礬蠟丸

礬蠟丸

FAN LA WAN | 更多圖表

熱性指數

5

寒性指數

23

熱/寒比例

(0.22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肝經 18%
脾經 18%
腎經 12%
肺經 12%
大腸經 12%
心經 6%
膽經 6%
膀胱經 6%
胃經 6%
肝經
脾經
腎經
肺經
大腸經
心經
膽經
膀胱經
胃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礬蠟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,其中包含鉛丹,這引起了許多關注。鉛丹,即鉛的硫化物,具有解毒、消腫的作用,常被用於中醫中治療某些外科疾病。其主要成分能夠有效對抗腐爛及炎症,因此在古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。

然而,鉛丹的使用也伴隨著風險,因為鉛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,過量攝入可能導致中毒,影響神經系統和腎臟功能。因此,對於礬蠟丸的使用,必須謹慎並遵循醫師的建議,以確保在獲得療效的同時不造成身體傷害。

目前,對於鉛丹的使用逐漸引起監管機構的注意,許多地區已經限制或禁止其在中藥中的使用。這也促使中醫界探索替代成分,希望在保留療效的同時,降低對患者健康的潛在風險。整體而言,礬蠟丸的組成及其療效值得深思,應以安全為首要考量。

礬蠟丸方劑中包含白礬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
  1. 收斂止瀉: 白礬性寒、味酸澀,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。在方劑中,白礬可有效抑制腸道蠕動,減少糞便排出,治療因脾虛、濕熱等引起的泄瀉。
  2. 燥濕止癢: 白礬亦具燥濕止癢作用。若方劑針對濕疹、皮膚瘙癢等症,白礬可吸附皮膚表面的濕氣,減少瘙癢感,促進皮膚乾燥,達到止癢的效果。

總之,白礬在礬蠟丸中扮演著收斂止瀉、燥濕止癢的重要角色,與其他藥物配合,可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效果。

礬蠟丸中添加蜜蠟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
  1. 增強止瀉效果:蜜蠟性涼,具有清熱止瀉的功效,與方劑中其他藥材配合,能有效抑制腸道菌羣失調,緩解腹瀉症狀。
  2. 保護腸胃:蜜蠟質地柔軟,服下後能形成薄膜,包裹藥物,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,避免藥物直接接觸腸道黏膜,起到保護作用。

蜜蠟的加入,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止瀉效果,更兼具保護腸胃的作用,使藥物更安全有效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礬蠟丸傳統功效分析
此方劑主治「久瀉」,即長期腹瀉不癒之證。古代醫家認為,久瀉多因脾虛失運、濕濁下注,或腸道滑脫不固所致。礬蠟丸以「澀腸止瀉」為核心,針對瀉痢日久、津氣耗傷之證,通過固澀與收斂作用,防止進一步脫液傷正。

組成與治療原理

  1. 枯礬(煅白礬)

    • 性澀而燥,善收斂止瀉,直接固澀腸道,減少水分流失。
    • 古籍《本草綱目》指出其能「燥濕止瀉」,對濕濁久痢尤宜。
  2. 白蠟(蜂蠟)

    • 質黏而滑,能保護腸黏膜,減少刺激,同時助枯礬形成物理性收斂層。
    • 其性緩和,可緩解枯礬之燥烈,協調藥性。
  3. 黃丹(鉛丹)

    • 雖具毒性,但古代用其「澀腸止痢」之功,少量配伍以增強固澀之效。
    • 《本經逢原》提及鉛丹可「鎮驚墜痰」,此處或取其「鎮固下焦」之意。

方劑配伍邏輯

  • 澀燥並行:枯礬收澀燥濕為主,白蠟潤緩為輔,一燥一潤,防過澀傷腸。
  • 物理固護:白蠟熔融後與藥末混合,成型後於腸中緩釋,形成局部保護膜。
  • 協同止瀉:黃丹加強枯礬之固澀力,三藥共成「急則治標」之方,針對久瀉滑脫無力者。

推論潛在應用
此方側重「治標」,適用於瀉痢後期無明顯實邪(如熱毒、積滯)者。若兼脾虛,古代可能配合補脾藥;若熱痢未清,則非其所宜。其設計體現「以澀為主,兼顧護腸」的中醫止瀉思路。

傳統服藥法


黃丹(水飛)1兩,枯礬1兩,白蠟1兩。
銅勺溶蠟,入丹、礬末調勻,乘熱為丸,如黃豆大。
每服2丸,開水送下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礬蠟丸不宜長期服用,以免引起便秘。

相同名稱方劑


礬蠟丸, 出處:《衛生鴻寶》卷一。 組成:黃丹(水飛)1兩,枯礬1兩,白蠟1兩。 主治:久瀉。
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