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毒丹

逐毒丹

ZHU DU DAN | 更多圖表

出處典籍:《瘍科選粹》卷七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0

寒性指數

18

熱/寒比例

極寒 (0.06)

複方歸經比例

心經 50%
肺經 50%
心經
肺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逐毒丹中加入川貝母,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:

一、清熱化痰: 川貝母性寒,味甘苦,入肺經,能清肺熱、化痰止咳,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咳嗽、痰多、喘促等症狀具有較好療效。

二、解毒消腫: 川貝母亦具解毒消腫之功,能清解肺熱毒,並能消散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等症狀。

因此,在逐毒丹中加入川貝母,可以起到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的作用,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,促進疾病康復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逐毒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:
此方載於古代醫籍,主用於「蛇蟲傷」,尤指毒蛇、毒蟲咬傷後之局部腫痛、毒液浸漬。貝母性味苦寒,傳統認為具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,古代醫家取其外敷,使毒邪從創口引出,佐以酒行藥勢,加強散邪透毒之力。

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

  1. 貝母為君,清解凝毒

    • 貝母(通常指浙貝母)具化痰散結、清熱解毒之效。蛇蟲傷後,毒液蟄伏肌腠,導致氣血壅滯,貝母苦寒能降泄熱毒,其辛散之性可開鬱結,促使局部毒邪外透。
    • 「上為末」使藥物細膩,易於附著傷處,直接作用於毒竇。
  2. 酒調兼內服,通絡引毒

    • 外用「酒調敷傷處」,酒性辛熱,能通行十二經絡,助藥力滲透。同時,酒可擴張血管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使毒隨血散。
    • 「盡醉一飲」乃古代急救思路,藉酒之温散推動全身氣血,使內侵之毒從創口外出(類似「汗法」原理)。古人認為酒能「行藥勢」,加速毒素代謝,但需注意此為特定情境下之用法。

邏輯推理與臨牀延伸

  • 外敷內服協同:此方強調「毒自傷處流出」,推測其效機轉為「提毒外出」。貝母外敷吸附局部毒素,酒助藥力深入肌層,內服則調動全身抗邪,形成由內至外的排毒路徑。
  • 適應症侷限性:古代蛇蟲傷多為野外急症,此方簡便,然若毒邪內攻(如神昏、脈弱),恐需配合內服重劑解毒藥(如黃連、半邊蓮等)。

總結:逐毒丹以貝母解毒散結為核心,酒為引導載體,體現古代「就近祛邪」的治療思維,適用於輕中度蛇蟲傷毒滯肌表之證。其原理結合藥物特性與傳統「以毒攻毒」理論,重視局部與整體的協同排毒作用。

傳統服藥法


貝母3錢。
上為末。
酒調敷傷處,然後盡醉一飲,毒自傷處流出,流盡,仍以余末敷上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同名稱方劑


逐毒丹, 出處:《瘍科選粹》卷七。 組成:貝母3錢。 主治:蛇蟲傷。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