貝母,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:

  1. 清熱化痰:川貝母性寒,味甘苦,入肺經,具有清熱化痰、止咳平喘之效。對於因熱痰阻肺所致的咳嗽、氣喘等症狀,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。
  2. 潤肺止咳:川貝母同時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。它能滋養肺陰,消除肺燥,對於燥熱引起的咳嗽、咽喉乾燥等症狀,能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。

因此,吃藥即效散中加入川貝母,可以有效地清熱化痰、潤肺止咳,起到治療咳嗽、氣喘等疾病的作用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

乳癰是中醫古代對急性乳腺炎之稱謂,多因乳汁瘀積、肝胃鬱熱,或外感熱毒所致,臨床表現為乳房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潰破。本方「吃藥即效散」以「白芷、貝母」為主藥,配合酒調服,旨在疏通乳絡、清熱散結,專治乳癰初期未潰者。若兼乳汁不通,則加漏蘆以增強通乳之效,符合傳統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的治療原則。

二、組成與邏輯推理

1. 藥物組成解析

  • 白芷(辛溫,歸肺胃經):

    • 功效:散風除濕、消腫排膿、止痛。
    • 原理:其辛散之力可疏通乳房氣血壅滯,溫性助活血消腫,針對乳癰局部腫痛。古代文献如《神農本草經》載白芷「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陰腫」,提示其對婦科腫痛有效。
  • 貝母(苦甘微寒,歸肺心經,此處當用浙貝母):

    • 功效:清熱化痰、開鬱散結。
    • 原理:浙貝母長於消散實熱痰結,《本草綱目》謂其「消痰潤肺,散結除熱」,適用於乳癰熱毒凝聚之證。其「去心」炮製乃古代去除苦寒之性,專取散結之功。
  • 酒(南酒)

    • 功效:行藥勢、通血脈。
    • 原理:酒能增強白芷辛散上行之力,助藥性速達病所(乳房屬陽明經,酒可引經)。
  • 漏蘆(加減用)

    • 功效:清熱解毒、通乳消腫。
    • 原理:《本經》言其「主皮膚熱毒,下乳汁」,針對乳汁壅塞所致乳癰,與白芷協力通絡。

2.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

  • 辛散+苦降,調氣機:白芷辛溫上行散結,貝母苦寒下行清熱,一升一降,調暢氣血,化解乳房壅滯。
  • 局部+整體並治:白芷直攻局部腫痛,貝母清解內在熱毒,標本兼顧。
  • 酒引藥上行:利用酒之溫通特性,強化藥效直達陽明經(乳房所屬)。
  • 通乳防變:漏蘆針對乳汁瘀滯之根本,預防熱毒續聚,體現「既病防變」思維。

三、可能的延伸功效

此方雖主述治乳癰,然其組方思路(散結+清熱)亦可推論用於其他體表癰腫初起,如癤腫、淋巴結炎等屬熱毒凝滯者。另「貝母去心」之細節,反映古代對藥性純淨的重視,去心恐其苦寒傷胃,或留滯藥性之弊,體現中藥炮製對療效的細膩調控。

四、與其他方劑之對比

與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「瓜蔞散」(瓜蔞、當歸、乳香、沒藥)相比,本方藥簡力專,偏重「散結通絡」,瓜蔞散則兼顧「活血化瘀」,反映乳癰不同階段的用藥差異。

傳統服藥法


白芷、貝母(去心)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。
南酒調服。若無乳行者,加漏蘆煎酒調服即行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關疾病


乳房硬結乳腺炎乳房腺體瘤

相同名稱方劑


吃藥即效散, 出處:《秘傳外科方》。 組成:白芷、貝母(去心)各等分。 主治:乳癰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