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礬散
DAN FAN SAN | 更多圖表
出處典籍: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醫方大成》
熱性指數
寒性指數
熱/寒比例
極寒 (0.08)複方歸經比例
最後更新日:2025-01-23
方劑組成解釋
丹礬散方中含有白礬,主要原因如下:
一、白礬性寒,味酸澀,入肺、胃經,具有燥濕止癢、解毒斂瘡之功效。其在方中主要發揮收斂止血、消炎止癢的作用,對於濕熱蘊結、瘡瘍潰爛、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。
二、白礬與方中其他藥材,如丹砂、硼砂等,相互配合,可以增強藥效,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例如,白礬與丹砂配伍,可以收斂止血、解毒消腫;與硼砂配伍,可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丹礬散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,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鉛丹。鉛丹,古代稱為“丹”,主要由硫化鉛組成,具備一定的藥理特性。在中醫理論中,鉛丹被認為具有解毒、清熱、消腫等功效。這使得它在治療某些外科疾病和皮膚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然而,鉛丹的使用也引發了安全性問題。由於鉛的毒性,長期或不當使用可能導致中毒,影響身體健康。因此,現代中醫在使用丹礬散時,會更加謹慎,並強調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。雖然鉛丹在傳統中藥中具有其獨特的地位,但對於現代醫療來說,應考慮更為安全的替代成分。總之,丹礬散中的鉛丹成分在歷史上曾有其療效,但隨著醫學的發展,對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重新評估。
主治功效
中藥方劑「丹礬散」主治功效分析
《赤水玄珠》中記載的「丹礬散」,雖僅寥寥數字,卻點明其主治與治療原理,可見古人醫藥之精簡有效。根據文獻記載,此方由「黃丹」(即鉛丹)與「枯礬」(即白礬)等分組成,研磨成細末後外敷患處。其主治為「臍中汁出」,與前述「封臍散」的適應症相同,均針對臍部滲液不止之症狀。
治療原理分析:
1. 白礬的收斂燥濕作用: 白礬味酸澀,性寒,歸肺、脾、肝經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解毒殺蟲,燥濕止癢」,其主要功效在於收斂、燥濕。臍部滲液乃因濕邪浸淫,或局部組織潰破所致。白礬之燥濕收斂作用,可使局部濕邪外散,同時收縮組織,減少滲出,達到止汁之效。其亦具備清熱解毒之能,可對抗局部可能存在的炎症反應。
2. 鉛丹的收斂止血作用: 鉛丹味辛,性微寒,有毒,歸肝經。《本草綱目》雲其「墜痰涎,止吐逆,鎮肝,殺疳蟲」,在古代,除內服外,亦常外用。此處,鉛丹之用,主要取其收斂止血之效。臍部滲液若伴有血絲,則鉛丹可止血,減少滲液中的血液成分。此外,鉛丹亦有重鎮安神作用,於外用而言,或可緩解局部不適感。
3. 二藥合用,協同增效: 白礬與鉛丹皆具收斂之能,一燥濕,一止血,合用可增強其收斂之功。二藥皆具清熱解毒之效,可針對局部炎症反應起到一定抑制作用,共同作用,使「臍中汁出」之症得以改善。
總結:
「丹礬散」以白礬的燥濕收斂為主,輔以鉛丹的止血之功,兩藥合用,針對臍部滲液不止之症狀,有良好的治療效果。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兩藥的收斂、燥濕、止血、清熱解毒等功效,協同作用,以達治病之目的。此方用藥簡潔,療效明確,體現了中醫藥外治法的精髓。
傳統服藥法
白礬1兩(飛至半兩),黃丹1兩(炒紅色,放下再紫色者為度)。
上為細末。
摻瘡上。立愈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丹礬散, 出處: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醫方大成》。 組成:白礬1兩(飛至半兩),黃丹1兩(炒紅色,放下再紫色者爲度)。 主治:口瘡。
相似配方組成方劑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