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寶膏

八寶膏

BA BAO GAO | 更多圖表

熱性指數

5

寒性指數

18

熱/寒比例

(0.28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肝經 25%
腎經 18%
膽經 12%
脾經 12%
胃經 12%
心經 6%
大腸經 6%
肺經 6%
肝經
腎經
膽經
脾經
胃經
心經
大腸經
肺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中藥方劑[八寶膏]的組成中,包含[鉛丹],主要是因其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。鉛丹能夠改善由毒素或炎症引起的病症,對於腫脹、瘡癤等症狀有顯著效果。然而,由於鉛丹的毒性,使用時需要特別謹慎,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,以防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。鉛丹的添加旨在增強方劑的療效,但安全使用至關重要。

八寶膏中加入血餘炭,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:

  1. 涼血止血: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,性寒,具有涼血止血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八寶膏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、吐血衄血等症,血餘炭的加入有助於清熱涼血,止血止痛。
  2. 活血化瘀: 血餘炭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,能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局部微循環,有助於消散瘀血,促進傷口癒合。對於跌打損傷、瘀血腫痛等症,血餘炭的加入可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,加速康復。

中藥方劑[八寶膏]的組成中,包含[銅綠]。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、收斂生肌的作用。八寶膏是一種外用藥物,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、燒傷等症狀。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,促進傷口愈合,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。在方劑中,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,增強治療效果。然而,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,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,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。

八寶膏中加入蜜蠟,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:

一、黏合固形,延緩藥效釋放: 蜜蠟性涼,質地黏稠,可將藥材緊密結合,製成膏狀,方便塗抹使用,同時延緩藥效釋放,延長藥效時間,更適合外敷使用。

二、保護傷口,促進癒合: 蜜蠟具有隔絕空氣、防水、防菌的作用,能保護傷口,防止感染,同時其滋潤性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,減輕疼痛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八寶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
此方記載主治「諸般惡瘡、腫毒、傷折疼痛」,屬外治膏藥,適用於外科感染(如瘡瘍腫毒)及外傷(如跌打損傷)。其功效推測為:

  1. 清熱解毒:針對「惡瘡腫毒」,以草藥清熱瀉火、拔毒斂瘡。
  2. 活血散瘀:針對「傷折疼痛」,以活血藥散瘀消腫、通絡止痛。
  3. 生肌斂瘡:藉油膏劑型外敷,促進瘡口癒合與組織修復。

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
一、草藥配伍分析
全方以八種草本為主(蒼耳草或為後世添加),端午採集取其「陽氣旺盛,藥力濃郁」之傳統觀念。各藥特性推論如下:

  1. 清熱解毒為主
    • 燈籠草、醋漿草、剪刀草:古籍載其清熱涼血,解瘡毒。
    • 血見愁(鐵莧菜):止血散瘀,用於瘡瘍出血。
    • 螺面草(積雪草):清熱利濕,促進傷口癒合。
  2. 活血通絡為輔
    • 杜牛膝、馬鞭草:活血散瘀、通經止痛,治跌打損傷。
    • 稀薟草:祛風濕,利關節,輔助緩解腫痛。
  3. 蒼耳草:祛風濕止痛,或針對瘡毒伴隨風濕痹痛。

二、熬製輔料作用

  • 香油(麻油):潤膚生肌,作為基質助藥力滲透。
  • 黃丹(鉛丹):傳統收斂生肌,但現代已知毒性,需注意。
  • 乳香、沒藥、松香:活血定痛、防腐生肌,增強藥膏消炎止痛效果。

三、整體治療原理

  1. 多靶點協同:集清熱、活血、收斂於一方,針對瘡毒「熱壅血瘀」病機。
  2. 外治直達病所:通過膏藥貼敷,使藥效直接作用於患處,局部消腫止痛。

此方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,結合草本特性與傳統製劑工藝,適用於古代缺乏抗菌手段時的外科處理。

傳統服藥法


杜牛膝1把,馬鞭草1把,血見愁1把,剪刀草1把,稀薟草1把,燈籠草1把,醋漿草1把,螺面草1把,蒼耳草1把。
上於端午日採,陰乾。香油1斤,黃丹6兩,後入乳香5錢,沒香5錢,松香5錢,依法熬貼。
外貼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本方有毒,使用時應注意用量。

相同名稱方劑


八寶膏, 出處:《仙拈集》卷二。 組成:蕤仁2兩(去油淨,每料用5錢),熊膽5分,硼砂5分,乳香3分,沒藥(各去油)3分,珍珠(豆腐內煮過,研末)3分,冰片1錢。 主治:目中障翳。

八寶膏, 出處: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五。 組成:杜牛膝1把,馬鞭草1把,血見愁1把,剪刀草1把,稀薟草1把,燈籠草1把,醋漿草1把,螺面草1把,蒼耳草1把。 主治:諸般惡瘡,腫毒,傷折疼痛。

八寶膏, 出處: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下。 組成: 八寶膏(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下。)出處: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下。組成:黃丹1兩,宮粉1兩,血餘(滾水泡洗)1兩,銅青3兩,白蠟2兩(黃蠟亦可),未後(即黑山羊糞。以新瓦曬露7晝夜,不可經雨,爲末)1兩(或用午後,即白馬糞)。主治:生肌長肉。 。 主治:生肌長肉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